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采访嘉宾 苗立伟(Olivier Rol) 翻译统筹 Starky
新西兰位于南纬34度-47度之间,面积268,000平方公里。南距离南极洲2400公里,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东邻汤加、斐济,海岸线长6900公里。库克海峡将新西兰分成南、北两岛。
如果提起《指环王》,所有的观众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新西兰,电影中神话般的“中土世界”,正是取自新西兰南部一片风景壮丽、人烟稀少的地方。这里有冰雪覆盖的山峦、宽阔的滑冰场,壮观的峡湾和冰川、宜人的温泉、美丽的亚热带海滩,神秘的亚热带雨林、奇妙的火山,有如童话中的湖光山色……倘若有兴致再加上一分勇气,更可以在这个蹦极跳的发源地一尝刺激,挑战自我。
新西兰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就如光线下酒杯里的葡萄酒,闪着优雅的光,口味醇厚,绵长,而如今展现出来的,全都是提炼出来的轻盈与纯净。天然景色的美丽加上新西兰人对环境的珍视,这里一定是一片受到祝福的土地,无怪乎人们称之为“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时值北京最静谧的冬季,新西兰大使馆就正被这般美丽和安静包围着。走进使馆,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大使伍开文先生(Carl Worker)热情地带我们来到他的办公室,简单的陈设与新西兰一直宣传的“清新、自然”的主题很是切合,于是就由此开始了一段“杯酒人生”式的对话。
TIDE:如果让您向《财富圈》的读者介绍新西兰,您会怎么介绍?
大使: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虽然新西兰的国土面积很小,只相当于一个日本,或者一个英国的大小,和中国实在难以比拟,人口也只有400万,但当你来到新西兰的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个国家很大,可以游玩和享受的东西又实在太多,仅仅三五天的时间,实在只是如同管中窥豹一般,很难体会到新西兰那份清新、自然的美丽。
旅游业是新西兰外汇的最大来源,所以政府各级都特别重视旅游业。现在每年到新西兰旅游的总人数大概是200万,其中1/4是我们的邻国,澳大利亚人,剩下的100多万人则是长途旅行游客。这些游客很大一部分以高端游客为主,一般在新西兰会住上1-2周的时间,在新西兰你可以找到非常好的酒店和落脚点。另外一部分则是年轻人,他们来这里游学也好、旅行也好,会住更长的时间,1个月,甚至2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们充分领略新西兰的美景。所以新西兰是个适合长时间旅行、追求高端享受的旅游目的地。目前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也是我们积极开拓的重点,虽然中国游客更多的是在澳大利亚的旅程中加入2-3天的新西兰南北岛旅行,但这远远不够,现在已经开始有更多的中国高端游客到新西兰进行长时间的旅行,这是个好的开始。
新西兰的人民非常热情、朴实。诚恳,这里有现代化的大都市,如果开车离开大都市不久,你就可以投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之中。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如此之近,是你不能想象的。在完全自然的环境里,你可以进行各种户外运动:登山,徒步,自行车骑行……新西兰还有漫长的海岸线,让它成为海上运动的最佳选择:帆船、海钓,游艇……新西兰还有世界上最好的美酒美食:白苏维浓(Sauvignon Blanc)、霞多丽(Chardonnay)、雷司令(Riesling)……还有各种海鲜,应有尽有。
TIDE:如果让您具体介绍几个新西兰的景点,您会介绍哪里?
大使:新西兰这个国家并不像很多其他国家那样,有一个很知名的景点吸引很多人去参观,就好像法国埃菲尔铁塔,或者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在这里所能享受的更多的是那份自然的心境和城市与乡村、文明与自然之间短时间转换的惊喜和放松。
奥克兰是新西兰的商业首都,金融机构,现代设施,高楼大厦林林总总,但你坐一个小渡轮,很快就能到达一个完全没有汽车的绿色小岛——激流岛(Waiheke Island),中国知名诗人顾城早年就选择了在这个岛上生活:惠灵顿是新西兰的行政首都,而离他不远的地方就是出产黑皮诺(Pinot)的葡萄酒乡Wartinborovgh,再往南,新西兰南岛上最著名的旅游点——皇后镇(Queenstown)周边也是冬天滑雪的绝佳去处。
TIDE:如果让您给《财富圈》的读者推荐一条经典的旅游线路,会是什么?
大使:在新西兰有很多很经典的旅游线路,很难说哪一条更好,很多都要看个人的喜好。如果就我个人的偏好而言,我会推荐新西兰品酒之旅。
新西兰由南岛和北岛组成,都是多山环境。不过两者气候却迥然相异,最北端接近亚热带气候而南端则几乎已临近极地。海洋气候的影响使全国范围内都能够栽种葡萄,当然大多是靠海之地。由于新西兰地处较南端,其国内的葡萄园可享受较长的夏季日照。
我们的品酒之旅可以从勃垦第风格的霍克斯湾开始,这里的河谷阶地和山麓小丘十分适合葡萄的种植,是新西兰仅次于万宝龙区(Marlborough)的第二大葡萄产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那皮尔(Napier)和黑斯汀(Hastings)两个子区的葡萄,来这里一定不能不去拜访和品尝。
马丁堡(Martinborough)区位于北岛南端,与万宝龙隔库克海峡(Cook Strait)相望,以其颇受人喜爱的黑皮诺(Pinot)酒而为人们所知。马丁堡的土壤气候条件对于芳香型白葡萄品种也堪称理想。
接着往南就到了南岛北端,也是新西兰最为出名的葡萄酒产区——万宝龙区(Marlborough)。这里夏季温暖,秋季漫长干燥。其土壤以泥沙地为主,含有大量漂石,能够反射热量,因此成为新西兰最为成功的葡萄白苏维浓(Sauvignon Blanc)赖以生存的最佳地点。这一地区出产的超强烈口感的红酒是许多爱酒人士的新发现,而万宝龙白苏维浓酒已经成为了酒类之中的传奇。
位于最南端的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区,目前已成为新西兰葡萄酒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能不尝的是由黑皮诺,雷司令(Riesling)和灰皮诺(Pinot Gris)所酿制的一系列绝佳葡萄酒。
这些地方不仅有美馔佳酿,很多与品酒有关的旅游,譬如自行车穿越葡萄园等等都是探索新西兰的不错方式。
TIDE:关于新西兰的文化,您能向我们的读者做一个介绍吗?
大使:新西兰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这里不仅有土著毛利人和现代新西兰人的融合,还有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当地人的融合,就此烘托出新西兰一种友善的文化。同时,新西兰也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
最早是毛利人来到新西兰这片土地,大概是在一千多年之前,毛利人原来是从波里尼西亚移居到新西兰来的。他们的文化里蕴含着同中国共有 的传统,比如尊敬师长,注重家庭、爱护朋友等等。新西兰的毛利人会见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施“碰鼻礼”,碰鼻子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礼就越重。当地毛利人的音乐和舞蹈都极具民族特征,是来新西兰很好的一种异域体验。同时,新西兰的中国移民也很多,形成了很强大的中国社区。从各个方面讲,新西兰都是世界上多文化融合的最好典范。
TIDE:请您谈下现在的中新关系。
大使:如果借用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会谈时讲的一句话我想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中新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想这句意义深远的话不仅仅说明了两国政府关系的状态,也说明了目前两国经济、教育,文化交流、高科技等等方面的良好运行状态。中国是新西兰重要的合作伙伴,新西兰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明确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主张加强对华接触合作,支持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积极作用。
TIDE:您喜欢中国,现在又在做新西兰驻华大使,能跟我们分享下您对中国的印象和在这里的生活吗?
大使:我想我可以说,我喜欢中国所有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很多外国朋友都认为在中国居住得很惬意,很喜欢这里的人、文化、历史,我更是幸运地已经是第三次到北京工作,并且有一次到香港工作的机会。我也在中国旅行,当然想把足迹遍及整个中国实在需要几个人生的时间,但我还是去了一些地方旅行,去体会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文明。我也有幸亲眼领略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但我最最热爱的是北京的古老建筑和这里的珍贵艺术品,中国的现代艺术也很令世界瞩目,但我更喜爱中国的古老传统艺术珍品,当我站在一个博物馆里的时候,我可以在那里待上几天,看着500年,1000年,或者几千年前的艺术珍品,我被深深地打动。同时我也很喜爱中国的美食,我的夫人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厨师,我们在中国也共同经历了很多品尝美味的机会。
TIDE: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您是如何教育他们的?
大使:在这一点上,可能是西方人和中国人有些不同的地方,中国人与西方人比,可能对父母的威严更加尊重一些,如果我要是让我的孩子做什么,或者我鼓励他们做什么,他们有时候反而是反向而行的。所以,我在给我的孩子们提供建议的时候,我是比较小心地进行。
再来谈谈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去年是刚刚大学毕业,已经参加工作了,从事的是商业方面的工作,我的第二个儿子正在大学学习,学的是法律和经济,这两个孩子都是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的,很多的新西兰人都非常喜好体育运动,因为新西兰是一个从事户外体育运动非常好的国家,有很多好的地方进行体育活动,而且团队的体育活动非常流行,我鼓励他们从事体育活动,他们自己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他们也非常喜欢音乐,音乐是很好的爱好,对于年轻人如此,对于其他人可以是一生的爱好,有时候体育活动当年纪大的时候可能就不太方便了,但是音乐应该是可以作为~生的爱好的。
而且我也鼓励我的孩子们进行阅读,看一些电影,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别人的创意性的作品,来增加自己对于周遭世界的体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一直鼓励我的孩子们去享受生活,结交很多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不是精心地安排做什么事情,就是享受,可能我的孩子跟我说这方面鼓励得不够,但是我一直努力鼓励他们享受生活,不仅仅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孩子,对于我们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要结束采访的时候,我们被茶几上的杯垫吸引住了,大使先生耐心地向我们演示,将两片螺旋形的杯垫相互拼接在一起,成了一片完整的木块,原来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发明,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也正是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大使先生最后这样说道。
新西兰位于南纬34度-47度之间,面积268,000平方公里。南距离南极洲2400公里,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东邻汤加、斐济,海岸线长6900公里。库克海峡将新西兰分成南、北两岛。
如果提起《指环王》,所有的观众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新西兰,电影中神话般的“中土世界”,正是取自新西兰南部一片风景壮丽、人烟稀少的地方。这里有冰雪覆盖的山峦、宽阔的滑冰场,壮观的峡湾和冰川、宜人的温泉、美丽的亚热带海滩,神秘的亚热带雨林、奇妙的火山,有如童话中的湖光山色……倘若有兴致再加上一分勇气,更可以在这个蹦极跳的发源地一尝刺激,挑战自我。
新西兰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就如光线下酒杯里的葡萄酒,闪着优雅的光,口味醇厚,绵长,而如今展现出来的,全都是提炼出来的轻盈与纯净。天然景色的美丽加上新西兰人对环境的珍视,这里一定是一片受到祝福的土地,无怪乎人们称之为“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时值北京最静谧的冬季,新西兰大使馆就正被这般美丽和安静包围着。走进使馆,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大使伍开文先生(Carl Worker)热情地带我们来到他的办公室,简单的陈设与新西兰一直宣传的“清新、自然”的主题很是切合,于是就由此开始了一段“杯酒人生”式的对话。
TIDE:如果让您向《财富圈》的读者介绍新西兰,您会怎么介绍?
大使: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虽然新西兰的国土面积很小,只相当于一个日本,或者一个英国的大小,和中国实在难以比拟,人口也只有400万,但当你来到新西兰的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个国家很大,可以游玩和享受的东西又实在太多,仅仅三五天的时间,实在只是如同管中窥豹一般,很难体会到新西兰那份清新、自然的美丽。
旅游业是新西兰外汇的最大来源,所以政府各级都特别重视旅游业。现在每年到新西兰旅游的总人数大概是200万,其中1/4是我们的邻国,澳大利亚人,剩下的100多万人则是长途旅行游客。这些游客很大一部分以高端游客为主,一般在新西兰会住上1-2周的时间,在新西兰你可以找到非常好的酒店和落脚点。另外一部分则是年轻人,他们来这里游学也好、旅行也好,会住更长的时间,1个月,甚至2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们充分领略新西兰的美景。所以新西兰是个适合长时间旅行、追求高端享受的旅游目的地。目前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也是我们积极开拓的重点,虽然中国游客更多的是在澳大利亚的旅程中加入2-3天的新西兰南北岛旅行,但这远远不够,现在已经开始有更多的中国高端游客到新西兰进行长时间的旅行,这是个好的开始。
新西兰的人民非常热情、朴实。诚恳,这里有现代化的大都市,如果开车离开大都市不久,你就可以投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之中。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如此之近,是你不能想象的。在完全自然的环境里,你可以进行各种户外运动:登山,徒步,自行车骑行……新西兰还有漫长的海岸线,让它成为海上运动的最佳选择:帆船、海钓,游艇……新西兰还有世界上最好的美酒美食:白苏维浓(Sauvignon Blanc)、霞多丽(Chardonnay)、雷司令(Riesling)……还有各种海鲜,应有尽有。
TIDE:如果让您具体介绍几个新西兰的景点,您会介绍哪里?
大使:新西兰这个国家并不像很多其他国家那样,有一个很知名的景点吸引很多人去参观,就好像法国埃菲尔铁塔,或者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在这里所能享受的更多的是那份自然的心境和城市与乡村、文明与自然之间短时间转换的惊喜和放松。
奥克兰是新西兰的商业首都,金融机构,现代设施,高楼大厦林林总总,但你坐一个小渡轮,很快就能到达一个完全没有汽车的绿色小岛——激流岛(Waiheke Island),中国知名诗人顾城早年就选择了在这个岛上生活:惠灵顿是新西兰的行政首都,而离他不远的地方就是出产黑皮诺(Pinot)的葡萄酒乡Wartinborovgh,再往南,新西兰南岛上最著名的旅游点——皇后镇(Queenstown)周边也是冬天滑雪的绝佳去处。
TIDE:如果让您给《财富圈》的读者推荐一条经典的旅游线路,会是什么?
大使:在新西兰有很多很经典的旅游线路,很难说哪一条更好,很多都要看个人的喜好。如果就我个人的偏好而言,我会推荐新西兰品酒之旅。
新西兰由南岛和北岛组成,都是多山环境。不过两者气候却迥然相异,最北端接近亚热带气候而南端则几乎已临近极地。海洋气候的影响使全国范围内都能够栽种葡萄,当然大多是靠海之地。由于新西兰地处较南端,其国内的葡萄园可享受较长的夏季日照。
我们的品酒之旅可以从勃垦第风格的霍克斯湾开始,这里的河谷阶地和山麓小丘十分适合葡萄的种植,是新西兰仅次于万宝龙区(Marlborough)的第二大葡萄产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那皮尔(Napier)和黑斯汀(Hastings)两个子区的葡萄,来这里一定不能不去拜访和品尝。
马丁堡(Martinborough)区位于北岛南端,与万宝龙隔库克海峡(Cook Strait)相望,以其颇受人喜爱的黑皮诺(Pinot)酒而为人们所知。马丁堡的土壤气候条件对于芳香型白葡萄品种也堪称理想。
接着往南就到了南岛北端,也是新西兰最为出名的葡萄酒产区——万宝龙区(Marlborough)。这里夏季温暖,秋季漫长干燥。其土壤以泥沙地为主,含有大量漂石,能够反射热量,因此成为新西兰最为成功的葡萄白苏维浓(Sauvignon Blanc)赖以生存的最佳地点。这一地区出产的超强烈口感的红酒是许多爱酒人士的新发现,而万宝龙白苏维浓酒已经成为了酒类之中的传奇。
位于最南端的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区,目前已成为新西兰葡萄酒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能不尝的是由黑皮诺,雷司令(Riesling)和灰皮诺(Pinot Gris)所酿制的一系列绝佳葡萄酒。
这些地方不仅有美馔佳酿,很多与品酒有关的旅游,譬如自行车穿越葡萄园等等都是探索新西兰的不错方式。
TIDE:关于新西兰的文化,您能向我们的读者做一个介绍吗?
大使:新西兰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这里不仅有土著毛利人和现代新西兰人的融合,还有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当地人的融合,就此烘托出新西兰一种友善的文化。同时,新西兰也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
最早是毛利人来到新西兰这片土地,大概是在一千多年之前,毛利人原来是从波里尼西亚移居到新西兰来的。他们的文化里蕴含着同中国共有 的传统,比如尊敬师长,注重家庭、爱护朋友等等。新西兰的毛利人会见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施“碰鼻礼”,碰鼻子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礼就越重。当地毛利人的音乐和舞蹈都极具民族特征,是来新西兰很好的一种异域体验。同时,新西兰的中国移民也很多,形成了很强大的中国社区。从各个方面讲,新西兰都是世界上多文化融合的最好典范。
TIDE:请您谈下现在的中新关系。
大使:如果借用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会谈时讲的一句话我想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中新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想这句意义深远的话不仅仅说明了两国政府关系的状态,也说明了目前两国经济、教育,文化交流、高科技等等方面的良好运行状态。中国是新西兰重要的合作伙伴,新西兰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明确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主张加强对华接触合作,支持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积极作用。
TIDE:您喜欢中国,现在又在做新西兰驻华大使,能跟我们分享下您对中国的印象和在这里的生活吗?
大使:我想我可以说,我喜欢中国所有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很多外国朋友都认为在中国居住得很惬意,很喜欢这里的人、文化、历史,我更是幸运地已经是第三次到北京工作,并且有一次到香港工作的机会。我也在中国旅行,当然想把足迹遍及整个中国实在需要几个人生的时间,但我还是去了一些地方旅行,去体会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文明。我也有幸亲眼领略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但我最最热爱的是北京的古老建筑和这里的珍贵艺术品,中国的现代艺术也很令世界瞩目,但我更喜爱中国的古老传统艺术珍品,当我站在一个博物馆里的时候,我可以在那里待上几天,看着500年,1000年,或者几千年前的艺术珍品,我被深深地打动。同时我也很喜爱中国的美食,我的夫人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厨师,我们在中国也共同经历了很多品尝美味的机会。
TIDE: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您是如何教育他们的?
大使:在这一点上,可能是西方人和中国人有些不同的地方,中国人与西方人比,可能对父母的威严更加尊重一些,如果我要是让我的孩子做什么,或者我鼓励他们做什么,他们有时候反而是反向而行的。所以,我在给我的孩子们提供建议的时候,我是比较小心地进行。
再来谈谈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去年是刚刚大学毕业,已经参加工作了,从事的是商业方面的工作,我的第二个儿子正在大学学习,学的是法律和经济,这两个孩子都是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的,很多的新西兰人都非常喜好体育运动,因为新西兰是一个从事户外体育运动非常好的国家,有很多好的地方进行体育活动,而且团队的体育活动非常流行,我鼓励他们从事体育活动,他们自己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他们也非常喜欢音乐,音乐是很好的爱好,对于年轻人如此,对于其他人可以是一生的爱好,有时候体育活动当年纪大的时候可能就不太方便了,但是音乐应该是可以作为~生的爱好的。
而且我也鼓励我的孩子们进行阅读,看一些电影,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别人的创意性的作品,来增加自己对于周遭世界的体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一直鼓励我的孩子们去享受生活,结交很多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不是精心地安排做什么事情,就是享受,可能我的孩子跟我说这方面鼓励得不够,但是我一直努力鼓励他们享受生活,不仅仅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孩子,对于我们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要结束采访的时候,我们被茶几上的杯垫吸引住了,大使先生耐心地向我们演示,将两片螺旋形的杯垫相互拼接在一起,成了一片完整的木块,原来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发明,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也正是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大使先生最后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