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盯着课本,而应该将目光投向整个课堂,来观察其中影响到教学的细节。比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察看学生的神色和姿态,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是感兴趣还是不怎么感兴趣,是随着教学一起参与到思考互动中去,还是分神了;是对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吃力而皱眉头,还是因为感觉太容易而显得很轻松;等等。可以说,学生的神色直观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质态,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预设不过是一种准备,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反映才是引导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关键。作为一个对教学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放过这些可以感知到学生学习心理的神态细节,适时改变教学内容和侧重点,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引导学生把精力投放到课堂上来。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当笔者试图通过讲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鲁四老爷一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每年“祝福”之时从最忙的人变成最闲的人这种变化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而且眉头是皱着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没有感觉的,不明白这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何关系。有些学生可能还在想,少做事不更好吗?做得多,拿的工钱并不增多,不是被剥削得更深么?我想,这主要可能还是学生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解人物境遇的缘故,所以学生才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敏感性。而出现这种细节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具体研习文本,让学生真正把握小说中的潜在语言。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就停止了简单分析祥林嫂忙与闲的前后变化,而是带领学生看祥林嫂在忙与闲中的神态表现。一开始是参与祭祀,“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让参与,被“祥林嫂,你放着罢!”给弄得讪讪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为捐了门槛了,就可以参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还是一句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忙与闲的背后是一种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态的变化正是这种迫害的直观反映,最终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再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角度去解读,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正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神态的细节,改变了教学方式,才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了。
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就要辨析學生各种微妙反应,并以此来研判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反馈,教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在学生反应中;学得到位不到位,教师也应该以具体细节来把控。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提出质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辨识,以此来看具体的教学是深还是浅,是需要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需不需要临时更换新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加以判断。如果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细心审慎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比较明显的教学反应不闻不问的话,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听不懂,学生想知道的却始终无人解答,长此以往,课堂就实质上成为“一言堂”了,虽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动,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学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一方预设的互动,这样也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机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反馈教学质量的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是在小说《祝福》教学中,虽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惨,但是我发现在讲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时,并无悲伤同情的反应,特别是一出现“我真傻,真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竟然吃吃笑了起来。他们认为这个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听信鬼神捐门槛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击,思想古板不知道换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学生甚至还认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样的反馈来看,我想学生对祥林嫂之死,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挖掘。
针对这一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我决定改变教学的重点和方式,深入探究“谁是致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我引导大家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祥林嫂为人很能干,为何落到成为乞丐、身无分文、最终饿死的下场?祥林嫂为人很和顺听话,为何鲁四老爷一家从一开始的称赞到最后的嫌弃、抛弃?祥林嫂在被婆婆卖了重新嫁人、儿子死了被赶出来、被周围人嘲笑致使神经不正常这一系列境遇中,有没有反抗,其最终结果如何呢?在这样一层一层的追问下,学生们也慢慢发现,虽然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是随着祥林嫂每一次逆来顺受导致的更坏境遇,每一次反抗后带来的只有更大的失望,可以看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张隐形的网:夫权和族权,导致祥林嫂反抗想死而不得,被逼嫁人,而且被剥夺了居住的屋子和打工所得;神权,引诱祥林嫂甘心拿两年工资去捐门槛,却发现这样的做法连心理压力都没有帮她减弱,反而使其更加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势阶级,在祥林嫂有用时往死里剥削、无用时弃之敝屣更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直接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明白祥林嫂所有的不正常都是在这样无形大网中受到的戕害所致,也就生发出对人物的真正同情和理解了。
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认真备课研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是从课堂教学细节出发来因势而变,也是实现精准教学的关键。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当笔者试图通过讲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鲁四老爷一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每年“祝福”之时从最忙的人变成最闲的人这种变化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而且眉头是皱着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没有感觉的,不明白这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何关系。有些学生可能还在想,少做事不更好吗?做得多,拿的工钱并不增多,不是被剥削得更深么?我想,这主要可能还是学生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解人物境遇的缘故,所以学生才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敏感性。而出现这种细节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具体研习文本,让学生真正把握小说中的潜在语言。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就停止了简单分析祥林嫂忙与闲的前后变化,而是带领学生看祥林嫂在忙与闲中的神态表现。一开始是参与祭祀,“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让参与,被“祥林嫂,你放着罢!”给弄得讪讪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为捐了门槛了,就可以参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还是一句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忙与闲的背后是一种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态的变化正是这种迫害的直观反映,最终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再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角度去解读,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正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神态的细节,改变了教学方式,才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了。
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就要辨析學生各种微妙反应,并以此来研判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反馈,教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在学生反应中;学得到位不到位,教师也应该以具体细节来把控。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提出质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辨识,以此来看具体的教学是深还是浅,是需要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需不需要临时更换新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加以判断。如果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细心审慎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比较明显的教学反应不闻不问的话,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听不懂,学生想知道的却始终无人解答,长此以往,课堂就实质上成为“一言堂”了,虽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动,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学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一方预设的互动,这样也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机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反馈教学质量的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是在小说《祝福》教学中,虽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惨,但是我发现在讲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时,并无悲伤同情的反应,特别是一出现“我真傻,真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竟然吃吃笑了起来。他们认为这个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听信鬼神捐门槛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击,思想古板不知道换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学生甚至还认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样的反馈来看,我想学生对祥林嫂之死,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挖掘。
针对这一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我决定改变教学的重点和方式,深入探究“谁是致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我引导大家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祥林嫂为人很能干,为何落到成为乞丐、身无分文、最终饿死的下场?祥林嫂为人很和顺听话,为何鲁四老爷一家从一开始的称赞到最后的嫌弃、抛弃?祥林嫂在被婆婆卖了重新嫁人、儿子死了被赶出来、被周围人嘲笑致使神经不正常这一系列境遇中,有没有反抗,其最终结果如何呢?在这样一层一层的追问下,学生们也慢慢发现,虽然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是随着祥林嫂每一次逆来顺受导致的更坏境遇,每一次反抗后带来的只有更大的失望,可以看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张隐形的网:夫权和族权,导致祥林嫂反抗想死而不得,被逼嫁人,而且被剥夺了居住的屋子和打工所得;神权,引诱祥林嫂甘心拿两年工资去捐门槛,却发现这样的做法连心理压力都没有帮她减弱,反而使其更加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势阶级,在祥林嫂有用时往死里剥削、无用时弃之敝屣更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直接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明白祥林嫂所有的不正常都是在这样无形大网中受到的戕害所致,也就生发出对人物的真正同情和理解了。
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认真备课研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是从课堂教学细节出发来因势而变,也是实现精准教学的关键。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