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趋势,得出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呈现标准逐步完善、保障主体逐渐多元化、保障方法逐步多样化、内部质量保障活动趋向制度化的特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
作者简介:张秋玲(1973-),女,山东巨野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6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7-02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主要质量保障手段,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质量工程、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名师评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ISO9000认证、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等质量保障活动相辅相成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1980-1998年)、发展期(1999-2002年)和探索期(2003-至今)。
一、萌芽期(1980-1997)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释放了国家重视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信号。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三改一补”政策的出台,为高职教育跨越式的规模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由于人们对什么是高职、要不要办高职、谁来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再加上政策支持力度欠缺,尤其是操作层面政策细则的缺乏,导致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发展在实践层面并未取得预期成效。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这一时期,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基准控制,控制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注的焦点是设立高职院校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办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律准则,质量控制主体是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二、发展期(1998-2002)
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高职教育的跨世纪发展和改革描绘了宏伟蓝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发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的成立,明确了国家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心。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随之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在校生约为781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
在此宏观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逐渐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99年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的成立,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启动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编制了《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方案》,2000年10月,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教高司[2000]49号),并于2001年启动“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试评工作。这些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探索期(2003-至今)
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2003年是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试点起步年”,在这一年我国初步完成了政策文件制定、评估组织建立、专家队伍组建、评估培训、实践检验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准备,并运用项目研究成果启动26所院校试点评估工作,拉开了以教育部、省级评估为主导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序幕。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发布,高职院校实施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高职第一轮评估工作对促进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范性方面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这一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对“高职是什么,如何办高职”等基本性问题依然没有清晰的思路,使得评估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1]为了克服上述缺陷,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界定。以此为指导,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并于2008年推出《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该方案的实施为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下重要基础。
2.质量保障活动多样化态势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工商界质量管理相关思想的引入掀起了高职教育质量领域质量保障的热潮。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价机构和高职院校个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的迹象越来越多。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6年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启动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0亿元,面向全国所有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每所院校建设一到两个重点专业,950所院校的1753个专业全面铺开。这些项目的启动,催生了一系列高职教育办学标准,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准性和基础性保障,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举措。
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促使评估主体多元化。目前,作为独立第三评价机构介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评价领域的主要有ISO9000认证机构和麦可思公司。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引入教育领域为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173家教育机构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麦可思公司作为一个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所发布的数据调查分析报告已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第三方权威品牌,被广泛引用。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形成。2011年,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及其一批其他院校共同带头向社会公示了它们的质量报告。2012年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次发布。
四、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趋势
现有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主导、高职院校被动参与,质量保障主体单一、质量保障方法单一、高职院校内部保障制度缺乏、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支撑等,但总体发展趋势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质量保障方法多样化、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的轨道。
1.质量标准逐步完善
从世界范围看,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的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行动纲领。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在一系列的文件中均将标准的制定作为要求明确提出。如,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各学校应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文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2003年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学校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应建立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2012年底教育部发布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填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白。[2]这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化运动正式启动。
2.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
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是我国政府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的一贯追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2011年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2012年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次发布,则正式将社会公众纳入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公众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3.质量保障方法多样化
韩奇生(2012年)指出,[3]目前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三层面两平台”为基本架构的质量保障体系。“三层面”是指是指学校、省级、教育部三个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两平台”是指社会监督与参与平台和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另外,ISO9000认证机构对学校的认证、政府委托麦可思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调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各种数据平台的启用、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使得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4.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
一是我国政府愈发重视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工作。通过制定并颁布法规条文,规定高职院校实施内部质量保障是其所应尽的职责,督促高职院校建立内部保障机制。成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估队伍,以政府部门制定的评估体系为依据,确定评估的项目和内容,构建具体的实施体制,公平、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二是高职院校个体积极主动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识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报告[R].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731144910496&cata_id=N161.
[2]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发布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EB/OL].http://www.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mary.aspx?leafid=15791&docid=3100454,2012-12-26.
[3]韩奇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述评[J].高教探索,2012,(4):140-143.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
作者简介:张秋玲(1973-),女,山东巨野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6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7-02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主要质量保障手段,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质量工程、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名师评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ISO9000认证、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等质量保障活动相辅相成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1980-1998年)、发展期(1999-2002年)和探索期(2003-至今)。
一、萌芽期(1980-1997)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释放了国家重视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信号。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三改一补”政策的出台,为高职教育跨越式的规模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由于人们对什么是高职、要不要办高职、谁来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再加上政策支持力度欠缺,尤其是操作层面政策细则的缺乏,导致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发展在实践层面并未取得预期成效。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这一时期,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基准控制,控制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注的焦点是设立高职院校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办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律准则,质量控制主体是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二、发展期(1998-2002)
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高职教育的跨世纪发展和改革描绘了宏伟蓝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发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的成立,明确了国家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心。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随之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在校生约为781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
在此宏观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逐渐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99年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的成立,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启动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编制了《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方案》,2000年10月,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教高司[2000]49号),并于2001年启动“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试评工作。这些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探索期(2003-至今)
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2003年是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试点起步年”,在这一年我国初步完成了政策文件制定、评估组织建立、专家队伍组建、评估培训、实践检验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准备,并运用项目研究成果启动26所院校试点评估工作,拉开了以教育部、省级评估为主导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序幕。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发布,高职院校实施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高职第一轮评估工作对促进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范性方面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这一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对“高职是什么,如何办高职”等基本性问题依然没有清晰的思路,使得评估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1]为了克服上述缺陷,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界定。以此为指导,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并于2008年推出《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该方案的实施为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打下重要基础。
2.质量保障活动多样化态势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工商界质量管理相关思想的引入掀起了高职教育质量领域质量保障的热潮。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价机构和高职院校个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的迹象越来越多。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6年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启动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0亿元,面向全国所有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每所院校建设一到两个重点专业,950所院校的1753个专业全面铺开。这些项目的启动,催生了一系列高职教育办学标准,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准性和基础性保障,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举措。
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促使评估主体多元化。目前,作为独立第三评价机构介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评价领域的主要有ISO9000认证机构和麦可思公司。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引入教育领域为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173家教育机构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麦可思公司作为一个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所发布的数据调查分析报告已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第三方权威品牌,被广泛引用。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形成。2011年,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及其一批其他院校共同带头向社会公示了它们的质量报告。2012年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次发布。
四、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趋势
现有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主导、高职院校被动参与,质量保障主体单一、质量保障方法单一、高职院校内部保障制度缺乏、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支撑等,但总体发展趋势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质量保障方法多样化、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的轨道。
1.质量标准逐步完善
从世界范围看,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的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行动纲领。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在一系列的文件中均将标准的制定作为要求明确提出。如,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各学校应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文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2003年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学校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应建立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2012年底教育部发布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填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白。[2]这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化运动正式启动。
2.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
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是我国政府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的一贯追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2011年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2012年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首次发布,则正式将社会公众纳入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公众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3.质量保障方法多样化
韩奇生(2012年)指出,[3]目前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三层面两平台”为基本架构的质量保障体系。“三层面”是指是指学校、省级、教育部三个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两平台”是指社会监督与参与平台和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另外,ISO9000认证机构对学校的认证、政府委托麦可思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调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各种数据平台的启用、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使得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4.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
一是我国政府愈发重视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制度化工作。通过制定并颁布法规条文,规定高职院校实施内部质量保障是其所应尽的职责,督促高职院校建立内部保障机制。成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估队伍,以政府部门制定的评估体系为依据,确定评估的项目和内容,构建具体的实施体制,公平、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二是高职院校个体积极主动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识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报告[R].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731144910496&cata_id=N161.
[2]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发布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EB/OL].http://www.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mary.aspx?leafid=15791&docid=3100454,2012-12-26.
[3]韩奇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述评[J].高教探索,2012,(4):140-143.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