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安徽黄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四川九寨溝世界自然遗产地 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如同世上万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和空气一样。我游走于神奇的自然美景中,如同呼吸清新的空气一般。奇特美丽的风景,变幻莫测的天象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我热爱大自然。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会让我思绪飞扬,产生无限想象。我在完成《中国自然景观系列——黑白风光摄影创作》中,涉足了祖国的每一个省区,拍摄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公园
其他文献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玉雕工艺一直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一门手艺,但原料大多数以翡翠和田玉玉石为主,若在硬度仅次于钻石的蓝宝石上雕刻,那绝对是一件十分考验工匠能力的事情。而就在“中国蓝宝石之都”的昌乐,有这样一位堪称“国家级”的蓝宝石雕刻大师——刘海。可以说,是昌乐蓝宝石成就了刘海的雕刻之路,而刘海的雕刻艺术又让昌乐蓝宝石的光芒更加闪耀。 走进位于昌乐宝石城内刘海经营的珠宝店,一尊尊放置在玻璃罩里
2018年10月29日,第五届国际“我们的海洋大会”(Our Ocean Conference 2018)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开幕。来自7个国家的6位总统和1位副总统、36名部长级官员以及来自70多个国家的19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受美国环保协会(EDF)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CANGO)的邀请,本刊记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印尼总统佐科维(Jokowi)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他在开幕致辞中,呼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它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弟子有三千人,当中贤人有七十二人,他是当时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圣人的丰功伟绩早已被世人熟知,今天我们就聊聊关于孔夫子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孔夫子能有这么大的学问,难道是家庭背景显赫和家教良
發“宝石财”的“蓝色梦” 昌乐县是一个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齐国曾在昌乐境内建都,第一位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几十年前这里经济比较落后,人们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然而,1988年以来,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无名小县一跃成了中外驰名的宝石产区,而带来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就是令人心醉的蓝宝石。蓝宝石的发现,更是给这片古老的土地蒙上了一片神秘的色彩。 昌乐县位于泰山和沂蒙山脉的东端。
摄影丨董广文 故事毕竟是故事,关于崂山道士的穿墙术,至今也没有实证,所以没有探讨的必要,毕竟常人做不到幻化成粒子,可以跨时空存在。不过,崂山作为刻满浓重历史文化的道教名山,一直以来都是充满神秘的地方。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
摄影丨李超 天下名山无数,为何泰山能有这样的气势,其名气就如同山中“帝王”一般让人膜拜呢? 这还得从古代帝王的封禅说起。封禅,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也极为古老的一种最高祭祀仪式。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从而泰山石自古就有了吉祥如意、富贵长寿、镇宅压邪的特殊寓意,是中国最具灵气的石头之一。 除了历代帝王的“捧场”,泰山的名气还与文人墨
摄影丨谷忠民摄影丨程先好 远离闹市,在碧波万顷的大明湖上泛舟,如同走出红尘俗世。 湖面宽阔得如同水天相连,城郭楼台倒映在湖水中,随波光而扶摇。 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斟满美酒,慷慨吟诗,连清霄也因之动容。 …… 张养浩这首写于大明湖泛舟之时的作品正值他辞官归隐故乡济南以后,一个潇洒出尘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张养浩诗词的叙事风格来看,在济南隐居的这段时日是他最为自由和惬意的。可殊不知,“峰峦如
图丨杜旭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一生除了诗就是酒,酒不离诗,诗就泡在了酒中,也许这种感觉只有李白他自己知道,而我们也只能从他的诗歌去了解他的一些境遇,也正因为如此,酒成了李白唯一的心爱之物,也是他最后的寄托。《客中行》一反游子羁旅乡愁 李白满腹才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果你真正了解李白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这位诗仙的一生漂泊不安。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
山石和泥沙里的金色,如何淘才能看到深埋的光泽。如这样一座小城,如何在这发展的长河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抹亮色。这座小城叫做昌乐,一个被称为“中国蓝宝石之都”、“世界四大蓝宝石产地之一”的名城,而在这座城里,有一抹亮色正异军突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金色传奇。 黄金,自古以来便是尊贵、财富、好运的象征。曾经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黄金,不仅仅是一种有特殊魅力的石头,它自身更拥有着神秘甚至代表着权利。一种物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乾隆年间的某天,在潍县任县令的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这里。这位被称为“扬州八怪”的人物,也曾是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地方官。在这里,他曾“春风七载在潍县”,登临过禹王台,咏叹过白狼河(今白浪河),修辑过城隍庙……如今,近300年过去,他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名片。摄影丨北寒 1746年,郑板桥从鲁西小城范县调任潍县任县令,时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