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乔出生后一直由姥姥带着,转眼五岁了,乔乔妈想着,得让乔乔适应一下集体生活了,就在离家不远的幼儿园给乔乔报了名。老师说乔乔聪明可爱,哪都好,可就是胆小、懦弱,不怎么爱跟小朋友玩儿,显得有些孤僻。当乔乔妈到我的心理诊所咨询的时候,我告诉乔乔妈,乔乔是典型的自信心缺失。
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是“严师出高徒”,所以从来不喜欢表扬,认为孩子做得好是应该的。相反,父母“恨铁不成钢”,不断地指出甚至放大孩子的缺点。事实上,多数情况是不管你怎样“鞭策”,他们根本就没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早就被扼杀了。
不久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大作家勒克莱齐奥应邀到南京大学讲学,所授的课程是选修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学生们来自物理、建筑、经济、化学等各个专业和各个院系,最后的考试形式是写一篇论文。选题有三个,分别是:一、毕加索曾经说:艺术品是一个谎言,但能够带领我们认识真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二、曾经担任过法国文化部长的马尔罗说过,“地球上的宗教圣地在博物馆,艺术是神圣的。”这句话如何理解?三、如果要保护一件艺术作品,你想要保护哪一件?
勒克莱奇奥谈到他的112名学生时,毫不掩饰他的器重和偏爱。“有些学生虽然不是学习文学艺术相关专业的,但他们的论文非常深刻,视野也很开阔,优秀得可以在杂志上发表,我很想给他们满分。可惜中国教授和我说中国一般不给学生满分,我只好遗憾地给他们98分。”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孩子在传统理念的教育下,越来越听话,却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当事情迎面而来的时候,如果第一反应是:“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好”。面对问题不自觉地就会用限制行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不可能;不会的;我不能;我一直都这么做的;万一我失败了,我如何向……交代啊。”
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做不好事情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没有信心。这个时候即使你有十分的能力,你也可能只发挥出能力的十分之一。
培养自信最好的方法是鼓励。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她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
她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她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竟顺利地渡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她就是凭着握住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想筑好基石,就要从小把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郑晶心老师的“赞美”课,让我很受启发。
在活动开始前,郑老师在教室前方放置了一个凳子,她说:“这是一张国王的宝座,一会儿每个孩子都要上来坐一坐这个宝座,当一次国王。当国王干什么呢?不用你们处理国事,就让你们来领受每个臣民对你的赞美。”
孩子们“哗”地就哄笑开了。在经过了一番扭捏之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一个地上来当了国王,聆听了别人对他的赞美。有孩子在上来之前,说:“无聊!”可是,等她听完其他孩子们对她的赞美之后,她一边跑向自己的座位,一边忍不住跟她的妈妈比了一个V的手势,说了一句:“满载而归!”
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这个游戏很新奇,我问一个女孩,当她听到这么多人的赞美是什么感受时,女孩说:“我很兴奋、开心,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她一只手捂在自己心脏的位置上,又说,“感觉到这个地方热热的。”下面的孩子都鼓起了掌,可见她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有个孩子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听完别人对他的赞美之后,说了一段总结性的话:“听大家这么说我,我感觉自己有感动,有惊讶,还有一点尴尬,没想到自己是这样的。”
因为这个孩子的这个总结,活动结束的时候,郑老师又带孩子们分享了一句话:“你比你想象的更好。”
是啊,儿童的自信就是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后来, 我把郑老师的方法运用到乔乔身上。有一次,我让她画了一只燃烧的蜡烛,可是画好之后,她觉得自己画得太丑了,不愿意给我看。我说你画得好极了,你看,洁白的蜡身,金黄的火焰,四周一团橙红的光,烛焰仿佛在轻轻摇动,我感觉到温暖。她还不相信,我用坚定的语气再次对她说:“你画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真的,我不是为了鼓励她而说的这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们的孩子真真正正地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可是,他们却普遍地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好。
我们所认知的一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优点就一定是好的,缺点就一定是坏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揪住孩子所谓的缺点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呢?你怎么知道,自己孩子身上所谓的短处、劣势、缺点,不是他(她)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品质呢?
其实,大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苛求完美的父母。让我们放下苛求,去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吧,因为那是自信的种子。
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是“严师出高徒”,所以从来不喜欢表扬,认为孩子做得好是应该的。相反,父母“恨铁不成钢”,不断地指出甚至放大孩子的缺点。事实上,多数情况是不管你怎样“鞭策”,他们根本就没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早就被扼杀了。
不久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大作家勒克莱齐奥应邀到南京大学讲学,所授的课程是选修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学生们来自物理、建筑、经济、化学等各个专业和各个院系,最后的考试形式是写一篇论文。选题有三个,分别是:一、毕加索曾经说:艺术品是一个谎言,但能够带领我们认识真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二、曾经担任过法国文化部长的马尔罗说过,“地球上的宗教圣地在博物馆,艺术是神圣的。”这句话如何理解?三、如果要保护一件艺术作品,你想要保护哪一件?
勒克莱奇奥谈到他的112名学生时,毫不掩饰他的器重和偏爱。“有些学生虽然不是学习文学艺术相关专业的,但他们的论文非常深刻,视野也很开阔,优秀得可以在杂志上发表,我很想给他们满分。可惜中国教授和我说中国一般不给学生满分,我只好遗憾地给他们98分。”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孩子在传统理念的教育下,越来越听话,却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当事情迎面而来的时候,如果第一反应是:“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好”。面对问题不自觉地就会用限制行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不可能;不会的;我不能;我一直都这么做的;万一我失败了,我如何向……交代啊。”
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做不好事情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没有信心。这个时候即使你有十分的能力,你也可能只发挥出能力的十分之一。
培养自信最好的方法是鼓励。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她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
她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她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竟顺利地渡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她就是凭着握住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想筑好基石,就要从小把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郑晶心老师的“赞美”课,让我很受启发。
在活动开始前,郑老师在教室前方放置了一个凳子,她说:“这是一张国王的宝座,一会儿每个孩子都要上来坐一坐这个宝座,当一次国王。当国王干什么呢?不用你们处理国事,就让你们来领受每个臣民对你的赞美。”
孩子们“哗”地就哄笑开了。在经过了一番扭捏之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一个地上来当了国王,聆听了别人对他的赞美。有孩子在上来之前,说:“无聊!”可是,等她听完其他孩子们对她的赞美之后,她一边跑向自己的座位,一边忍不住跟她的妈妈比了一个V的手势,说了一句:“满载而归!”
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这个游戏很新奇,我问一个女孩,当她听到这么多人的赞美是什么感受时,女孩说:“我很兴奋、开心,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她一只手捂在自己心脏的位置上,又说,“感觉到这个地方热热的。”下面的孩子都鼓起了掌,可见她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有个孩子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听完别人对他的赞美之后,说了一段总结性的话:“听大家这么说我,我感觉自己有感动,有惊讶,还有一点尴尬,没想到自己是这样的。”
因为这个孩子的这个总结,活动结束的时候,郑老师又带孩子们分享了一句话:“你比你想象的更好。”
是啊,儿童的自信就是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后来, 我把郑老师的方法运用到乔乔身上。有一次,我让她画了一只燃烧的蜡烛,可是画好之后,她觉得自己画得太丑了,不愿意给我看。我说你画得好极了,你看,洁白的蜡身,金黄的火焰,四周一团橙红的光,烛焰仿佛在轻轻摇动,我感觉到温暖。她还不相信,我用坚定的语气再次对她说:“你画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真的,我不是为了鼓励她而说的这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们的孩子真真正正地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可是,他们却普遍地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好。
我们所认知的一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优点就一定是好的,缺点就一定是坏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揪住孩子所谓的缺点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呢?你怎么知道,自己孩子身上所谓的短处、劣势、缺点,不是他(她)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品质呢?
其实,大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苛求完美的父母。让我们放下苛求,去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吧,因为那是自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