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培养幼儿高效地开展科学学习,也就成为当下幼师应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符合现阶段幼儿的特点,以激发其兴趣为主,以便于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基于此,本文就解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性提问策略,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一、引发幼儿对事物的观察
中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停留在了物体的表面,这是与幼儿现阶段年龄有直接关系的,其未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认知事物上会存在着大量的误差。如在《认识空气》活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观察能力。将两根颜色不同的蜡烛立在一个玻璃盘子上,然后再将两个形状不同的杯子扣在蜡烛上面,进而引导幼儿观察杯子的变化。结合这一现象,许多幼儿都说杯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的形状不同了。据这个活动案例我们能从中看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结合教学内容为幼儿提出问题,但是提问的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导致幼儿的答案偏离教材,也偏离教师的教学主旨,那么如何在进行活动实践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提问呢?首先,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要引起幼儿的观察,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开展《花园里面有什么?》主题活动时,结合这一主题询问幼儿:在你进入花园时,映入眼帘的一个事物是什么啊?花园里面的花朵是不是很香?这些问题都贴合幼儿的实际,幼儿不需要观察就可以直接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如在游览花园后有什么东西是时而看见时而看不见的?你在哪里发现它的?它具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提问过程,幼儿很容易掌握在观察中应有序观察,进而自主地探究观察生物独有的“隐身衣”。
二、引发幼儿对探究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这句话放在幼儿阶段的学习也不为过。中班的幼儿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地将两种物体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幼儿独特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唤醒幼儿观察的热情,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结合中班幼儿特有的个性特征,教师可拿两种物体让幼儿进行局部比较,如在《有趣的沙子》活动实践中,教师可准备两个沙袋,一个沙袋装满沙子,另一个沙袋装满小米,让幼儿通过“摸”的形式,区分哪个袋子装有沙子?两个沙袋触摸时哪里不同?在触摸的过程中你心里在想什么?结合本次实践,教师的着重点在于使幼儿能区别开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而在未知的领域找到准确的信息。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引导幼儿进行推想,对于幼儿触摸不出来的物体,就应用到推想逻辑,培养幼儿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开展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幼儿学习的基础知识使其相对应地做出推想,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又例如《花园里面有什么?》活动实践中,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提问:“花园里面存在的昆虫哪些是我们看不到的?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它们躲到了哪里?在花园的泥土里藏着哪些昆虫呢?”幼儿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开始思考并有所回答。教师的循序诱导唤醒了幼儿的主观意识,进而促进幼儿有效地进行思考。
三、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思考
在幼儿进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帮助幼儿找到事物的因果。教师在教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幼儿的知识吸收,同时也应注重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事物的起因,进而通过不断的观察寻求答案。如在开展《声音的秘密》实践活动中,为有助于幼儿观察,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个鼓,在鼓上面适当放些面粉,通过不断地击打鼓面,使面粉动起来,结合这一现象,教师可对幼儿展开提问:“是什么力量导致静止的面粉动了起来?在面粉动起来的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设定,激发了幼儿探究面粉动起来的兴趣。其次,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在幼儿的眼中,教师的存在更像是一位引导者,教师要求做的事情,幼儿就开始做;或者看到同伴在做的事情,自己也违背思维跟着做了起来。而在此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并结合教师的问题,自愿进行问题猜测。
如开展《美羊羊的镜子屋》实践活动中,通过镜子不断增加,幼兒得到了大量的美羊羊,这时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提问:“利用镜子的原理,你还能将美羊羊变得更多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很快便参与进实践当中,并依靠自己的想象能力,设计出很多实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结束语:
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科学问题,从而提升了幼儿的学习效率。因此,身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对幼儿进行有效提问,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可行性,进而使科学实践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高兰峰.试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科研,2015(22):53.
[2]杨丽丽.试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3):248.
一、引发幼儿对事物的观察
中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停留在了物体的表面,这是与幼儿现阶段年龄有直接关系的,其未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认知事物上会存在着大量的误差。如在《认识空气》活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观察能力。将两根颜色不同的蜡烛立在一个玻璃盘子上,然后再将两个形状不同的杯子扣在蜡烛上面,进而引导幼儿观察杯子的变化。结合这一现象,许多幼儿都说杯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的形状不同了。据这个活动案例我们能从中看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结合教学内容为幼儿提出问题,但是提问的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导致幼儿的答案偏离教材,也偏离教师的教学主旨,那么如何在进行活动实践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提问呢?首先,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要引起幼儿的观察,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开展《花园里面有什么?》主题活动时,结合这一主题询问幼儿:在你进入花园时,映入眼帘的一个事物是什么啊?花园里面的花朵是不是很香?这些问题都贴合幼儿的实际,幼儿不需要观察就可以直接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如在游览花园后有什么东西是时而看见时而看不见的?你在哪里发现它的?它具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提问过程,幼儿很容易掌握在观察中应有序观察,进而自主地探究观察生物独有的“隐身衣”。
二、引发幼儿对探究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这句话放在幼儿阶段的学习也不为过。中班的幼儿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地将两种物体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幼儿独特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唤醒幼儿观察的热情,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结合中班幼儿特有的个性特征,教师可拿两种物体让幼儿进行局部比较,如在《有趣的沙子》活动实践中,教师可准备两个沙袋,一个沙袋装满沙子,另一个沙袋装满小米,让幼儿通过“摸”的形式,区分哪个袋子装有沙子?两个沙袋触摸时哪里不同?在触摸的过程中你心里在想什么?结合本次实践,教师的着重点在于使幼儿能区别开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而在未知的领域找到准确的信息。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引导幼儿进行推想,对于幼儿触摸不出来的物体,就应用到推想逻辑,培养幼儿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开展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幼儿学习的基础知识使其相对应地做出推想,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又例如《花园里面有什么?》活动实践中,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提问:“花园里面存在的昆虫哪些是我们看不到的?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它们躲到了哪里?在花园的泥土里藏着哪些昆虫呢?”幼儿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开始思考并有所回答。教师的循序诱导唤醒了幼儿的主观意识,进而促进幼儿有效地进行思考。
三、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思考
在幼儿进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帮助幼儿找到事物的因果。教师在教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幼儿的知识吸收,同时也应注重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事物的起因,进而通过不断的观察寻求答案。如在开展《声音的秘密》实践活动中,为有助于幼儿观察,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个鼓,在鼓上面适当放些面粉,通过不断地击打鼓面,使面粉动起来,结合这一现象,教师可对幼儿展开提问:“是什么力量导致静止的面粉动了起来?在面粉动起来的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设定,激发了幼儿探究面粉动起来的兴趣。其次,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在幼儿的眼中,教师的存在更像是一位引导者,教师要求做的事情,幼儿就开始做;或者看到同伴在做的事情,自己也违背思维跟着做了起来。而在此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并结合教师的问题,自愿进行问题猜测。
如开展《美羊羊的镜子屋》实践活动中,通过镜子不断增加,幼兒得到了大量的美羊羊,这时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提问:“利用镜子的原理,你还能将美羊羊变得更多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很快便参与进实践当中,并依靠自己的想象能力,设计出很多实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结束语:
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科学问题,从而提升了幼儿的学习效率。因此,身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对幼儿进行有效提问,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可行性,进而使科学实践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高兰峰.试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科研,2015(22):53.
[2]杨丽丽.试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