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写好一篇记叙文,总要写事记人,总要表情达意,归根结底靠的是语言表达的功夫。语言的通顺、明白、简洁,是写好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平时的训练,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但要把记叙文写好,远不止通顺、明白,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表达才能使读者在看文章时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作文才是成功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作文更生动亮丽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依托教材,汲取经典养料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学习,无非是“吸收”和“表达”两件事情。笔者认为,“吸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依托教材,从作家经典中汲取养料,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在初中阶段,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带我们领略了旖旎的春光,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领着我们走进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圆明园中,我们不仅感受了屈辱的历史,强烈的爱国热情更是在胸中激荡……茅盾的《白杨礼赞》,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有太多的名家名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品味抑或细腻抑或强烈的情感。经典的作品之所以感人,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就是因为作家们将他们丰富的情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给了我们。有的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的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的字字珠玑、句句绚丽,读来满口生香……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法使学生不仅因为学而学,更是因为有感悟而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有助于培养写作兴趣。
扎根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不愿写作文,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但是写作能力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最高层次也就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是现在学习的需要,更是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已成为当务之急。
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循序渐进,自会水到渠成。切不可拔苗助长,追求一蹴而就。细究学生在写作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无物可言、无情可抒、无理须晓。可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言之有物、立意深刻、构思新颖……这不正应验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有心理障碍也就不以为怪了。因此,教师还得从根本入手,即试图改变学生的厌烦心理,将重心移到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面对对写作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不提作文的要求,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试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使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抓住事物的特征,独到地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发,春花的竞相开放,春风的温暖和煦,春雨的闪烁繁密。作者从草、花、风、雨这四个侧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似图画,似乐曲,令人陶醉。同时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结尾部分的一组比喻语言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讴歌春天的生机无限和朝气蓬勃,是全文的升华之处。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就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读书养气,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可以给予我们无尽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汲取各种各样的养料。读书养气就好比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输入吸收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输出释放,更好地表达。韩愈曾说“气胜宜言”。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自身气足,学养丰富,同时又善于融会贯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好书的习惯,更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注重积累的能力,不仅是在课内阅读时注重积累,而且还要在课外阅读中注重积累。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注重积累的习惯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其实积累的过程也是有意无意摹仿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写作能力不强,写作又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这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又能有法可循,收到明显的效果。培养学生注重积累的习惯,既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良好的文风,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注重积累不仅要积累好词、好句、好的语段,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构思,立意的确立与体现……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感悟,同时用记读书笔记的形式提高读的效果,也可以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对作品的感悟,提高阅读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会慢慢提高。
提高学生语言的方法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词语使语言生动 如运用贴切的动词、形容词,注重词的感情色彩的运用,尤其是那些表达强烈感情的词以及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词,比如在巍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成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的“狡猾”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调皮和童真。运用叠词,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那种精神和意志?”中的“枝枝叶叶”形象地表现了白杨树象征的抗FJ军民的团结的精神。
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善用比喻往往能使文章生辉。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使韵律和谐,增强语势的排比往往是作文的集束炸弹,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精彩的排比往往能带给读者许多惊喜。而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古典名句就像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会顿时身价倍增。因为诗词佳句、名言警句往往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已沉淀为语言中的精品。
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叙述应清晰、明白,不能太拖沓,描写应追求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记叙文主要是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适当融入带有强烈作者情感的抒情议论能升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形神具备,深刻揭示主题。
其他的方法、技巧 运用成语、四字短语,运用俗语、歇后语,适当运用语气词;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增强抒情性,“!”增强情感,“……”可以留下空间使人回味无穷等。比如: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使内容的表达准确、精练、深刻。再比如:移植嫁接专业术语,如“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运用隐语“大树已失去了青春”暗示大树枯萎。
要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平时就必须多读、多思、多写,并追求一定的文采。好作文的语言一定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利用广泛阅读的丰富积累使作文的语言表达更真挚,文辞更优美,描写更生动。这些技巧的训练可以通过口头作文进行,也可以通过片段练笔和大作文进行。而作为教师应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要运用各种适时的教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热爱写作,继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依托教材,汲取经典养料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学习,无非是“吸收”和“表达”两件事情。笔者认为,“吸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依托教材,从作家经典中汲取养料,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在初中阶段,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带我们领略了旖旎的春光,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领着我们走进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圆明园中,我们不仅感受了屈辱的历史,强烈的爱国热情更是在胸中激荡……茅盾的《白杨礼赞》,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有太多的名家名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品味抑或细腻抑或强烈的情感。经典的作品之所以感人,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就是因为作家们将他们丰富的情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给了我们。有的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的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的字字珠玑、句句绚丽,读来满口生香……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法使学生不仅因为学而学,更是因为有感悟而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有助于培养写作兴趣。
扎根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不愿写作文,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但是写作能力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最高层次也就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是现在学习的需要,更是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已成为当务之急。
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循序渐进,自会水到渠成。切不可拔苗助长,追求一蹴而就。细究学生在写作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无物可言、无情可抒、无理须晓。可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言之有物、立意深刻、构思新颖……这不正应验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有心理障碍也就不以为怪了。因此,教师还得从根本入手,即试图改变学生的厌烦心理,将重心移到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面对对写作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不提作文的要求,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试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使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抓住事物的特征,独到地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发,春花的竞相开放,春风的温暖和煦,春雨的闪烁繁密。作者从草、花、风、雨这四个侧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似图画,似乐曲,令人陶醉。同时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结尾部分的一组比喻语言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讴歌春天的生机无限和朝气蓬勃,是全文的升华之处。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就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读书养气,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可以给予我们无尽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汲取各种各样的养料。读书养气就好比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输入吸收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输出释放,更好地表达。韩愈曾说“气胜宜言”。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自身气足,学养丰富,同时又善于融会贯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好书的习惯,更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注重积累的能力,不仅是在课内阅读时注重积累,而且还要在课外阅读中注重积累。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注重积累的习惯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其实积累的过程也是有意无意摹仿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写作能力不强,写作又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这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又能有法可循,收到明显的效果。培养学生注重积累的习惯,既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良好的文风,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注重积累不仅要积累好词、好句、好的语段,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构思,立意的确立与体现……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感悟,同时用记读书笔记的形式提高读的效果,也可以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对作品的感悟,提高阅读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会慢慢提高。
提高学生语言的方法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词语使语言生动 如运用贴切的动词、形容词,注重词的感情色彩的运用,尤其是那些表达强烈感情的词以及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词,比如在巍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成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的“狡猾”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调皮和童真。运用叠词,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那种精神和意志?”中的“枝枝叶叶”形象地表现了白杨树象征的抗FJ军民的团结的精神。
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善用比喻往往能使文章生辉。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使韵律和谐,增强语势的排比往往是作文的集束炸弹,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精彩的排比往往能带给读者许多惊喜。而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古典名句就像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会顿时身价倍增。因为诗词佳句、名言警句往往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已沉淀为语言中的精品。
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叙述应清晰、明白,不能太拖沓,描写应追求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记叙文主要是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适当融入带有强烈作者情感的抒情议论能升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形神具备,深刻揭示主题。
其他的方法、技巧 运用成语、四字短语,运用俗语、歇后语,适当运用语气词;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增强抒情性,“!”增强情感,“……”可以留下空间使人回味无穷等。比如: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使内容的表达准确、精练、深刻。再比如:移植嫁接专业术语,如“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运用隐语“大树已失去了青春”暗示大树枯萎。
要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平时就必须多读、多思、多写,并追求一定的文采。好作文的语言一定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利用广泛阅读的丰富积累使作文的语言表达更真挚,文辞更优美,描写更生动。这些技巧的训练可以通过口头作文进行,也可以通过片段练笔和大作文进行。而作为教师应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要运用各种适时的教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热爱写作,继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