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新生活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酝酿多年的“以房养老”开局不利、应者寥寥,但这不意味着作为最大资产的房子在老人那里真的成为“不动产”,无法变现了。现实中,随着房产税、遗产税的逼近,以及老年人观念的转变、外部条件的成熟,不少老年人不再“守着聚宝盆啃窝头”,而是以老年人特有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品质、儿女的面子、财产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多种方式处置好房产,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老年生活亮丽起来。
  70岁住上了大别墅
  七十多岁的陈阿姨和老伴一直居住在北京北三环的一套两居室里,这套房子面积约为六十平方米,房龄也较老,但因为是重点学校的学区房,近些年价格涨得很高,当时几十万买的这套房子已经涨到四百多万了。
  “我觉得自己住这么贵的学区房没有用,家里也没有孩子上学的需求,还不如将这房子变现。”思来想去,陈阿姨卖掉房子,到手了400万现金。
  拿着400万,陈阿姨心里很高兴,但接下来老两口住在哪里,是租房还是买房,又成了全家的议题。要在郊区买一套像样的房子,也得200万至300万元,卖房买房就显得不太划算了。
  “我发现租一栋别墅并不比租一套三居室贵多少。以前的房子小,现在的房子又大又明亮,还能让儿女一起来住,大款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嘛。”最终,陈阿姨老两口在东南五环租到一栋别墅,上下两层面积200平方米,而租金一年才10万元。小区环境就像欧式花园一样,周围还有两个郊外公园,老人散步、健身的需求都能满足。
  卖房子的400万元,老两口拿到银行去买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一年收益有二十多万。10万用来租房子,10万用于旅游和日常开销,再加上退休金,两位老人的日子反倒比以前更惬意了。
  有个小院弹弹琴种种花
  “人家程阿姨把这套房子卖了1000万,花300万在回龙观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大二居。卖完房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买了一架新钢琴,听说20万元呢。”程阿姨住在北二环附近的单位大院里,房子刚卖,就在邻居兼同事那里传开了。“我下这个决心也不容易。尽管卖房子挺舍不得的,但想想还是不后悔,反而觉得心里轻松很多,舒服很多。”程阿姨说。
  不久前,程阿姨去回龙观一个老同学家串门,发现小区环境和房子非常好,最令人动心的是积水潭医院搬到那里了,不仅硬件好,还有城里的医生轮流坐班。程阿姨最终卖了城里的房子,到这里安家,不仅生活、看病需求都可以满足,手边还有600万元的现金。程阿姨新买的房子在一层,带个小院,平时养养花,还新添了一架钢琴,她说:“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去不同城市过新鲜生活
  “我们明天就要搬走了,跟您道个别!”70岁的董大爷敲响了邻居的门。在北京这个小区内,他们已经租房子住了半年,将北京、天津周边的景区转了个遍。接下来,他们准备到成都再去住上半年。
  董大爷和老伴家在南方的一个城市,家里的两套房子都出租了,每月租金大约有5000元。用这5000元租金,再加上退休金,他们到别的城市短租房子住,既能看到不同地方的风景,也能体验当地人不同的生活。
  董大爷说,要是报旅游团,5000元只够参观一个景区,能玩上四五天,但是用来在一个城市租房子,可以慢慢体验城市周边不同景点,住在小区里,也能感受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比如在北京这个小区里,每天出门买菜聊天,结识了不少新朋友,邻居还教他们学会了做春饼等老北京风味小吃。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将北京市内的景点、艺术馆和郊区的山山水水都参观了个遍,内心觉得特别充实。
  在一个城市住上三五个月,他们就换到另一个城市去,比如冬天去海南租房子住,夏天到长白山,每换一个地方住,总有特别新鲜的感觉。他戏称自己成了候鸟族,现在只有过春节才回老家,平时都在各地“流浪”。
  民间版以房养老接地气
  “我也把房子卖了,户口转到儿子家里,在常州一个老年公寓住,这里气候好、环境好,特别适合老年人。我觉得年纪大了,找一个二三线小城市居住挺好,没必要留在大城市和年轻人挤。”刚回北京探亲的高阿姨现在已经有些不适应北京的生活了。
  这两年,很多老人都想开了,利用好“房子”这个最大的固定资产,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颐养天年。现在,大多数老人已经对养儿防老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不再将养老的寄托放在儿女身上。
  近两年,房产税和遗产税将出台的消息频传,很多老人也觉得把房子留给孩子未必是最好的方式,开始处置自己的房产。民间版以房养老方式很多,很灵活,而且富有平衡的智慧。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反倒比保险公司推动的以房养老更接地气。
其他文献
蒋信平大师生于1902年,号青松红梅道人,原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顾问,为当代道教宿老,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一代宗师,2013年无疾羽化,享年111岁。  每天只吃两顿饭  蒋信平大师108岁时,曾有人问他,身体为何如此健康?大师说:“我没有什么秘诀,但生活简朴、气血通畅确是养生之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一直坚持吃素,所食蔬菜全是自己亲手种植,还经常在青城后山中寻觅野生的食
糖友老谭是一个典型的血糖仪“奴隶”。他每天会测很多次血糖,不仅一日三餐要测,而且有时候半夜起来都要测一次血糖才能安心睡觉。当血糖出现波动的时候,他每间隔两三个小时就要测一次,直到血糖平稳了才罢手。对他来说,现在血糖仪比手机还重要,随时随地都要看。  在糖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病人,他们将血糖仪当作手机一样带着,时时刻刻都想测一下自己的血糖。当血糖读数波动时,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身体健康出现了状况。
前不久,泰国僧人蒲素帕在普吉岛庆祝了自己115岁的生日,他的弟子们准备在他过完生日后立即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长寿老人”。和尚、居士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寿,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无关系。那么,蒲素帕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50岁后七分饱  蒲素帕自幼不喜荤食,19岁时在家附近的寺庙剃度出家。他一生坚持苦修长达百余年,居岩穴茅棚,食松果山泉,坐禅礼佛,精进不辍。他的日
心态年轻“10”岁  “我老了,没用了”“我成了儿女和社会的包袱”是不少老年朋友退休后的心理。从工作岗位走下来后,生活反差太大,很多人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容易焦虑、空虚等。其实一个人的心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健康,但人们对饮食和运动的看重远大于心态。心态年轻10岁,保持心理上的“青春态”,能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更多兴趣爱好,结交知心朋友,可延年益寿。  防病提前“10”岁  如果你今年50
我在八年前诊断为糖尿病,开始口服降糖药的生活,一服就是两年。在一次体检中,我认识了一位老中医,他给我讲解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使我重新认识了糖尿病,不再惧怕糖尿病。  我决定不光以吃药为主,要从饮食上辅助治疗糖尿病。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又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制定饮食表,明確哪些该吃,哪些不能吃,每餐吃什么,吃多少,怎样搭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很好,在减少药量的情况下,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的水平
上个月我过65岁生日时,女儿送了一份相当特别的礼物:两包尿不湿。女儿当众宣布,从即日起我的年龄是0岁,相当于刚刚降生的婴儿。一阵哄笑过后,我不由得大发感慨:返老还童本是电影中的情节,但缩小心理年龄还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从沈阳赶来祝寿的弟弟比我小六岁,可老伴私下里偷偷对我说,他看上去明显要比我这个兄长更为“成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近几年他总是烦心事不断、操心过度的缘故吧。和他相比,我无论哪种境况下
退休之后,如果还有个工作岗位“虚位以待”,对于那些身体条件尚好、精力充沛又热爱事业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但有些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却把自己“热”倒了。心理专家建议,老年人走上新岗位,一定要调整好心理状态,要明白继续工作的意义所在,千万不要让发挥余热成为自己的精神负担。  挑重担挑成负担  林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一年前退休时,他被原单位返聘,依然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熟悉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