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国预科教育发展既取得成绩,也存在较多问题。可以从预科教育共有的特点和预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当前预科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预科教育 发展 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28-02
我国当前的预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教育和留学生预科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中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人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招生的院校大约有近200所,每年招生的人数大约有2万人。留学生预科教育主要是语言教育。进行一定时期的语言预科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预科教育,他们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才能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
从招生对象来说,各类预科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完全不同。民族预科教育主要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华侨预科教育主要针对全球华人华侨学生。留学生预科主要针对全世界所有本科来华的留学生。
从培养目标上看,各类预科教育具有很大的共性,那就是通过一定时期的预科教育,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熟悉相关的文化,了解各种思维方式,养成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获得恰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一、我国各类预科教育共有的特点
大学教育是一个精英化的高等教育阶段,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预科教育和大学其他院系的教育完全不同,它处于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相比大学其他院系的教育和发展,预科教育有自己极其特殊的地方。预科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主性。由于当前各类预科教育均没有统一的招生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不同大学的预科教育完全依据自身需要、市场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制定招生标准和教学大纲、选用编制教材,依据本校的特色制定相应教育计划和教育课程。灵活的自主性给了预科教育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缺乏对前进方向的把握。
第二,过渡性。作为一个集中社会精英、反映社会文明的大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其中一员的,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符合一定的标准。预科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中等教育,但进入中国内地大学学习都面临不小的困难。民族预科的学生来自落后的地方,他们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学所需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必须通过预科教育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第三,单一性。预科教育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培养目标的单一性。预科教育任务相对简单、明显,提供给教师的教育空间有限,教师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关注不明显。在预科的课堂上,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教师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讨论、思考,或者开展独立的活动和小组项目,以及对大学本科教育内容进行了解。
第四,短期性。在预科学习的时间原则上为1~2年,由于教学和学习的过渡性、补偿性和单一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深厚的个人情感。再加上考试的压力、文化的差异,预科教育的师生基本上无法形成较为固定的、积极的、引导全体师生紧密团结向上的文化环境,教师和学生社会群体归属感不强。
二、预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
第一,当前对预科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人们对预科教育似乎有偏见,好像预科教育非常简单,以至于简单到几乎不需要研究、不值得研究。其实,作为当前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科教育在很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不仅需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需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如何提高预科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必须有所比较的、没有固定评价标准的概念。对预科教育来说,大学、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体系等都可以构成评价标准和评价角度。比如,大学总是希望预科能输送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喜欢有自己想法、能够对教学做出种种积极反应的学生;家长希望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早日进入大学;而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他们对周围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大多数被考试的目的压抑住了,学校不太可能倾听他们的心声。不同的评价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这是预科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也是所有教育面临的困惑。
第三,是强调“补”还是强调“预”?预科教育处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既可以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延伸,也可以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准备,预科教育其实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教育内容拥有很大的弹性,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发展空间和弹性,可以为探索预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预科教育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国家昌盛的一个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升,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无论是心向母亲怀抱的华侨子弟,还是各个国家仰慕中国文化的留学生,还是偏远地区渴望接受先进文明的学生,预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段时间的预科教育,帮助他们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相应的语言能力,使他们熟悉相关的文化,了解各种思维方式,养成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获得恰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大学发展和前进的道路上,预科教育任重道远,她将担负着保证大学教育高水平起点的部分责任。同时,预科教育也将形成属于自己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预科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何修文.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暨南大学学报,2005,(2).
[2] 陈慧平.民族预科学生的素质特点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
[3] 何琼.预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2009,(10).
[4] 林峰.当代预科教育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4).
[5] 石艺雪.中国高校教育的几点疑惑[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责任编辑:王朝元]
[关键词]预科教育 发展 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28-02
我国当前的预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教育和留学生预科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中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人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招生的院校大约有近200所,每年招生的人数大约有2万人。留学生预科教育主要是语言教育。进行一定时期的语言预科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预科教育,他们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才能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
从招生对象来说,各类预科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完全不同。民族预科教育主要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华侨预科教育主要针对全球华人华侨学生。留学生预科主要针对全世界所有本科来华的留学生。
从培养目标上看,各类预科教育具有很大的共性,那就是通过一定时期的预科教育,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提高相应的语言能力,熟悉相关的文化,了解各种思维方式,养成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获得恰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一、我国各类预科教育共有的特点
大学教育是一个精英化的高等教育阶段,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预科教育和大学其他院系的教育完全不同,它处于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相比大学其他院系的教育和发展,预科教育有自己极其特殊的地方。预科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主性。由于当前各类预科教育均没有统一的招生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不同大学的预科教育完全依据自身需要、市场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制定招生标准和教学大纲、选用编制教材,依据本校的特色制定相应教育计划和教育课程。灵活的自主性给了预科教育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缺乏对前进方向的把握。
第二,过渡性。作为一个集中社会精英、反映社会文明的大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其中一员的,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符合一定的标准。预科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中等教育,但进入中国内地大学学习都面临不小的困难。民族预科的学生来自落后的地方,他们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学所需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必须通过预科教育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第三,单一性。预科教育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培养目标的单一性。预科教育任务相对简单、明显,提供给教师的教育空间有限,教师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关注不明显。在预科的课堂上,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教师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讨论、思考,或者开展独立的活动和小组项目,以及对大学本科教育内容进行了解。
第四,短期性。在预科学习的时间原则上为1~2年,由于教学和学习的过渡性、补偿性和单一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深厚的个人情感。再加上考试的压力、文化的差异,预科教育的师生基本上无法形成较为固定的、积极的、引导全体师生紧密团结向上的文化环境,教师和学生社会群体归属感不强。
二、预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
第一,当前对预科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人们对预科教育似乎有偏见,好像预科教育非常简单,以至于简单到几乎不需要研究、不值得研究。其实,作为当前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科教育在很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不仅需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需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如何提高预科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必须有所比较的、没有固定评价标准的概念。对预科教育来说,大学、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体系等都可以构成评价标准和评价角度。比如,大学总是希望预科能输送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喜欢有自己想法、能够对教学做出种种积极反应的学生;家长希望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早日进入大学;而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他们对周围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大多数被考试的目的压抑住了,学校不太可能倾听他们的心声。不同的评价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这是预科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也是所有教育面临的困惑。
第三,是强调“补”还是强调“预”?预科教育处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既可以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延伸,也可以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准备,预科教育其实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教育内容拥有很大的弹性,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发展空间和弹性,可以为探索预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预科教育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国家昌盛的一个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升,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无论是心向母亲怀抱的华侨子弟,还是各个国家仰慕中国文化的留学生,还是偏远地区渴望接受先进文明的学生,预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段时间的预科教育,帮助他们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相应的语言能力,使他们熟悉相关的文化,了解各种思维方式,养成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获得恰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大学发展和前进的道路上,预科教育任重道远,她将担负着保证大学教育高水平起点的部分责任。同时,预科教育也将形成属于自己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预科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何修文.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暨南大学学报,2005,(2).
[2] 陈慧平.民族预科学生的素质特点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
[3] 何琼.预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2009,(10).
[4] 林峰.当代预科教育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4).
[5] 石艺雪.中国高校教育的几点疑惑[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责任编辑: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