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国家中,中国的银器在制造工艺与存世数量方面,可与英、俄共称为世界前三甲。
中国银器发展简史
早在6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掌握了开采、冶炼白银的技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白银被用来当作货币或制成饰品。同样,在世界各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十分普遍。中国自唐后期开始至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则是辅币。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属银成为人类制作生活用品及艺术品的原料。
中国最早的银制品出现于商周。目前发现的最为简单的银饰品,虽然只是简单地用白银打制成的银片,但开创了中国银器制造的先河。到西周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多种制造银器的技艺。此时,曾经产生过一件惊世之作——白银马冠,其高27.3厘米,宽29.9厘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银制艺术品的正式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银器制造技术的提高时期,从出土器可以看出,当时的银器品种已相当多样。经考证,春秋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银器,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各地。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银器也大量出现。山东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的匜,上有“陵崚夫人”字样。还曾发现一个直径37厘米、高55厘米、重达1705克的大银盘。盘口沿及内外腹处刻有六组龙凤纹,内底还刻有三条盘龙,口沿下部刻有铭文。此器大气、精美,显然吸收了青铜器的特点。
秦汉是银器制造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银器的器型十分丰富。同时,在各种其他材质的器物上,也多有银饰出现,如错银、贴银。秦代的银匠已经掌握了铸造、焊接、掐丝、镶嵌、锉磨、抛光、胶粘等多种繁复工艺及加工方法。
汉代,除使用包、镶、鎏、错等方法外,还将银制成银箔和银泥及极细的银丝,将其与丝、漆等结合,制成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的器物及织品。另外,使用掐丝及焊缀工艺,又可制成美丽的花瓣及精细的银珠,巧夺天工,美轮美奂。
三国及南北朝时期,中国银器数量相对减少,原因之一是战乱不断,导致银产量减少;另一方面,此时佛教开始兴盛,占用了大量白银。这一时期虽然大件银器减少,但银器制作工艺仍在不断提高。像银画象牙杯、银镂漆匣、银错铁镜、金瓶银瓮、银镶红蓝宝石等制品屡屡可见,虽然多以饰物为主,但工艺十分精致。
唐代,社会对银的崇拜与追求达到近乎狂热的程度。其原因不仅在于银器的实用功能与其特殊的审美价值,还在于银这种贵金属的本身价值渐被认可。此时,白银已显现出了货币的特征,身价日升。当时的统治者还将汉代方士所说的银器可使人延年益寿当作信条,因而不但皇家日常生活使用银器,各级官吏亦不顾等级制度的限制,收藏、使用银器,银器的重要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除此之外,唐代银器与佛教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陕西法门寺是唐代著名寺院,曾有数位皇帝亲自赏赐银器,各级官吏也竞相效仿,这无疑巩固和提高了银器的地位及制作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有相当数量的精美的西域及西方银器进入中国。这些银器的制作方法及器皿给中国银匠以启发与遐想,使中国银器的制作水准达到空前的高度。
至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及社会风气的改变,银器不再为统治者所独有,开始进入了民间。虽然当时仍有相当多的银器为统治者专用,但在富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银器。此时的银器制作工艺亦有新的进展,器物设计巧妙,并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如出现了浮雕凸花工艺。此时银器多为生活和宗教用品,同时出现了大量饰品,包括头饰、臂饰等等。
辽金时期的银器,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的风格特点,是中国古代银器的另一类代表。
元朝时间较短,存世的银器较少。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银器制作方法进一步传人中原。在蒙、汉及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创造出了多种特点和艺术风格的银器,使这一时期生产的银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及政治意义。
明、清的银器无论在用料及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我们今日多见的也是此时期产生的器物,而更为多见的是清代产物。明代成立的银作局,清代设立的造办处,都是专门为皇家制作银器的机构。
另外,从乾隆时期的1757年实行单口通商直至1949年期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出现与发展,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趋于频繁,西方发达的银器市场和银器制造业对中国近代银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中国银器制造业迎来了新的高峰。特别在1900年前后,中国银匠以高超的技艺制作了相当数量的出口银器及工艺品。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早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银器制造业有过复苏。由于此时业内留有民间及宫廷制银高手,曾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银器。但到民国中、末期,政府腐败,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中国的银器制造业已陷于没落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年战事、经济落后,银器制造业难以恢复。加之国内金银有限,已无法大量生产银器,至使很多从业人员改行。这一时期多生产出口换汇的工艺品。此类制品用料考究,采用掐丝、镶嵌、鎏金等技艺,加之使用宝石、象牙等珍贵辅料,在国际上颇获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银器制造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改革开放后,一些具较高技艺的匠人制作的仿古银器,有的被当成古董而流到国外。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数量的仿旧银器充斥于市场。
当前,随着国人的不断富裕,国内出现了不少银器制作工厂。生产了为数不少的银质生活用品等,但都是机械加工制成,艺术性较低。
中国银器发展的两次高峰
中国银器发展史中,曾出现过两次高峰,其一是在唐朝。唐时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发展,因而各行各业有了极大进步,银制品同样如此。此时,由于外国银器和匠人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银器的产出量及制造业的进步。因此,唐代银器制作高度发达,制作数量巨大,不管是地方进奉或皇室赏赐的金银器玩均不在少数。唐代金银器以其华美绚丽的造型、高超的制作技巧、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成为如今世界各国博物馆的珍藏。但长期以来,唐代金银器出土很少,历代盗墓者的疯狂盗掘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唐时厚葬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对殉葬品均不惜倾资以求,以致官府不得不明令禁止。《唐会要》卷三八记载了开元二十九年颁布的敕令:“三品以上明器,……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及金银铜锡……。”
中国银器发展的另一高峰产生于清中、后期,这次高潮使得中国银器走向了世界。当时,自广州及上海出现银器作坊及出口贸易实体开始,银器制造业与贸易业不断扩大。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呈现较大的顺差,这些顺差以墨西哥银元、西班牙银元的形式留存于国内。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在大量出口银器的晚清,清政府的白银库存已近匮乏,原来所存的外国银元为生产外销银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目前见到的中国外销银器,大部分是以这些银元为原料制成的,成色大多为90%。
与此同时,国外的银器制造商也进入中国,形成合资或独资企业,并将在中国生产的银器销往西方。
这一时期中国银器的造型,最初是纯中国式的,后来,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出现了定制的外销器。西方国家使用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银器受到西方人的喜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银器有相当数量留存在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中国出口银器在西方收藏市场上出现,由于做工精美,纹饰独特,引起了收藏界的重视。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外销银器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中国国内了解到这些情况则是近些年的事。
在中国银器发展历史中,制作银器的另一些实体——银楼,起到了促进中国银器业发展的明显作用。中国第一家银楼是创建于1644年的日丰金铺,位于上海华亭(今松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银楼与以制造为主的广州银器作坊不同,属于工贸一体,既制作又销售。中国近代银楼业最发达的是上海,从清末到民国,上海银楼业蓬勃发展,最多时达数百家。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白银由国家专控,加上公私合营,使银器制造业萎缩,大量银楼消失,到1951年5月。上海有160家银楼转业或歇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银楼也随即消失。
中国银器发展简史
早在6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掌握了开采、冶炼白银的技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白银被用来当作货币或制成饰品。同样,在世界各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十分普遍。中国自唐后期开始至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则是辅币。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属银成为人类制作生活用品及艺术品的原料。
中国最早的银制品出现于商周。目前发现的最为简单的银饰品,虽然只是简单地用白银打制成的银片,但开创了中国银器制造的先河。到西周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多种制造银器的技艺。此时,曾经产生过一件惊世之作——白银马冠,其高27.3厘米,宽29.9厘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银制艺术品的正式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银器制造技术的提高时期,从出土器可以看出,当时的银器品种已相当多样。经考证,春秋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银器,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各地。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银器也大量出现。山东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的匜,上有“陵崚夫人”字样。还曾发现一个直径37厘米、高55厘米、重达1705克的大银盘。盘口沿及内外腹处刻有六组龙凤纹,内底还刻有三条盘龙,口沿下部刻有铭文。此器大气、精美,显然吸收了青铜器的特点。
秦汉是银器制造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银器的器型十分丰富。同时,在各种其他材质的器物上,也多有银饰出现,如错银、贴银。秦代的银匠已经掌握了铸造、焊接、掐丝、镶嵌、锉磨、抛光、胶粘等多种繁复工艺及加工方法。
汉代,除使用包、镶、鎏、错等方法外,还将银制成银箔和银泥及极细的银丝,将其与丝、漆等结合,制成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的器物及织品。另外,使用掐丝及焊缀工艺,又可制成美丽的花瓣及精细的银珠,巧夺天工,美轮美奂。
三国及南北朝时期,中国银器数量相对减少,原因之一是战乱不断,导致银产量减少;另一方面,此时佛教开始兴盛,占用了大量白银。这一时期虽然大件银器减少,但银器制作工艺仍在不断提高。像银画象牙杯、银镂漆匣、银错铁镜、金瓶银瓮、银镶红蓝宝石等制品屡屡可见,虽然多以饰物为主,但工艺十分精致。
唐代,社会对银的崇拜与追求达到近乎狂热的程度。其原因不仅在于银器的实用功能与其特殊的审美价值,还在于银这种贵金属的本身价值渐被认可。此时,白银已显现出了货币的特征,身价日升。当时的统治者还将汉代方士所说的银器可使人延年益寿当作信条,因而不但皇家日常生活使用银器,各级官吏亦不顾等级制度的限制,收藏、使用银器,银器的重要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除此之外,唐代银器与佛教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陕西法门寺是唐代著名寺院,曾有数位皇帝亲自赏赐银器,各级官吏也竞相效仿,这无疑巩固和提高了银器的地位及制作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有相当数量的精美的西域及西方银器进入中国。这些银器的制作方法及器皿给中国银匠以启发与遐想,使中国银器的制作水准达到空前的高度。
至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及社会风气的改变,银器不再为统治者所独有,开始进入了民间。虽然当时仍有相当多的银器为统治者专用,但在富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银器。此时的银器制作工艺亦有新的进展,器物设计巧妙,并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如出现了浮雕凸花工艺。此时银器多为生活和宗教用品,同时出现了大量饰品,包括头饰、臂饰等等。
辽金时期的银器,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的风格特点,是中国古代银器的另一类代表。
元朝时间较短,存世的银器较少。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银器制作方法进一步传人中原。在蒙、汉及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创造出了多种特点和艺术风格的银器,使这一时期生产的银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及政治意义。
明、清的银器无论在用料及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我们今日多见的也是此时期产生的器物,而更为多见的是清代产物。明代成立的银作局,清代设立的造办处,都是专门为皇家制作银器的机构。
另外,从乾隆时期的1757年实行单口通商直至1949年期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出现与发展,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趋于频繁,西方发达的银器市场和银器制造业对中国近代银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中国银器制造业迎来了新的高峰。特别在1900年前后,中国银匠以高超的技艺制作了相当数量的出口银器及工艺品。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早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银器制造业有过复苏。由于此时业内留有民间及宫廷制银高手,曾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银器。但到民国中、末期,政府腐败,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中国的银器制造业已陷于没落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年战事、经济落后,银器制造业难以恢复。加之国内金银有限,已无法大量生产银器,至使很多从业人员改行。这一时期多生产出口换汇的工艺品。此类制品用料考究,采用掐丝、镶嵌、鎏金等技艺,加之使用宝石、象牙等珍贵辅料,在国际上颇获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银器制造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改革开放后,一些具较高技艺的匠人制作的仿古银器,有的被当成古董而流到国外。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数量的仿旧银器充斥于市场。
当前,随着国人的不断富裕,国内出现了不少银器制作工厂。生产了为数不少的银质生活用品等,但都是机械加工制成,艺术性较低。
中国银器发展的两次高峰
中国银器发展史中,曾出现过两次高峰,其一是在唐朝。唐时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发展,因而各行各业有了极大进步,银制品同样如此。此时,由于外国银器和匠人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银器的产出量及制造业的进步。因此,唐代银器制作高度发达,制作数量巨大,不管是地方进奉或皇室赏赐的金银器玩均不在少数。唐代金银器以其华美绚丽的造型、高超的制作技巧、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成为如今世界各国博物馆的珍藏。但长期以来,唐代金银器出土很少,历代盗墓者的疯狂盗掘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唐时厚葬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对殉葬品均不惜倾资以求,以致官府不得不明令禁止。《唐会要》卷三八记载了开元二十九年颁布的敕令:“三品以上明器,……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及金银铜锡……。”
中国银器发展的另一高峰产生于清中、后期,这次高潮使得中国银器走向了世界。当时,自广州及上海出现银器作坊及出口贸易实体开始,银器制造业与贸易业不断扩大。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呈现较大的顺差,这些顺差以墨西哥银元、西班牙银元的形式留存于国内。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在大量出口银器的晚清,清政府的白银库存已近匮乏,原来所存的外国银元为生产外销银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目前见到的中国外销银器,大部分是以这些银元为原料制成的,成色大多为90%。
与此同时,国外的银器制造商也进入中国,形成合资或独资企业,并将在中国生产的银器销往西方。
这一时期中国银器的造型,最初是纯中国式的,后来,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出现了定制的外销器。西方国家使用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银器受到西方人的喜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银器有相当数量留存在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中国出口银器在西方收藏市场上出现,由于做工精美,纹饰独特,引起了收藏界的重视。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外销银器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中国国内了解到这些情况则是近些年的事。
在中国银器发展历史中,制作银器的另一些实体——银楼,起到了促进中国银器业发展的明显作用。中国第一家银楼是创建于1644年的日丰金铺,位于上海华亭(今松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银楼与以制造为主的广州银器作坊不同,属于工贸一体,既制作又销售。中国近代银楼业最发达的是上海,从清末到民国,上海银楼业蓬勃发展,最多时达数百家。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白银由国家专控,加上公私合营,使银器制造业萎缩,大量银楼消失,到1951年5月。上海有160家银楼转业或歇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银楼也随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