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创作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时,课前两分钟我运用录像技术放映NBA篮球队比赛时的精彩片断,并提出问题:“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20/3m,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距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m,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篮圈中心距地面3m。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当问题获得解决后,再提出一个新问题,已知对方队员乙的最大摸高为3.1m,乙在甲面前1m处跳起盖帽拦截,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还可以把篮球换成高尔夫球、铅球来设题。
二、变静为动,展现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定理、规律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求腰长的范围。传统教学方法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理解的困难,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设计不同形状而周长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之后用鼠标随意拖动顶角的顶点,两底角顶点随之运动。此时在保持周长不变的条件下,腰长随之增大(或减少),让学生一眼看出规律,1/4周长<腰长<1/2周长。又如在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时,动画演示一个油漆滚桶和一个陀螺的侧面展开图,通过观看,学生对展开图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因而对其面积的计算是很容易把握的。
三、巧设问题,引导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而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块四边形的工作模板,设计要求BA与CD成30°的角,DA与CD成20°的角,提出:假如你是质检员,你通过怎样的检测手段,来检查模板是否合格?提示如果知道∠B ∠C =150°,BA与CD是否成30°角,进而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利用计算机把三角形分成三块,每一块中都有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均,让学生完成其余几种拼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问题→定理→定理的证明→问题的解决,既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又通过多方式的论证,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例如“神奇的七巧板”这一节数学课外活动课,我先把七块图形设计好,然后通过图形组合,让学生看到七块图形组合成正方形,再让学生将手头里的正方形纸片按图示分割,分析各块图形的形状、性质,师生互动交流,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七块图形组合成各种形状的图形,并对图形加上有实质内容的解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组合成蜡烛、圣诞树、航空母舰等)。如此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探究、创新,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内在美。
五、合作交流,小组学习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环境,在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中,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促进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农兴中学)
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创作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时,课前两分钟我运用录像技术放映NBA篮球队比赛时的精彩片断,并提出问题:“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20/3m,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距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m,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篮圈中心距地面3m。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当问题获得解决后,再提出一个新问题,已知对方队员乙的最大摸高为3.1m,乙在甲面前1m处跳起盖帽拦截,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还可以把篮球换成高尔夫球、铅球来设题。
二、变静为动,展现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定理、规律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求腰长的范围。传统教学方法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理解的困难,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设计不同形状而周长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之后用鼠标随意拖动顶角的顶点,两底角顶点随之运动。此时在保持周长不变的条件下,腰长随之增大(或减少),让学生一眼看出规律,1/4周长<腰长<1/2周长。又如在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时,动画演示一个油漆滚桶和一个陀螺的侧面展开图,通过观看,学生对展开图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因而对其面积的计算是很容易把握的。
三、巧设问题,引导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而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块四边形的工作模板,设计要求BA与CD成30°的角,DA与CD成20°的角,提出:假如你是质检员,你通过怎样的检测手段,来检查模板是否合格?提示如果知道∠B ∠C =150°,BA与CD是否成30°角,进而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利用计算机把三角形分成三块,每一块中都有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均,让学生完成其余几种拼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问题→定理→定理的证明→问题的解决,既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又通过多方式的论证,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例如“神奇的七巧板”这一节数学课外活动课,我先把七块图形设计好,然后通过图形组合,让学生看到七块图形组合成正方形,再让学生将手头里的正方形纸片按图示分割,分析各块图形的形状、性质,师生互动交流,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七块图形组合成各种形状的图形,并对图形加上有实质内容的解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组合成蜡烛、圣诞树、航空母舰等)。如此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探究、创新,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内在美。
五、合作交流,小组学习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环境,在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中,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促进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