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国大党从一个最初政治诉求只是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在政府中争得更多的职位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政党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如今,它尽管要面临其他政党的挑战与制衡,它仍然还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仍掌握着印度的方向与未来。
127年前,在英印帝国时期的英裔退休文官休莫的倡议下,72位代表聚集孟买,参加了印度国大党成立大会。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一个领导印度走向民族独立并在独立后的65年中长期处于印度政治舞台中心位置的政党的诞生。
曾经的辉煌
这个百年老党尽管经历了多次分裂、重组,却始终是印度数以万计的政党中影响力最大、最持久的政治力量。它以本党的原则和政策对印度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以及外交政策施加着深远影响。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印度国大党成为领导者,并带领印度民众展开抵抗英印殖民当局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在1947年迫使英国殖民者签署了接受印巴独立的《蒙巴顿方案》。独立运动也造就了圣雄甘地、尼赫鲁等享有世界声誉的领袖人物。独立后,作为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担任首任总理。在他执政期间,政府颁布了宪法,印度成为建立在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国。这些理念与国大党意识形态一致,反映了国大党从建国之初就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南亚大国。在印度政治图谱中,国大党以其温和、中间偏左、“混合性”的意识形态迎合着一个极具宗教、种族、社会多元性的印度,加上独立运动期间打下的政治基础与尼赫鲁的个人魅力,国大党成为群众基础广泛而雄厚的全国性政党,雄霸印度政坛40年。印度虽然实行多党制,但没有任何政党能“望国大党之项背”。其他政党长时间里只能扮演“压力党”而非反对党的角色。
风光退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长期在印度政治中占有支配性地位的大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首先,除1977~1979年的短暂让出政权以外,国大党自1947年独立以来享有的一党独大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不复存在。它分别在1989~1991年、1996年、1998~2004年三次沦为反对党。其中,1996年的选举中,国大党惨败,其长期占有的议会第一大党地位让位于迅速崛起的印度人民党。即使在之后的选举中击败过其他政党,也没能挽回其占据议会绝对多数的席位,并只能借助其他小党的支持组成“弱势”的联合政府。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政坛逐渐形成了国大党为首的联合进步联盟与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两大联合政府交替执政的格局。其次,内部矛盾加剧、分化严重。尼赫鲁逝世后,缺少“强人”领袖的国大党经历过三次大分裂、倒戈、流失,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1977年和1988年。结果出现了英迪拉的主流派和尼贾林加帕为首的组织派以及后来的多个派系,一些派系与其他党派另立新党,令国大党的凝聚力与声望大打折扣。再次,党的政治基础被其他政党蚕食。从1952年到1977年举行的六次大选,国大党都所向披靡,并在中央政府及大部分邦一级政府中掌权,包括印度人口最多的邦—北方邦和人口第三的比哈尔邦。但1989年大选中,国大党失去这两个邦的执政权。之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两个邦分别落入印度人民党和地方性政党手中。2004年的选举中,在拥有人民院543个议席中的80个席位、人口1.7亿、尼赫鲁故乡的北方邦,国大党只赢得9席。这种令国大党难堪的颓势直到2009年大选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这里要澄清的是,国大党衰落主要是指它从一党独大沦落到与印度人民党形成两党分庭抗礼,分别通过与其他政党联合交替执政的地位,而不是说国大党退化成了一个无足轻重、边缘化了的小党。
缘何衰落
那么,为什么这个百年老党会失去一党独大的地位?基本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印度国大党最初利用历史资源在高度异质的社会结构中建立起一党独大的政权,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宗教、种姓、阶级、地區等分裂结构在政治上被动员起来,国大党的全方位路线无法维持,其衰落无可避免。第二,国大党自己官方著作《国大党百年史》中将国大党的衰落归结于英迪拉·甘地。该书作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英·甘地试图将国大党从一个走群众路线的政党改组为寡头政党,直接导致了国大党失去了北部印度、特别是北方邦的政治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甘地夫人与党内辛迪加派的分裂标志着国大党走下坡路的开始。第三,有人认为,印度国大党的衰落不是印度一国的现象,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都经历过由一党独大制向多党竞争的政治转型。他们比较这些国家的政党制度后发现,党政矛盾是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牌政党从兴转衰的重要原因。第四,随着印度经济改革与地方分权的加剧,国大党缺乏迎合地方选民利益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迫使印度中央政府向邦一级政府让权,邦的自治权增加。各邦而非中央政府才是地方选民利益的直接关系方,地方性政党因此势力急增,对选民的影响日趋扩大,最终导致国大党在选举中处于越来越困难的境地。除此之外,还有人从国大党党内治理、包括家族统治、腐败,执政期间的经济政策以及选举战略方面探讨它的衰落,但都流于表面,缺乏实证分析。
笔者比较认同第一种观点,即国大党建立在试图涵盖所有阶层、所有政治派别的路线与政策已经不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印度政治的区域化、极化与民族主义倾向。国大党的这种“全民性”很长时期内存在主要得益于国大党在民族独立中的贡献与声望,印度人对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的崇敬以及20世纪80年代前印度社会相对的封闭。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众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变得多元而务实,这些都改变着印度政治生态。国大党几十年的统治给印度人带来的经济实惠有限,国家治理方面的成绩也不显著。印度经济发展速度脱离人们印象中的经济发展缓慢还是在世纪交替的十年左右时间。而其中的7年正是印度人民党当政时期,“印度大放光彩”是印度人民党对自身取得业绩的表述。此外,即使国大党的政治原则能涵盖各种不同阶层、不同派别,但在很多议题上国大党内部意见不一,难以形成共识,这无疑影响党的团结与政策执行效率。而那些有自身诉求的人就会寻求其他政治力量的支持,这就为其他党派的崛起创造了空间。 重建旧日辉煌
从圣坛上掉下来并不意味着国大党的崩溃。如今,国大党仍是基础雄厚、影响力深远、印度最重要的两个政党之一。2004年,它打了个翻身仗,从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的手中夺回政权。2009年再次漂亮地赢得大选,曼莫汉·辛格连任总理。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盟共赢得了人民院545个议席中的260个议席,虽然没有达到单独组阁所需的272席,但在执政联盟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说话更加算数。在国大党2004年重新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力量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亚洲的强国之一。
尽管国大党重掌大权,但是重建往日独大地位的希望还是困难重重。第一,国大党的领导人问题。索尼娅·甘地虽然在党内外建立起一定的威望,但她的非印度裔身份和其甘心在后臺操控、拒绝担任政府要职的做法使得她可能只是党的过渡领袖。而辛格总理“廉颇老矣”,无力撑起有着基本党员3000万的大党,其他国大党的大佬也年事已高。现在的希望寄托在索尼娅的儿子拉胡尔身上。这位年近四十,长期生活在国外的政治“明日之星”,已经成为国大党的总书记,并在2004年和2009年的选举中表现不俗。但其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曾被称为有着英·甘地风采的拉胡尔姐姐普里扬卡近年来远离政治,但许多人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缺少具有声望与政治手腕的领导人一直是国大党发展的一大桎梏。第二,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印度人民党,已经成为印度政坛具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政党。这个印度教色彩相对浓厚的党在国大党手中抢走了一大批忠实者,并因1998年试验核武器和随后7年的执政成绩让多数印度人的自信心空前提高。另外,担任过印人党政府总理的瓦杰帕伊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党内外具有极高的声望,为该党赢得不少支持者。第三,腐败问题也是国大党执政期间被印度民众诟病的一大顽疾。2010年10月陆陆续续被曝光的三大丑闻又让国大党声名狼藉,也让辛格政府脸面无光。其中,电信丑闻曝出政府信息技术与通讯部长滥发牌照,致使印度损失400亿美元;“安居房丑闻”扯出了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将本应分配给阵亡士兵家属的安居房分给了自己的亲信、亲属。作为民主国家的印度,腐败蔓延,丑闻叠出,不仅是对国家形象损害,也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执政的国大党如解决不好腐败问题,难以服众。
国大党从一个最初政治诉求只是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在政府中争得更多职位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政党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它享有过独大的地位,也经历过沉浮。如今,它尽管要面临其他政党的挑战与制衡,但仍然还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仍在掌握着印度的方向与未来。它的发展壮大与衰落应该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127年前,在英印帝国时期的英裔退休文官休莫的倡议下,72位代表聚集孟买,参加了印度国大党成立大会。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一个领导印度走向民族独立并在独立后的65年中长期处于印度政治舞台中心位置的政党的诞生。
曾经的辉煌
这个百年老党尽管经历了多次分裂、重组,却始终是印度数以万计的政党中影响力最大、最持久的政治力量。它以本党的原则和政策对印度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以及外交政策施加着深远影响。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印度国大党成为领导者,并带领印度民众展开抵抗英印殖民当局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在1947年迫使英国殖民者签署了接受印巴独立的《蒙巴顿方案》。独立运动也造就了圣雄甘地、尼赫鲁等享有世界声誉的领袖人物。独立后,作为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担任首任总理。在他执政期间,政府颁布了宪法,印度成为建立在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国。这些理念与国大党意识形态一致,反映了国大党从建国之初就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南亚大国。在印度政治图谱中,国大党以其温和、中间偏左、“混合性”的意识形态迎合着一个极具宗教、种族、社会多元性的印度,加上独立运动期间打下的政治基础与尼赫鲁的个人魅力,国大党成为群众基础广泛而雄厚的全国性政党,雄霸印度政坛40年。印度虽然实行多党制,但没有任何政党能“望国大党之项背”。其他政党长时间里只能扮演“压力党”而非反对党的角色。
风光退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长期在印度政治中占有支配性地位的大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首先,除1977~1979年的短暂让出政权以外,国大党自1947年独立以来享有的一党独大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不复存在。它分别在1989~1991年、1996年、1998~2004年三次沦为反对党。其中,1996年的选举中,国大党惨败,其长期占有的议会第一大党地位让位于迅速崛起的印度人民党。即使在之后的选举中击败过其他政党,也没能挽回其占据议会绝对多数的席位,并只能借助其他小党的支持组成“弱势”的联合政府。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政坛逐渐形成了国大党为首的联合进步联盟与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两大联合政府交替执政的格局。其次,内部矛盾加剧、分化严重。尼赫鲁逝世后,缺少“强人”领袖的国大党经历过三次大分裂、倒戈、流失,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1977年和1988年。结果出现了英迪拉的主流派和尼贾林加帕为首的组织派以及后来的多个派系,一些派系与其他党派另立新党,令国大党的凝聚力与声望大打折扣。再次,党的政治基础被其他政党蚕食。从1952年到1977年举行的六次大选,国大党都所向披靡,并在中央政府及大部分邦一级政府中掌权,包括印度人口最多的邦—北方邦和人口第三的比哈尔邦。但1989年大选中,国大党失去这两个邦的执政权。之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两个邦分别落入印度人民党和地方性政党手中。2004年的选举中,在拥有人民院543个议席中的80个席位、人口1.7亿、尼赫鲁故乡的北方邦,国大党只赢得9席。这种令国大党难堪的颓势直到2009年大选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这里要澄清的是,国大党衰落主要是指它从一党独大沦落到与印度人民党形成两党分庭抗礼,分别通过与其他政党联合交替执政的地位,而不是说国大党退化成了一个无足轻重、边缘化了的小党。
缘何衰落
那么,为什么这个百年老党会失去一党独大的地位?基本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印度国大党最初利用历史资源在高度异质的社会结构中建立起一党独大的政权,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宗教、种姓、阶级、地區等分裂结构在政治上被动员起来,国大党的全方位路线无法维持,其衰落无可避免。第二,国大党自己官方著作《国大党百年史》中将国大党的衰落归结于英迪拉·甘地。该书作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英·甘地试图将国大党从一个走群众路线的政党改组为寡头政党,直接导致了国大党失去了北部印度、特别是北方邦的政治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甘地夫人与党内辛迪加派的分裂标志着国大党走下坡路的开始。第三,有人认为,印度国大党的衰落不是印度一国的现象,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都经历过由一党独大制向多党竞争的政治转型。他们比较这些国家的政党制度后发现,党政矛盾是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牌政党从兴转衰的重要原因。第四,随着印度经济改革与地方分权的加剧,国大党缺乏迎合地方选民利益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迫使印度中央政府向邦一级政府让权,邦的自治权增加。各邦而非中央政府才是地方选民利益的直接关系方,地方性政党因此势力急增,对选民的影响日趋扩大,最终导致国大党在选举中处于越来越困难的境地。除此之外,还有人从国大党党内治理、包括家族统治、腐败,执政期间的经济政策以及选举战略方面探讨它的衰落,但都流于表面,缺乏实证分析。
笔者比较认同第一种观点,即国大党建立在试图涵盖所有阶层、所有政治派别的路线与政策已经不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印度政治的区域化、极化与民族主义倾向。国大党的这种“全民性”很长时期内存在主要得益于国大党在民族独立中的贡献与声望,印度人对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的崇敬以及20世纪80年代前印度社会相对的封闭。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众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变得多元而务实,这些都改变着印度政治生态。国大党几十年的统治给印度人带来的经济实惠有限,国家治理方面的成绩也不显著。印度经济发展速度脱离人们印象中的经济发展缓慢还是在世纪交替的十年左右时间。而其中的7年正是印度人民党当政时期,“印度大放光彩”是印度人民党对自身取得业绩的表述。此外,即使国大党的政治原则能涵盖各种不同阶层、不同派别,但在很多议题上国大党内部意见不一,难以形成共识,这无疑影响党的团结与政策执行效率。而那些有自身诉求的人就会寻求其他政治力量的支持,这就为其他党派的崛起创造了空间。 重建旧日辉煌
从圣坛上掉下来并不意味着国大党的崩溃。如今,国大党仍是基础雄厚、影响力深远、印度最重要的两个政党之一。2004年,它打了个翻身仗,从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的手中夺回政权。2009年再次漂亮地赢得大选,曼莫汉·辛格连任总理。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盟共赢得了人民院545个议席中的260个议席,虽然没有达到单独组阁所需的272席,但在执政联盟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说话更加算数。在国大党2004年重新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力量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亚洲的强国之一。
尽管国大党重掌大权,但是重建往日独大地位的希望还是困难重重。第一,国大党的领导人问题。索尼娅·甘地虽然在党内外建立起一定的威望,但她的非印度裔身份和其甘心在后臺操控、拒绝担任政府要职的做法使得她可能只是党的过渡领袖。而辛格总理“廉颇老矣”,无力撑起有着基本党员3000万的大党,其他国大党的大佬也年事已高。现在的希望寄托在索尼娅的儿子拉胡尔身上。这位年近四十,长期生活在国外的政治“明日之星”,已经成为国大党的总书记,并在2004年和2009年的选举中表现不俗。但其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曾被称为有着英·甘地风采的拉胡尔姐姐普里扬卡近年来远离政治,但许多人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缺少具有声望与政治手腕的领导人一直是国大党发展的一大桎梏。第二,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印度人民党,已经成为印度政坛具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政党。这个印度教色彩相对浓厚的党在国大党手中抢走了一大批忠实者,并因1998年试验核武器和随后7年的执政成绩让多数印度人的自信心空前提高。另外,担任过印人党政府总理的瓦杰帕伊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党内外具有极高的声望,为该党赢得不少支持者。第三,腐败问题也是国大党执政期间被印度民众诟病的一大顽疾。2010年10月陆陆续续被曝光的三大丑闻又让国大党声名狼藉,也让辛格政府脸面无光。其中,电信丑闻曝出政府信息技术与通讯部长滥发牌照,致使印度损失400亿美元;“安居房丑闻”扯出了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将本应分配给阵亡士兵家属的安居房分给了自己的亲信、亲属。作为民主国家的印度,腐败蔓延,丑闻叠出,不仅是对国家形象损害,也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执政的国大党如解决不好腐败问题,难以服众。
国大党从一个最初政治诉求只是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在政府中争得更多职位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政党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它享有过独大的地位,也经历过沉浮。如今,它尽管要面临其他政党的挑战与制衡,但仍然还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仍在掌握着印度的方向与未来。它的发展壮大与衰落应该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