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认为要运用智慧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新风采。
关键词:智慧;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40-1
智慧之一——融内容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依托于教学材料,即我们常说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可以结合地区特色,也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但又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紧扣教学实际,为达成教学任务而服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作为一种通用的课程资源,往往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所以我综合了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与评价这几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并不代表着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素养是集技术、人文、道德、法律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道德规范、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内在的熏陶。比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时,增加了信息技术发展史这一内容,带领着学生追溯计算机科学事业发展的脉络和本质,传授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带领学生畅想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向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智慧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充分挖掘学科精神,内化学科文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智慧之二——立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任何一门学科,想让学生学好,有兴趣是唯一真正的切入点。
“有内容”的课堂,学生才会认为是“有趣”的。孩子的天性就是挖掘宝藏,解开谜团,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往开启宝藏的大门。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找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和创新。比如在学习《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课时,课堂引入部分设计了一个“照相”程序,让学生通过“照相机”拍下照片,然后反馈到学生的屏幕上,这个小小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纷想解开谜题,所以在后续的学习中格外的认真。通过游戏教学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VB的畏难情绪,更是降低了VB中“算法”这一难点的教学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对程序“痴迷”的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创新设计的《中学生网络浏览器》在扬州市举办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智慧之三——抓人物
这里的人物,即受教者学生和施教者教师。
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从教育的本原出发,必然是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看学生是否进行了积极的学习,是否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秉性脾气,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才能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体系。我校班级种类分为宏志班、艺术班、普通班。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班级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班级特征的教学内容,将教学效果最大化。而在一个班级中,也存着个体差异,特别是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往往大相径庭,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步发展。
人物的第二个层面是教师,即我们自己。教师是课程开展的组织者,与学生一样,教师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体现在课堂的教学风格上,包含着自己的教学哲学。正因为教师是独立的个体,才使得教学是多元的。
智慧之四——善变化
善变化,即课堂上的某一环节不在课前的“预设”之中。虽然课前准备了诸多的教学环节,但是课堂教学是生动的、有张力的,这种“变化”是以人为前提的。教学活动中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个体,所以“变化”也是在老师的可控范围之内的,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条“暗线”。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告诫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到个人之间存在的不同;他们不能将一种模式和类型强加给所有的学生”。
比如在学习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时,起立过后我就问学生“大家还记得我吗?”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纷纷讨论“哦,我想起来了,是军训给我们拍照片的老师!”我就自然而然的问道:“当时同学们看到我,获取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呢?”“老师好酷!”“老师照片一定拍的很好!”“同学们通过观察,获取了外部的信息,再通过自己的思索,将这些外部信息转化成了自己的信息,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信息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军训拍照引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与我在变化中收获学与教的愉悦。
智慧之五——勤反思
教学活动是一项需要勤于反思的创造性劳动。一节课上完后,花个3、5分钟思索有无违背教学规律之处,需要及时纠正;有无精彩之处,比如哪个问题提的好,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必要的时候要动笔写下来,日积月累,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一笔财富。
比如我在讲授《IP地址》这一课时,我把它作为理论课在教室内讲解。IP地址每段的区间是0~255,我先是复习二进制,然后又带领学生进行换算,本以为学生听懂了,可是课后还是有学生来问我为什么是0~255。课后我就进行了反思,在计算机中设置IP地址时,如果超出范围,计算机会显示提示,为什么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呢?当再次有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我就将学习场所搬到了计算机网络教室,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加之我的讲解,很快地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作为教师,只有勤于反思,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智慧引出、运用、生华!
关键词:智慧;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40-1
智慧之一——融内容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依托于教学材料,即我们常说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可以结合地区特色,也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但又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紧扣教学实际,为达成教学任务而服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作为一种通用的课程资源,往往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所以我综合了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与评价这几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并不代表着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素养是集技术、人文、道德、法律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道德规范、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内在的熏陶。比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时,增加了信息技术发展史这一内容,带领着学生追溯计算机科学事业发展的脉络和本质,传授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带领学生畅想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向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智慧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充分挖掘学科精神,内化学科文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智慧之二——立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任何一门学科,想让学生学好,有兴趣是唯一真正的切入点。
“有内容”的课堂,学生才会认为是“有趣”的。孩子的天性就是挖掘宝藏,解开谜团,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往开启宝藏的大门。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找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和创新。比如在学习《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课时,课堂引入部分设计了一个“照相”程序,让学生通过“照相机”拍下照片,然后反馈到学生的屏幕上,这个小小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纷想解开谜题,所以在后续的学习中格外的认真。通过游戏教学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VB的畏难情绪,更是降低了VB中“算法”这一难点的教学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对程序“痴迷”的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创新设计的《中学生网络浏览器》在扬州市举办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智慧之三——抓人物
这里的人物,即受教者学生和施教者教师。
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从教育的本原出发,必然是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看学生是否进行了积极的学习,是否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秉性脾气,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才能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体系。我校班级种类分为宏志班、艺术班、普通班。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班级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班级特征的教学内容,将教学效果最大化。而在一个班级中,也存着个体差异,特别是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往往大相径庭,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步发展。
人物的第二个层面是教师,即我们自己。教师是课程开展的组织者,与学生一样,教师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体现在课堂的教学风格上,包含着自己的教学哲学。正因为教师是独立的个体,才使得教学是多元的。
智慧之四——善变化
善变化,即课堂上的某一环节不在课前的“预设”之中。虽然课前准备了诸多的教学环节,但是课堂教学是生动的、有张力的,这种“变化”是以人为前提的。教学活动中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个体,所以“变化”也是在老师的可控范围之内的,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条“暗线”。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告诫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到个人之间存在的不同;他们不能将一种模式和类型强加给所有的学生”。
比如在学习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时,起立过后我就问学生“大家还记得我吗?”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纷纷讨论“哦,我想起来了,是军训给我们拍照片的老师!”我就自然而然的问道:“当时同学们看到我,获取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呢?”“老师好酷!”“老师照片一定拍的很好!”“同学们通过观察,获取了外部的信息,再通过自己的思索,将这些外部信息转化成了自己的信息,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信息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军训拍照引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与我在变化中收获学与教的愉悦。
智慧之五——勤反思
教学活动是一项需要勤于反思的创造性劳动。一节课上完后,花个3、5分钟思索有无违背教学规律之处,需要及时纠正;有无精彩之处,比如哪个问题提的好,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必要的时候要动笔写下来,日积月累,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一笔财富。
比如我在讲授《IP地址》这一课时,我把它作为理论课在教室内讲解。IP地址每段的区间是0~255,我先是复习二进制,然后又带领学生进行换算,本以为学生听懂了,可是课后还是有学生来问我为什么是0~255。课后我就进行了反思,在计算机中设置IP地址时,如果超出范围,计算机会显示提示,为什么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呢?当再次有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我就将学习场所搬到了计算机网络教室,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加之我的讲解,很快地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作为教师,只有勤于反思,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智慧引出、运用、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