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这方面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首先从其定义入手,研究了国内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在内部资源配置当中的影响,进一步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创新做出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
一、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基本概述及其作用分析
(一)国内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概述
进行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做出相关的经济前景预测,它的主要目的是给管理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关键的参考。在资金运作的环节中,必须持续地构建更加健全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同时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令内部资金有效运转起来,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随着当前经济信息一体化趋势的深化,再加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的管理水平成为高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高校能否实现本质突破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由于电子科技、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大幅度的进步。互联网的推广、电子科技的改革为高校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之前的管理方式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财务信息量的不断增多,高校内部的财务资源管理工作也更加不好做,之前那些常规的管理模式以及账务处理手段早已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时效性、多样性的要求。所以说,高校应当尽快健全并完善财务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等内容,同时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财物资源管理体系。为了尽快处理好上述问题,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常规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实际的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寻求更加高效的形式,体现管理者的水平,对资金的筹措及使用等环节做出科学的规划,以便达到推动高校顺利发展的目的。现阶段,高校内部的财务资源管理主要涉及融资、投资、成本控制及资金分配等内容,加强同高校内部另外一些业务内容的联系,对内部财务资源进行及时的整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等。
(二)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具体作用分析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开源节流”。其中,开源指的是在根本上拓展融资的途径,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节流指的是要求在财务资源的利用时,尽可能提升实际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说即为借助财务管理的形式来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
首先,必须完全体现出内部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给高校的顺利发展提供合理的调度资金。这就需要高校自身充分借助财务杠杆原理,对财务风险做出合理、严谨的评估,选取适当规模的负债,从而有效加大教育投资。由于财务杠杆系数的扩大,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大,因此高校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就更大;相反,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作用也就越小,高校需承担的财务风险就越小。
其次,高校应当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给内部财务资源的分配提供有利的参考。关于这方面,高校可借助构建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本会计年度的财务情况做出分析,针对具体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找出财务资源利用环节出现的问题,并且制定有效的对策,促进高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国内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效率与公平的失衡
目前,国内高校的内部财务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效率与公平只注重某一方的现象,不容易做到两者兼顾。由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特征,无论是用在高校的优先发展领域,或者是用于内部二级单位之间的平均分配,均难以同时兼顾各个利益主体的各自利益,从而不容易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二)博弈现象越来越常见
一般情况下,高校内部财务资源分配的基础前提是校内预算的编制。但是,这种预算是各个部门间“博弈”的结果。国内高校在进行内部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也未能制定明确、合理的预算目标,导致了预算配置成为了各部门间“讨价还价”的后果。
(三)内部财务资源之间缺乏共享性
尽可能地达到内部资源的共享,是当今国内高校进行内部财务资源分配时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内部资源共享体系并不健全,不容易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造成了内部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常见。
(四)集权与分权的把控不到位
不论任何事物,都是以一个矛盾体的形式存在的,高校也不例外。比如说,高校的整体性要求集权,然而具体学科的特殊性及业务的具体性则要求分权,两者各有利弊。首先,如果一所高校采取高度集权的财务资源分配形式,可以保障有限的内部财务资源流向优先和关键领域,但是人为因素很可能降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如果选用分权的资源配置模式,依照基本状况进行内部财务资源的分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是,与此同时也忽略了对高校整体利益的重视。
三、改革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高校内部的预算管理,构建合理的财务预算体制
我们通常所说的预算资金指的是高校内部资源形成的首要途径,借助预算安排基本上可以完成高校内部资源的购置以及正常运转。高校必须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稍有结余的预算标准来开展对支出预算的具体编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收支预算必须保证把既定的、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于下列几个方面中:首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其次,可以有效加强学科影响力的关键性学科;再次,就是承担关键项目的科研领军人物及创新团队。
(二)进一步提升内部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构建完善的内部资源共享机制
当前形势下,各高校需要借助共享及固定资源相结合的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并利用这些内部资源,对长期闲置不用的场所及相关设备进行改造,尽可能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三)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力度
国内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引入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力度,同时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维持的计量与核算,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财务核算机制,进而促进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以及实际办学效益的提升。
(四)强化对负债的控制力度,展现财务分析的效用
第一,充分利用利率的作用,强化高校对内部负债的控制。适当的负债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相反的,不合理的负债将会造成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混乱。因此,当前国内高校可以借助利率这一工具,对负债进行调节,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负债能力,并且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负债措施。
第二,就是进一步加强财务分析工作,从而给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为此,国内高校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现有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和分析,将资源配置前后的财务情况进行比较,令财务分析在内部财务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首先,构建更具合理性、可比性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其次,健全高校财务报表机制,将报表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还有,就是采取更适宜的分析手段,准确反映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并且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及决策。
(五)加强财务监督工作,提升资源质量
高校在进行内部财务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管,防止出现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的现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对支出环节进行严格监督,从根本上遏制重复购置资源的情况,避免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预算管理平台以及资金管理平台来达到内部财务资源共享的目的。借助这些平台,高校可以更好地对自身的预算执行、资金收支、资源管理情况等进行及时的监管,从而达到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和共享化。
【关键词】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
一、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基本概述及其作用分析
(一)国内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概述
进行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做出相关的经济前景预测,它的主要目的是给管理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关键的参考。在资金运作的环节中,必须持续地构建更加健全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同时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令内部资金有效运转起来,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随着当前经济信息一体化趋势的深化,再加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的管理水平成为高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高校能否实现本质突破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由于电子科技、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大幅度的进步。互联网的推广、电子科技的改革为高校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之前的管理方式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财务信息量的不断增多,高校内部的财务资源管理工作也更加不好做,之前那些常规的管理模式以及账务处理手段早已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时效性、多样性的要求。所以说,高校应当尽快健全并完善财务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等内容,同时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财物资源管理体系。为了尽快处理好上述问题,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常规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实际的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寻求更加高效的形式,体现管理者的水平,对资金的筹措及使用等环节做出科学的规划,以便达到推动高校顺利发展的目的。现阶段,高校内部的财务资源管理主要涉及融资、投资、成本控制及资金分配等内容,加强同高校内部另外一些业务内容的联系,对内部财务资源进行及时的整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等。
(二)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具体作用分析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开源节流”。其中,开源指的是在根本上拓展融资的途径,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节流指的是要求在财务资源的利用时,尽可能提升实际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说即为借助财务管理的形式来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
首先,必须完全体现出内部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给高校的顺利发展提供合理的调度资金。这就需要高校自身充分借助财务杠杆原理,对财务风险做出合理、严谨的评估,选取适当规模的负债,从而有效加大教育投资。由于财务杠杆系数的扩大,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大,因此高校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就更大;相反,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作用也就越小,高校需承担的财务风险就越小。
其次,高校应当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给内部财务资源的分配提供有利的参考。关于这方面,高校可借助构建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本会计年度的财务情况做出分析,针对具体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找出财务资源利用环节出现的问题,并且制定有效的对策,促进高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国内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效率与公平的失衡
目前,国内高校的内部财务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效率与公平只注重某一方的现象,不容易做到两者兼顾。由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特征,无论是用在高校的优先发展领域,或者是用于内部二级单位之间的平均分配,均难以同时兼顾各个利益主体的各自利益,从而不容易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二)博弈现象越来越常见
一般情况下,高校内部财务资源分配的基础前提是校内预算的编制。但是,这种预算是各个部门间“博弈”的结果。国内高校在进行内部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也未能制定明确、合理的预算目标,导致了预算配置成为了各部门间“讨价还价”的后果。
(三)内部财务资源之间缺乏共享性
尽可能地达到内部资源的共享,是当今国内高校进行内部财务资源分配时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内部资源共享体系并不健全,不容易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造成了内部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常见。
(四)集权与分权的把控不到位
不论任何事物,都是以一个矛盾体的形式存在的,高校也不例外。比如说,高校的整体性要求集权,然而具体学科的特殊性及业务的具体性则要求分权,两者各有利弊。首先,如果一所高校采取高度集权的财务资源分配形式,可以保障有限的内部财务资源流向优先和关键领域,但是人为因素很可能降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如果选用分权的资源配置模式,依照基本状况进行内部财务资源的分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是,与此同时也忽略了对高校整体利益的重视。
三、改革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高校内部的预算管理,构建合理的财务预算体制
我们通常所说的预算资金指的是高校内部资源形成的首要途径,借助预算安排基本上可以完成高校内部资源的购置以及正常运转。高校必须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稍有结余的预算标准来开展对支出预算的具体编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收支预算必须保证把既定的、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于下列几个方面中:首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其次,可以有效加强学科影响力的关键性学科;再次,就是承担关键项目的科研领军人物及创新团队。
(二)进一步提升内部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构建完善的内部资源共享机制
当前形势下,各高校需要借助共享及固定资源相结合的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并利用这些内部资源,对长期闲置不用的场所及相关设备进行改造,尽可能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三)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力度
国内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引入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力度,同时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维持的计量与核算,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财务核算机制,进而促进高校内部财务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以及实际办学效益的提升。
(四)强化对负债的控制力度,展现财务分析的效用
第一,充分利用利率的作用,强化高校对内部负债的控制。适当的负债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相反的,不合理的负债将会造成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混乱。因此,当前国内高校可以借助利率这一工具,对负债进行调节,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负债能力,并且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负债措施。
第二,就是进一步加强财务分析工作,从而给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为此,国内高校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现有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和分析,将资源配置前后的财务情况进行比较,令财务分析在内部财务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首先,构建更具合理性、可比性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其次,健全高校财务报表机制,将报表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还有,就是采取更适宜的分析手段,准确反映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并且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及决策。
(五)加强财务监督工作,提升资源质量
高校在进行内部财务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管,防止出现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的现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对支出环节进行严格监督,从根本上遏制重复购置资源的情况,避免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预算管理平台以及资金管理平台来达到内部财务资源共享的目的。借助这些平台,高校可以更好地对自身的预算执行、资金收支、资源管理情况等进行及时的监管,从而达到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和共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