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4年5月到2014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已“三提”新常态。在2014年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全面而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思想。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来探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希望能更好的实现我国中高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优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存在问题;解决策略;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二、经济新常态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转型
几十年来传统城镇化的实践,也累积了大量的矛盾,当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引擎,因而在更深层次上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发生复杂联系时,这些矛盾便构成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的新挑战。近些年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对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畸形需求,导致这些产业产能激增,直到过剩。由此,形成了一个产能过剩支持快速城镇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又进一步推动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这使得我国传统的城镇化道路难以继续前进。
2.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却是十分的严峻,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当然在于企业盲目扩张,但是,若无其背后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推波助澜,企业的肓目扩张绝难形成气候。尤其是2008年温家宝总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投资企业的4万亿元更是给此后的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带来了许多后续问题。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就业和税收收人,同时也为获取中央政府的产业优惠和转移支付,无不以各种方式扶持本地企业。产业政策导向上的趋同,致使各地区之间出现较为普遍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以上种种促使了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
3.金融乱象丛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性过剩”就被公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供应的主要顽疾。然而,货币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利率的下降,相反,我国名义利率水平一直处于高位。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通则是量价反向运动,若货币供应量增加,则必伴随利率下降;反之则相反。我国货币量增加而利率上升的情况同时出现,实在是奇怪的一种现象。
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合意贷款规模、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这四种分属不同监管部门的政策的叠加,直接抬高了银行信贷的成本,并将一部分相对弱势但急缺资金的主体,尤其是将小微企业挤出了信贷市场。
4.债务风险增大
作为一个目前居民储蓄率已经超过50%的国家,我国地方债务潜在风险也不可小视:
其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大都为筹集投资资金而形成,然而,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很难产生现金流,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我国银行业以及企业等的坏账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国房地产部门在新增债务方面最为激进,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盈利能力较强,帮助提升了整体行业财务状况,但实际上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有着较高的潜在坏账率。随着坏账的升高,央行对银行业释放流动性的压力升高,需要给与银行业充分的缓冲以吸收坏账成本。
其三,债务期限和对应的投资项目之间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平均而言,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在2年左右,而对应的投资项目则须4年以上方能完成。这样的话,即便存在还款的现金流,那也存在债务和对应资产之间的期限错配问题。
三、解决策略
1.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目前我国面临较大经济运行风险,对此要推进需求结构改革,尤其要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推动消费的扩大和升级,使消费需求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推进城乡结构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实施简政放权,实现市场决定性作用
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
3.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从财税体制改革层面看,要加快落实“营改增”改革,我国已规定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看,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拓宽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使金融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要逐步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使金融行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
4.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必须逐步调整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腾出更多精力用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加快发展服务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
总之,现在看来,经济新常态的转换需要经历较长时期。为了保证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顺利坚持下去,我们需要创造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定力,采取有力措施,谨防增长失速过快。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发展将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2]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4(1).
[3]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4]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5]张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5(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存在问题;解决策略;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二、经济新常态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转型
几十年来传统城镇化的实践,也累积了大量的矛盾,当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引擎,因而在更深层次上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发生复杂联系时,这些矛盾便构成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的新挑战。近些年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对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畸形需求,导致这些产业产能激增,直到过剩。由此,形成了一个产能过剩支持快速城镇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又进一步推动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这使得我国传统的城镇化道路难以继续前进。
2.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却是十分的严峻,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当然在于企业盲目扩张,但是,若无其背后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推波助澜,企业的肓目扩张绝难形成气候。尤其是2008年温家宝总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投资企业的4万亿元更是给此后的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带来了许多后续问题。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就业和税收收人,同时也为获取中央政府的产业优惠和转移支付,无不以各种方式扶持本地企业。产业政策导向上的趋同,致使各地区之间出现较为普遍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以上种种促使了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
3.金融乱象丛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性过剩”就被公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供应的主要顽疾。然而,货币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利率的下降,相反,我国名义利率水平一直处于高位。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通则是量价反向运动,若货币供应量增加,则必伴随利率下降;反之则相反。我国货币量增加而利率上升的情况同时出现,实在是奇怪的一种现象。
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合意贷款规模、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这四种分属不同监管部门的政策的叠加,直接抬高了银行信贷的成本,并将一部分相对弱势但急缺资金的主体,尤其是将小微企业挤出了信贷市场。
4.债务风险增大
作为一个目前居民储蓄率已经超过50%的国家,我国地方债务潜在风险也不可小视:
其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大都为筹集投资资金而形成,然而,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很难产生现金流,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我国银行业以及企业等的坏账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国房地产部门在新增债务方面最为激进,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盈利能力较强,帮助提升了整体行业财务状况,但实际上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有着较高的潜在坏账率。随着坏账的升高,央行对银行业释放流动性的压力升高,需要给与银行业充分的缓冲以吸收坏账成本。
其三,债务期限和对应的投资项目之间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平均而言,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在2年左右,而对应的投资项目则须4年以上方能完成。这样的话,即便存在还款的现金流,那也存在债务和对应资产之间的期限错配问题。
三、解决策略
1.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目前我国面临较大经济运行风险,对此要推进需求结构改革,尤其要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推动消费的扩大和升级,使消费需求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推进城乡结构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实施简政放权,实现市场决定性作用
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
3.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从财税体制改革层面看,要加快落实“营改增”改革,我国已规定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实施营改增,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看,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拓宽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使金融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要逐步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使金融行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
4.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必须逐步调整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腾出更多精力用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加快发展服务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
总之,现在看来,经济新常态的转换需要经历较长时期。为了保证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顺利坚持下去,我们需要创造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定力,采取有力措施,谨防增长失速过快。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发展将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2]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4(1).
[3]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4]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5]张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挑战和对策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