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展现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发现,然后内化,那么这些经过学生自己发现而组织到认知结构中的材料最易保持,学习效果更显著。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
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它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一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到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数学课程目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我们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应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预设恰当的问题,激发探究性思维
探究性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探索新的方法及开放式的结论。
教学中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的给出要直接。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二、提供自由的探究时空,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4 7),6×100 9×100,(6 9)×100,54×4 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 42),100×2=100×8,(a 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250 12)×40,96×19 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三、创造合作机会,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目标。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自己,主动也绝对不等于自动。教师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正确的方向。当然,探究的机会教师也要严格“把关”,对于不关键的问题,不关键的过程不要让学生探究,要把探究的时间放在最关键的问题和过程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它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一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到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数学课程目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我们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应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预设恰当的问题,激发探究性思维
探究性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探索新的方法及开放式的结论。
教学中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的给出要直接。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二、提供自由的探究时空,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4 7),6×100 9×100,(6 9)×100,54×4 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 42),100×2=100×8,(a 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250 12)×40,96×19 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三、创造合作机会,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目标。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自己,主动也绝对不等于自动。教师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正确的方向。当然,探究的机会教师也要严格“把关”,对于不关键的问题,不关键的过程不要让学生探究,要把探究的时间放在最关键的问题和过程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