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喜面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沁水湾,小歌是村里最会“送喜面”的。
  啥是“送喜面”?就是谁家生了孩子,尤其是生了男孩,满月当天,主家的亲戚都在院子里坐席“吃喜面”,另外再做了鸡蛋或肉的卤面条,差不多要给全村人送,挨家挨户,一家一碗。农村规矩,不兴空,得了喜面的人家,都会表示一下,有的放了鸡蛋,有的放了糖糕,有的放了点心,条件好的就会放些钱。
  小歌的爹娘都去世了,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人老实,心眼儿也好,“送喜面”回敬的钱和东西,一分一厘,一丝一毫,小歌都会如数转交主家,从不会私下藏什么。主家喜欢小歌,小歌就有送不完的喜面。有时,一户人家就得送好几天,小歌拉着一辆架子车,一晌得送几条街。
  村大人多,“送喜面”的人家就多。小韵最喜欢小歌送的喜面。小韵是独生女儿,她娘后来又生了两胎,都是男孩,都没有保住。小韵爹早就对外放出风声,要招个养老女婿,条件是入赘、改姓。
  小歌喜欢小韵,愿意入赘、改姓,可他知道自己家穷,配不上小韵。除了“送喜面”,小歌不敢到小韵家去,怕小韵爹一铁锨把他拍出街门。
  小韵爹是个木匠,手艺奇好,尤其架子车做得好,批灰抹缝,刷上桐油,涂了清漆,堵上两头,车厢里滴水不漏,方圆几十里大名鼎鼎。那些年,架子车是农村人离不了的大件农具,家家户户都得有。
  小歌家的架子车就是小韵爹做的,好多年了,一点不散架,硬邦邦的,结实得很哩。“送喜面”的时候,有人问起那辆架子车,小歌就会说,虎豹叔做的,可结实耐用,还省力。虎豹叔就是小韵爹,小歌一直都这样叫。小韵爹也是个明眼人,看着小歌一点一点长大的,也喜欢小歌,也知道小韵喜欢小歌,就是感觉他家里太穷,把小韵托付给小歌,不放心。
  小韵爹每天都到自家老院的木匠作坊里做活儿,有件事就很纳闷儿,头天收工时乱糟糟的院子,第二天都干干净净的。开始还以为是晚上刮风刮的,后来发现不对劲,连横七竖八的木头都摆放得整整齐齐。风还能把木头码整齐?小韵爹就打心眼儿里不断琢磨这蹊跷事。
  见天在家做饭、绣花的小韵,其实可盼望见到来“送喜面”的小歌。好多年了,小歌给她送来的喜面其实是自己做的,不是主家请的厨师的手艺。“送喜面”时间长了,小歌的卤面也做得筋道、软和、滑溜,卤汤浸到了面条里,老远就闻到了香味。送给小韵的那碗喜面下面,总有四个卤鸡蛋。
  每次见到小歌,小韵都会说,小歌哥,俺喜欢你……做的喜面、卤的鸡蛋。憨厚的小歌总会说,喜欢就常给你做。小韵就把小歌送到街门底下,看着小歌拉着架子车走远了,才回到屋里。后来,小韵就一次次提醒小歌,哥,你咋不找人来俺家提亲?小歌总是点点头。
  这样的日子直到那年腊月,一脸杂面星的张媒婆把东街的周大勇领到小韵家,让他跟着小韵爹学做木匠活儿。好吃懒做的周大勇不是个贪活儿掏力的人,鼓捣了仨月愣没弄懂个凿眼铆榫,锯个木头也走不到线上。摊上这么个人,小韵爹气得摔了几次墨斗,扔了几次斧头。
  小歌再来“送喜面”时,小韵就流着泪告诉小歌家里的事。小歌没说话,也流下两眼泪。庄稼人,过年图吉利、爱热闹,一肚子苦水都不在年节里往外倒。二月二,龙抬头,小韵爹到集市上帮主家挑木头,嘱咐周大勇把老院里的碎木头收拾收拾,再把放锯末的石棉瓦棚下打扫打扫。趁半晌没人,周大勇偷偷闯进了小韵的房间。然后,丢下哭泣的小韵,还卷走了小韵爹一年的辛苦钱,从此杳无音讯。
  小韵爹回来后气得浑身发抖,躺了三天才起床。张媒婆听说了,赶紧来看小韵爹。小韵爹随手抓起小木凳砸了过去,要不是张媒婆跑得快,那木凳早砸在了她头上。
  小歌来了,就默默地坐在小韻爹的床边。虎豹叔,想开点,身子骨重要。往后,我跟着你学做木匠活儿。小韵爹斜靠在床头,睁开眼看看小歌。孩子,老院的木匠作坊,都是你天天打扫的?小歌点点头。你咋进去的?小歌说,翻墙。你图啥哩?小歌说,不图啥。
  抽了一袋烟,小韵爹说,孩子,你还是送你的喜面吧。
  小歌起身走的时候,小韵追到了街门底下。小歌哥,俺喜欢你……做的喜面、卤的鸡蛋。
  那天,小歌又来“送喜面”。小韵爹正在老枣树下的竹躺椅上抽烟,忽地一下坐了起来。
  小歌,你喜欢小韵?愿不愿意改姓?小歌没说话,点点头。
  说话间,小韵从屋里出来了。哥,俺恨周大勇那不要脸的龟孙……
  第二天,小歌去三婶家“送喜面”,顺便买了几大包点心,求三婶去小韵家提亲。三婶大眼瞪小眼看了半天小歌,长长地叹了口气。
  三婶就劝小歌,孩儿啊,你说这人活着,啥东西最不好咽?气,气最不好咽。三婶就气不过,那不是咱老李家的种,干啥要揽在身上?
  小歌笑笑说,三婶,我喜欢小韵,我愿意。说完,拉着架子车到北街“送喜面”去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其他文献
从建设路穿过,往前走到头再向左拐,进入僻静的巷子,便能看见一家门口种着花树的甜品店。满树紫丁香,散发着清幽芳香,仿佛承载着回忆。苏蓓第一次遇到这家店时,心底的弦就被拨动了。  很多年前,苏蓓在杂志上看过法国鲜花小镇的模样后,便梦想拥有一家种满鲜花的甜品店,和心爱的人厮守终生。而这家名为“花树”的甜品店,就像为她而开。  苏蓓忽然停下来,身边的男孩儿忍不住问:“妈妈,您怎么站着不动?”  “小宇,妈
期刊
我失眠了,为一件事纠结。  一个二三百平方米的店,雇两个人足够了。该炒谁的鱿鱼?  收银员尤利娅不能裁。匈牙利政府规定,收银员是专职,要有上岗证,故无可替代。身为老板,我常出去进货,商店交给精明能干的尤利娅管理,放心。这年头,找到个本分可靠、不黑老板钱的收银员不容易。尤利娅不仅账目算得门儿清,抽空还帮售货员整理货物,一天到晚手脚不闲。  老安娜50多歲了,从当年在市场练摊时就跟着我,算是元老级的人
期刊
瓜子红是庸城唱花灯的姑娘,年方十六,特俏。  特俏的瓜子红被庸城首富余家的公子看上了。为了娶回瓜子红,余家公子拿出多年积攒的私房钱和贴身戴着的保命金桃锁建好了一栋戏楼。戏楼精致得很,好比往澧水河里放了一条硕大无比的精巧龙船。  在庸城,余家最不缺钱,但缺德。这是庸城人知道的。庸城人还隐隐知道,余家那一夜暴富而跃居庸城首富的家产,是不明不白的。余家向来吝啬至极,没想到这次竟为瓜子红这般用心。  而庸
期刊
贝小黑是米蓝做的,一只全身通黑的布偶猫咪。它的脑袋是三角形的,耳朵是三角形的,嘴巴也是三角形的,眼睛眯成一条线,呆萌呆萌的。  米蓝是个玩具设计师,贝小黑是她众多设计品的其中一个。米蓝设计出贝小黑的时候,心中满是喜欢。米蓝吃饭的时候,贝小黑就看着她吃;米蓝做设计的时候,贝小黑也守着她;米蓝睡觉的时候,贝小黑就眯着眼睡觉,米蓝觉得贝小黑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米蓝把贝小黑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发到微
期刊
子衿爱吃枇杷果。  四月的穆公子便常常站立于枇杷树下。  子衿喜爱竹子,穆公子赋诗作画便非竹子不题。  子衿走后,穆公子更多的是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派媒的安排第三个相亲对象过来的时候,穆公子已经在内心开始悄悄厌烦这样的相亲方式了。虽然他还是和前两次一样静静地坐着,偶尔也会微微翘起唇角,涡起淡淡的笑意来,但内心的拒绝已经开始翻江倒海不能自抑。  老夫人自然是晓得这些的,便私
期刊
那个年代,六个年轻小伙子在古马屯当知青,白天在野外干活干劲冲天,晚上躺在床板上辗转反侧,不是没有困意,而是饿啊,汹涌袭来的饿意把瞌睡虫撵跑了。第二天还得强打精神上山下地,因为没有哪个农民叫苦,知青们可不想被人说是城里娇生惯养的宝贝疙瘩。  有一次劳动的时候,知青组长的扁担断了,他心里暗自高兴,以为可以歇息片刻了。谁知道队长说,我家里有扁担,你去拿。组长不敢反驳,乖乖去了。去了一趟队长家,让他惊得整
期刊
一跨过玉门关,天就是另一副嘴脸,暗灰灰的,没有一片白。地也换了面孔,黄荡荡的沙,何止千里万里。草倒是白色——大概它们正铆足劲儿长着的时候,一个不注意,一阵冷风就猛然将它们体内的绿汁给吸净了。又一阵风来,那么遒劲瘦削的草叶,“咔”一声断裂,如断剑,倒挂在叶根上。  刚刚还急切地想着跨出那片天地进入这片天地的,现在毫无过渡地就反了过来。岑参勒住马,回头东望。雄关漫道,雾罩灰障,身后的天地已然与他隔绝。
期刊
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  茅屋是个小店,夫妻店,只卖三样东西,清面,酱肉,百花酒。  客人都是赶脚的旅人,一落座,免费的大碗茶咕咚咕咚几口,夏祛暑冬生暖。男人切一斤肉,打半壶酒,劳乏尽去,喊一声:好酒好肉。打赏,跨马,绝尘而去。女人便一碗清面,吃得粉面生津,暖意洋洋,万福谢过,两声鞭响,车咿咿呀呀被夫妻眺望成一个黑点,消失在驿路尽头。  这日,闲暇无客。小五乐呵呵对老婆夸耀:瞧瞧
期刊
我已经老了,老得就像这斡难河的河水一样,不知流过了多少春天的傍晚和秋日的清晨;也像这博格多兀拉山上的白桦一样,不知感受过多少遍夏阳的灼热与冬雪的寒冷。  我叫诃额仑,我的丈夫孛儿只斤·也速该死了,他是被歹毒的塔塔尔人毒死的。部落里的人称我的丈夫为也速该把阿秃儿,把阿秃儿意为“英雄、勇士”。如今他死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庇护他们,他们要离开,去寻找新的把阿秃儿。  他们的离开理所当然,我不怪他们,只是
期刊
蜀地的秋性子憨,就像蜀地的人,不急不躁,恬潤散淡。雨像话痨子,伏在窗台上,从清晨到午后,到昏暮,现在都更定了,还在淅淅沥沥,悉悉索索。  这雨,就像妻子王翠姬。  每回回到家,太阳西落,翠姬就和他并坐在西窗前。桌面一尘不染,一盏红烛,一把剪刀,素洁简单得就像她的人。翠姬或倚靠他的臂膀,或依偎在他怀里,和他说他不在家时家里的事、她自己的事、她见到听到的事,还有她醒时梦时思念他的事,轻声慢语,不急不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