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以来,伴随着贸易环境的日益自由化,中澳货物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澳大利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资源密集型的能源、矿产、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巨大。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中国,在澳大利亚全球贸易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澳大利亚在不断加大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都会促使中澳货物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影响中澳货物贸易前景的驱动和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贸易环境日益自由化条件下,双边货物贸易关系的发展前景做出客观判断。
一、中国一澳大利亚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是WTO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成员之一,也是货物贸易的净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澳大利亚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煤炭、非货币黄金、铁矿石、原油和牛肉等,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则以乘用车、原油、计算机、医药和通信设备、纺织品等制成品为主。澳大利亚主要的贸易伙伴有日本、美国、中国、新西兰、英国、韩国等,中国是其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商品来源地。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轻纺、机电等制造业产品,进口则以铁矿石、羊毛、奶制品、谷物等原料性产品为主。中国在中澳货物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逆差金额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从最近的统计来看,中澳货物贸易在1995-2006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有显著差异。第一阶段,即1995-1998年,中澳货物贸易发展平稳,但贸易规模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的进口基本在30亿美元左右徘徊,出口则在20亿美元上下波动,贸易逆差则年度间差距明显,最高的1996年达到17.6亿美元,而1998年则只有3.2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只有3.6%和3.4%。第二阶段,即1999-2006年,中澳货物贸易额增幅虽然在2001年有一定下滑,但双边贸易规模整体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贸易逆差在此期间也有一定增长。
中澳货物贸易规模在1999-2006年间迅速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澳大利亚贸易战略调整的结果。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日益重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并通过加大出口产品的营销力度来促进对中国的出口,其国家贸易委员甚至通过设在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办事处及分支机构,无偿为中国企业提供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自由化的有利影响。1999年以后,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1998年世界经济动荡影响的逐渐减弱,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需求持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人世后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双边贸易规模得以急剧扩大。
二、中澳货物贸易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治层面的理解与合作
中澳两国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差异的承认和尊重,是双边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可靠保证。澳大利亚政府始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且是较早完成与中国加入WTO组织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较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澳两国高层访问频繁,政治关系良好;2006年3月,第四轮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结束,两国在货物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法律议题等4个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顺利。因此,两国在政治层面形成的相互理解并合作的氛围可以为两国货物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双方贸易战略的调整
中澳两国贸易战略的调整是推动双边货物贸易加快发展的契机。人世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快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在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为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保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适度增加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一调整非常有利于澳大利亚极具竞争力的铁矿石、农牧产品对中国增加出口。而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由于欧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也加快推进多元化全球贸易战略的实施,其中,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成为其贸易战略的重点,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并积极推动FrA战略实施。因此,两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也有利于双边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双边贸易的互补特征
两国生产贸易的互补性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是双边贸易关系加快发展的基础。中澳两国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生产传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部门结构也有明显区别,澳大利亚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优势显著,许多产品品质都更符合环保和健康的要求,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双边贸易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尚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一方面,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高附加值的电子、通信和电脑等加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得益于不断引进的高新技术,澳大利亚机械和运输设备业近年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出口也相应增加。因此,两国固有的产业间贸易的巨大潜力加上产业升级导致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的扩大,都使得双边货物贸易的前景看好。
(四)贸易环境的日益自由化
中澳两国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会成为两国贸易关系加快发展的推动力。作为凯恩斯集团的主席国,澳大利亚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其大多数产品的市场都比较开放,货物进口的约束关税水平较低,2004年所有货物的平均关税率仅1.57%,在世界主要贸易国中属最低之一。而中国自1992年起开始关税削减,入世后更是根据承诺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2006年主要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率只有10%,并且还将继续减让。此外,中澳自由贸易区市场准入谈判的启动,意味着双边贸易的关税、非关税壁垒还会有一定降低。因此,日益自由化的贸易环境将极大促进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中澳货物贸易的约束因素分析
(一)澳大利亚严格的非关税壁垒
澳大利亚相对严格的非关税措施也是双边贸易规模继续扩大的一大障碍。相对于优惠的关税政策,澳大利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比较严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食品领域 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过于苛刻,且体系较为复杂、分散;二是对生物技术食品实施了苛刻的批准制度和标签制度。包括全面的食品营养标签规定等;三是其他国家动植物产品在进入澳市场前要接受程序复杂、持续时间较长的进口风险分析(Import RiskAnalyses,IRA),等等。澳大利亚各项非关税措施被普遍认为过于严格和保守,已经影响到世界主要贸易国产品的对澳出口。因此,澳大利亚严格的SPS等非关税措施也将成为中澳贸易规模扩大的障碍。
(二)澳大利亚的货物贸易规模
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规模是双边贸易加快发展的制约。双边贸易规模直接受制于两国各自的贸易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一方的贸易规模。澳大利亚经济发达,产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仅2000万左右,所以国内市场、绝对生产能力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有一定差距,这直接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种类和对外贸易规模。以2004年为例,中国货物出口5934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6.5%,进口5614亿美元,占全球进口总额的5.9%;而澳大利亚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只有802.2亿美元和975.1亿美元,分别只相当于中国的13.5%和17.4%。这表明澳大利亚相对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较小的货物贸易规模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中澳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中澳单一的货物贸易方式
中澳单一的贸易方式也是不利于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占了近50%的份额,此方式有利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商品技术水平,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中澳贸易来看,由于澳大利亚国内市场有限、经济结构单一,所以两国之间开展加工贸易受到一定限制,一般贸易方式始终在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此种贸易方式的影响,中澳贸易发展很难出现质的飞跃,而只能随着双方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发展。
四、对策建议
首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与澳大利亚的货物贸易。中澳产业结构、贸易产品结构明显互补,大力促进中澳货物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转变观念,主动了解澳大利亚市场,积极参加对方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加强同其国内各商会的联系,以进一步发展中澳货物贸易关系。
其次,确定中澳贸易的战略目标,统筹安排货物的进出口,以做到按计划行事。可考虑由商务部于每年年初发布《澳大利亚市场行动计划报告》,综合评估其经济运行趋势、当年经济与贸易政策影响、具体到各产业部门的增长潜力等,以具体指导中国外贸企业的实践。
第三,尽快建立起澳大利亚生产、消费、贸易和经贸政策四大基础数据库,以指导中澳货物贸易实践。数据库应尽量包含澳大利亚矿产品、农牧产品等优势出口产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其贸易壁垒及技术研发情况。
第四,拓宽双边贸易关系的基础,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双边贸易关系的影响。主要是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政府高层之间的对话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增强相互理解,并及时协调和解决货物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企业间也应在继续加强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
一、中国一澳大利亚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是WTO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成员之一,也是货物贸易的净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澳大利亚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煤炭、非货币黄金、铁矿石、原油和牛肉等,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则以乘用车、原油、计算机、医药和通信设备、纺织品等制成品为主。澳大利亚主要的贸易伙伴有日本、美国、中国、新西兰、英国、韩国等,中国是其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商品来源地。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轻纺、机电等制造业产品,进口则以铁矿石、羊毛、奶制品、谷物等原料性产品为主。中国在中澳货物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逆差金额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从最近的统计来看,中澳货物贸易在1995-2006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有显著差异。第一阶段,即1995-1998年,中澳货物贸易发展平稳,但贸易规模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的进口基本在30亿美元左右徘徊,出口则在20亿美元上下波动,贸易逆差则年度间差距明显,最高的1996年达到17.6亿美元,而1998年则只有3.2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只有3.6%和3.4%。第二阶段,即1999-2006年,中澳货物贸易额增幅虽然在2001年有一定下滑,但双边贸易规模整体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贸易逆差在此期间也有一定增长。
中澳货物贸易规模在1999-2006年间迅速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澳大利亚贸易战略调整的结果。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日益重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并通过加大出口产品的营销力度来促进对中国的出口,其国家贸易委员甚至通过设在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办事处及分支机构,无偿为中国企业提供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自由化的有利影响。1999年以后,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1998年世界经济动荡影响的逐渐减弱,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需求持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人世后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双边贸易规模得以急剧扩大。
二、中澳货物贸易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治层面的理解与合作
中澳两国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差异的承认和尊重,是双边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可靠保证。澳大利亚政府始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且是较早完成与中国加入WTO组织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较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澳两国高层访问频繁,政治关系良好;2006年3月,第四轮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结束,两国在货物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法律议题等4个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顺利。因此,两国在政治层面形成的相互理解并合作的氛围可以为两国货物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双方贸易战略的调整
中澳两国贸易战略的调整是推动双边货物贸易加快发展的契机。人世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快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在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为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保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适度增加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一调整非常有利于澳大利亚极具竞争力的铁矿石、农牧产品对中国增加出口。而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由于欧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也加快推进多元化全球贸易战略的实施,其中,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成为其贸易战略的重点,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并积极推动FrA战略实施。因此,两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也有利于双边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双边贸易的互补特征
两国生产贸易的互补性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是双边贸易关系加快发展的基础。中澳两国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生产传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部门结构也有明显区别,澳大利亚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优势显著,许多产品品质都更符合环保和健康的要求,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双边贸易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尚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一方面,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高附加值的电子、通信和电脑等加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得益于不断引进的高新技术,澳大利亚机械和运输设备业近年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出口也相应增加。因此,两国固有的产业间贸易的巨大潜力加上产业升级导致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的扩大,都使得双边货物贸易的前景看好。
(四)贸易环境的日益自由化
中澳两国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会成为两国贸易关系加快发展的推动力。作为凯恩斯集团的主席国,澳大利亚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其大多数产品的市场都比较开放,货物进口的约束关税水平较低,2004年所有货物的平均关税率仅1.57%,在世界主要贸易国中属最低之一。而中国自1992年起开始关税削减,入世后更是根据承诺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2006年主要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率只有10%,并且还将继续减让。此外,中澳自由贸易区市场准入谈判的启动,意味着双边贸易的关税、非关税壁垒还会有一定降低。因此,日益自由化的贸易环境将极大促进双边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中澳货物贸易的约束因素分析
(一)澳大利亚严格的非关税壁垒
澳大利亚相对严格的非关税措施也是双边贸易规模继续扩大的一大障碍。相对于优惠的关税政策,澳大利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比较严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食品领域 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过于苛刻,且体系较为复杂、分散;二是对生物技术食品实施了苛刻的批准制度和标签制度。包括全面的食品营养标签规定等;三是其他国家动植物产品在进入澳市场前要接受程序复杂、持续时间较长的进口风险分析(Import RiskAnalyses,IRA),等等。澳大利亚各项非关税措施被普遍认为过于严格和保守,已经影响到世界主要贸易国产品的对澳出口。因此,澳大利亚严格的SPS等非关税措施也将成为中澳贸易规模扩大的障碍。
(二)澳大利亚的货物贸易规模
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规模是双边贸易加快发展的制约。双边贸易规模直接受制于两国各自的贸易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一方的贸易规模。澳大利亚经济发达,产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仅2000万左右,所以国内市场、绝对生产能力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有一定差距,这直接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种类和对外贸易规模。以2004年为例,中国货物出口5934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6.5%,进口5614亿美元,占全球进口总额的5.9%;而澳大利亚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只有802.2亿美元和975.1亿美元,分别只相当于中国的13.5%和17.4%。这表明澳大利亚相对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较小的货物贸易规模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中澳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中澳单一的货物贸易方式
中澳单一的贸易方式也是不利于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占了近50%的份额,此方式有利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商品技术水平,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中澳贸易来看,由于澳大利亚国内市场有限、经济结构单一,所以两国之间开展加工贸易受到一定限制,一般贸易方式始终在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此种贸易方式的影响,中澳贸易发展很难出现质的飞跃,而只能随着双方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发展。
四、对策建议
首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与澳大利亚的货物贸易。中澳产业结构、贸易产品结构明显互补,大力促进中澳货物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转变观念,主动了解澳大利亚市场,积极参加对方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加强同其国内各商会的联系,以进一步发展中澳货物贸易关系。
其次,确定中澳贸易的战略目标,统筹安排货物的进出口,以做到按计划行事。可考虑由商务部于每年年初发布《澳大利亚市场行动计划报告》,综合评估其经济运行趋势、当年经济与贸易政策影响、具体到各产业部门的增长潜力等,以具体指导中国外贸企业的实践。
第三,尽快建立起澳大利亚生产、消费、贸易和经贸政策四大基础数据库,以指导中澳货物贸易实践。数据库应尽量包含澳大利亚矿产品、农牧产品等优势出口产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其贸易壁垒及技术研发情况。
第四,拓宽双边贸易关系的基础,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双边贸易关系的影响。主要是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政府高层之间的对话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增强相互理解,并及时协调和解决货物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企业间也应在继续加强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