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狮子头
“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见《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饺子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东坡鱼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一旁的罄里。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對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賣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楚霸王与烧杂烩
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
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调以各种佐料。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产条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原菜的搭配更趋合理科学,不仅有鱼有肉,还兼以海产野味,使得大杂烩杂而不乱,大有吃头。这烧杂烩是怎么来的呢?苏北人一致的看法,与楚霸王项羽有关。据说,项羽生性有两大特点:一是室无二妻,终身以虞姬为伴;二是每顿饭菜无二样。就为这第二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以为挨大王一顿猛剋,未曾想,项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碗杂烩顷刻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致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楚霸王的功绩,“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
“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见《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饺子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东坡鱼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一旁的罄里。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對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賣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楚霸王与烧杂烩
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
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调以各种佐料。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产条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原菜的搭配更趋合理科学,不仅有鱼有肉,还兼以海产野味,使得大杂烩杂而不乱,大有吃头。这烧杂烩是怎么来的呢?苏北人一致的看法,与楚霸王项羽有关。据说,项羽生性有两大特点:一是室无二妻,终身以虞姬为伴;二是每顿饭菜无二样。就为这第二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以为挨大王一顿猛剋,未曾想,项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碗杂烩顷刻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致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楚霸王的功绩,“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