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STEOGENESIS IN NONUNION OF FRACTURES. I. TETRACYCLINE LABELLING INVESTIGATION
【机 构】
:
InstituteofTraumatology,Shanghai,DepartmentofOrthopedics,KwangTs'eHospitaloftheShanghaiSecondMedica
【出 处】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发表日期】
:
1965年84期
其他文献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的免疫细胞,参与视网膜免疫反应。近年发现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参与DR神经变性及微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了解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及其在DR发病及治疗机制中的作用,通过精准调控小胶质细胞可能为DR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目的观察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中miR-1470的表达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住院治疗的30例DR患者(DR组)以及在眼科门诊检查的30例糖尿病患者(DM组)、30名正常健康者(正常组)纳入研究。抽取三组受检者静脉血5 ml,提取血浆总RNA,纯化。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在DR患者血浆中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
目的对比观察炫彩激光扫描眼底成像(MSLI)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F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常见各类病变的成像特点和检出情况。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观察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DR患者38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6±11.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4.3±7.5)年。均行CFP、MSLI、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
目的了解泰安市高新区徂徕镇社区2型糖尿病(DM)居民中DM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根据社区DM管理档案数据库,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型DM (T2DM)患者785例。进行问卷调查、常规全身检查及视力和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检查。DR诊断及分型参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单眼或双眼DR均入选为DR患者。双眼者以双眼中程度较重者作为该患者DR分级。按有、无
目的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灌注参数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横断面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轻度非增生型DR患者46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22例22只眼;平均年龄(59.16±10.32)岁。由同一名检查者采用OCTA黄斑容积3 mm×3 mm、6 mm×6mm扫描程序扫描黄斑区,隔日由另一名检查者完成相同检查。
尿酸(UA)是人体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作为体内的主要抗氧化剂之一,可清除氧自由基。但在氧化-抗氧化穿梭机制作用下,UA的抗氧化性可被逆转,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诱导炎症反应。高UA血症(HUA)被认为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UA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也备受关注;UA有致视网膜血管硬化的作用,通过促进氧化应激、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影响DR的发生发展。
目的观察非外伤性正视眼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及对侧眼眼底改变,初步探讨正视眼RRD患者对侧眼的发病风险。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非外伤性正视眼单侧RRD患者42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3例,女性74例;男∶女≈3.69∶1。患眼、对侧眼各为426只眼。平均发病年龄54.7岁。其中,51~ 70岁者347例,占81.46%。平均脱离时间2.12个月。将年龄分为≤50、>50岁。
目的观察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血红素氧合酶1 (HO-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表达影响;初步探讨tBHQ的抗氧化及抗凋亡作用。方法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正常糖组(5.5 mmol/L)(N组)、高糖组(45.0 mmol/L )(HG组)、tBHQ干预组(HG+tBHQ组)。HG+tBHQ组Mü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