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慈善的第一道门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对慈善的热情不是太高。去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 《慈善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量只有332亿元,与美国、英国等国相比,中国人慈善捐赠规模最少,所占GDP比例最低,目前中国人均捐款为25元。有一点《慈善蓝皮书》没说,如果扣除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单位组织的职工捐款,国人的捐赠比例更低、金额更少。
  某些国人缺乏慈善意识,固然与他们没有树立“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现代人文情怀有关。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心目中只有自己,至于别人的生活困不困难,他一点也不关心。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我们某些公益基金会慈善会“能见度”太低,公众捐钱给他们不够放心。
  我这样说,决非信口开河。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民政部2005年12月27日颁布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规定:以获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应当向社会公布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募捐活动的信息、开展公益资助项目的信息等。然而,在目前的“点亮中国,传递大爱”地图上,全国基金会的“点亮”率并不理想。四川省现有78家基金会,目前只有4家披露了2009年年报。基金会中心网首席运营官陶泽说:“这4份还不是在网上公开,也不是任何官方渠道,而是我们努力沟通后,这4家基金会愿意提供给我们基金会中心网的。”湖南省现有的102家基金会,信息公布齐全、完全“点亮”的只有64家;内蒙古73家基金会中,仅有22家完全“点亮”。除两家2009年后成立、还没有年报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一共只从内蒙古收到20份年报。最近5年,基金会中心网收集了全国基金会公开年报3530份,每一年都只有两到三成的基金会主动公开年度报告。(资料来自2011年2月16日《报刊文摘》)
  对基金会,我没有进行过相关调查,不敢贸然认定没有披露有关信息的基金会就一定存在经济问题,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推论:假若我们某些基金会的运作真的那么规范,将各种机构和公民捐出来的钱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它们为什么不敢公布自己的账目?毕竟把账本摊在阳光下是最直接的自证清白。
  突然非常理解潘石屹、陈光标的另类行善。潘石屹和陈光标无疑都是慈善家,但他们做善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将钱交给社会上的基金会,潘石屹是叫自己的公司跑到西部去给农村中小学盖厕所,陈光标是开着小车直接给困难群众发红包。其实如果有信得过的基金会帮助运作,潘石屹和陈光标都可以不那么辛苦。然而,面对中国当前的慈善现实,他们不得不像目前这样做。
  慈善机构将自己的账本摊在阳光下不是慈善行为,而是其应尽的义务。捐助者之所以愿意将钱打进基金会的帐目,不是想叫基金会自己闷头花掉,而是希望基金会将它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知道自己的捐款落到什么地方是捐助者的天赋权利。从受助者这方面来说,既然基金会收受捐助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他们同样有权要求基金会公布相关情况,以便接受捐款受到必要的监督。
  我们的国家很大,难免碰到各种灾难;我们的人口很多,难免有人遇到人生的不幸,慈善之可贵就在于它不求回报地守护在公众身边,给大家分忧解愁。慈善事业是否发达,是社会是否具备安全感的重要前提,公民踊跃捐款、走向全民慈善是社会必经之路。但在走向这条路之前,我们必须穿越第一道门,那就是极大地提高基金会的社会“能见度”,彻底解除捐助者的疑虑。
其他文献
本刊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离开我们一年了。蔡定剑先生辞官治学,身体力行去实践他的理想,为此鞠躬尽瘁,竭尽全力,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蔡定
总结采用开腹阻断髂外动脉+大隐静脉移植术方法治疗因爆炸伤致股三角区股动脉、股深动脉及股静脉部分断裂的经验和体会.
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  努力将其运用于中国革命   通常人们都认为,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实早在十月革命20余年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旅欧期间便在大英博物馆中读到过马克思的著作,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他还曾直接与恩格斯创立的第二国际发生过接触。这一切对他制定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发生了重大影响。  宋庆龄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一文中曾指出,18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崔嵘、研究生沈奕辰在《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上撰文认为,跨学科写作是指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写作学习”和“通过写作展示知识”加强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學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写作能力,教师要将写作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赋予学生具有真实情境的写作任务,如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搜集资料,从中整合相关领域的知识,在研究中写作,在写作中研究,打破传统写作的
我很同意学者姚建宗的一句话:“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信仰——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对法的宗教般的虔诚而真挚的信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法治文化传统而又正致力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国家,法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遵守,成为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象呢?这让笔者想到了“法是什么”这个先哲们已经无数次用智慧的言语深刻阐述其内涵的话题。虽如此,笔者不揣冒昧,且谈法之内涵,进而理解法治之真意。  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