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的公平在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在((教育规划纲要》已颁布两年来,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教体局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教体局局长吴运钿。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新的使命。您认为,要科学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首要工作是什么?
吴运钿: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领会《教育规划纲要》精髓,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记者:对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具体而言,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吴运钿:第一,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坚持抓安全和稳定不放松,努力构建平安校园。第三,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第四,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打造师德高尚、师风端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六,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涉及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是个农业大省,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您认为,东至县教育发展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吴运钿:我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青林茂,水碧天蓝,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这样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本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山区农村学校尤其薄弱。因此,对于我们东至县的教育而言,重中之重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记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但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个复杂的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资源的投入等各个方面。俗话说“纲举目张”,在东至县的教育发展实践中,你们抓的“纲”是什么?
吴运钿:教育事业千头万绪,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统筹兼顾,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但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资源说到底就是经费问题。我县教育均衡发展恰是围绕“经费投入”这个核心做文章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危房改造、校安工程等项目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这一方面有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和资源,充分发挥资金、资源效益理应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向改革要经费,向管理要效益,在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强化教育经费管理,提高教育资金、资源使用效益上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围绕“搭建一个投融资平台,规范教育资产管理,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思路,较好地推进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解决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配套缺口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记者: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个有意义的话题。对于一个山区农业县来说,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等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在这方面你们有哪些成功经验?
吴运钿:一是搭建一个教育投融资平台。为缓解教育发展中的投资需求与资金短缺矛盾,我们于2009年1月组建了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直属县政府领导,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专门从事教育资源整合、投融资及资本运作。我们力求做到融资有主体,招商有载体,运作有实体,项目有法人。这个平台的统揽建设,提高了教育投融资、整合教育项目资金、加强闲置教育资产处置、维护学校合法财产的能力,也较好地解决了资金配套、用地指标等问题,加快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是制定一套教育资产管理办法。为优化整合全县教育资源,盘活教育闲置资产,加快教育发展步伐,2010年11月我县出台了《教育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公办教育资产权属于国有资产,授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教育投资公司依法处置,确定了处置方式、程序和所得用途。我们还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用地权登记发证,启动了闲置中小学校园、校舍的摸底调查工作,防止教育资产流失。
三是整合一批教育闲置资源。针对县内一所创建不久的民办学校,由于招生政策限制,以及学校管理不善、运营出现严重困难的现状,我们于2010年,结合校安工程,整体受让了该民办校的资产。这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在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为解决县城中小学教学资源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问题,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安排,我们在县城新区新建1所小学。为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县教育投资公司把县城周边已闲置的两所农村初中整体挂牌出让,保证了新建小学建设顺利进行,也为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推进乡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保证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撤并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我们实行BT项目建设教育园区,采取“企业投资建设、政府一次回购、资金分期支付”的模式进行建设。校园建成后,由教育投资公司整合教育项目资金,处置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整体回购校园交付学校使用。
记者:贵县在教育经费的筹集上确有新招,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经费的“用”比“筹”更加重要。那么,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你们是如何保证“用”得均衡、“用”得科学呢?
吴运钿:第一,预算编制一把尺子。从2008年起,我们以中心学校、农村初中为一级预算单位,统一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规范编制公用经费预算。各单位成立由总务、教导、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和不少于两名教职工代表参加的“学校预算编制小组”,科学、合理、精细、全面地编制支出预算,并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订详尽的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报教育、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由于我们坚持预算编制、资金支出计划申报审批、资金拨付全程一把尺子量到底,因而杜绝了公用经费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第二,均衡发展通盘考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省级以上财政在核定公用经费时,所拨付的资金相对宽裕的情况下,我们对公用经费资金按省定标准拨付,在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以及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必要开支后,结余资金统筹安排,不搞平均主义,优先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了规模较小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
第三,支出管理科学控制。为规范中小学财务管理,我们印发了学校财务和财产管理、教育用品统一采购、校务公开等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对中小学有关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务公开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我们对教育教学用品、校舍维修改造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招标,并于2011年开始,对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下达的中央、省补经费支出计划中按资金总额的35%的比例集中管理,作为校舍维修改造、设备购置专项资金,较好地解决了日常校舍维修、设备购置等经费短缺问题。
第四,教学设备集中采购。我们成立了教育用品服务中心,在县政府采购中心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按照“学校申报、逐级汇总、政府采购、合理低价、保证质量”的原则,对学校所需的教学用品、办公设备、日常用品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纪检、督导、审计等部门参与,县政府采购中心派员参加组成评委会全程参与招标过程,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学用品的数量、质量。
第五,重点支出严格监管。为确保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合理使用,防止学校产生新的债务,我们对学校维修项目支出实行重点监督管理。我们对校舍维修、附属设施建设等工程类项目采取先行报告制度,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确认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政府采购程序实施采购。除项目工程外,近两年,我县实施政府采购总金额1550.36万元,与市场价相比节约资金232.6万余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薄弱学校的校舍、围墙、厕所、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仪器设备的添置,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记者:近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发,总揽全局发出的动员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你们今后在经费投入机制的创新方面有什么打算?
吴运钿:一是分析总结这两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强化保障能力,争取到2015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调整经费投入方向,优化分配结构,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预算内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图书仪器配备等项支出所占比例,促进农村学校内涵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待遇改善与提高的保障水平,与农村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周转房、公寓房、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全面纳入保障范围,以稳定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安心农村教育。建立教学点的最低保障标准,保证规模偏小、位置偏远、条件偏差的学校能够正常运转。
二是研究探索建立有利于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的政策导向和经费保障机制。在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我们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开展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时,名额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倾斜;为体现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的倾斜,在绩效工资中设立农村艰苦学校津贴,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从教。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创造条件在乡镇政府或中心学校所在地集中建设教师公寓等。
三是建立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补偿机制。对于城乡资源“存量”上的差距,我们实行差别分配的原则,加大对山区农村学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项目支持倾斜力度。围绕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依法保障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保证县域内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均等,办学条件相当。
四是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实现义务教育“两基”达标以后重中之重的任务,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县域内基本均衡的重要门槛和衡量标准。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建立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信息管理平台以及标准化建设验收制度,促进工作落实。将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的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加强农村学校食堂、厕所、饮水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生活设施条件。实施县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工程,争取到2015年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记者: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同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东至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您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在日常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您有何心得体会?
吴运钿:我总结为“三有”。一是有责任。我的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到全县适龄儿童的健康成长。二是有压力。当前,解决教育上的种种难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三是有自豪感。我从事教育事业多年,虽然累一些,苦一些,但看到学生们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很自豪,也很满足。
(责任编辑 罗登廉)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新的使命。您认为,要科学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首要工作是什么?
吴运钿: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领会《教育规划纲要》精髓,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记者:对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具体而言,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吴运钿:第一,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坚持抓安全和稳定不放松,努力构建平安校园。第三,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第四,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打造师德高尚、师风端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六,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涉及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是个农业大省,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您认为,东至县教育发展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吴运钿:我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青林茂,水碧天蓝,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这样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本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山区农村学校尤其薄弱。因此,对于我们东至县的教育而言,重中之重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记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但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个复杂的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资源的投入等各个方面。俗话说“纲举目张”,在东至县的教育发展实践中,你们抓的“纲”是什么?
吴运钿:教育事业千头万绪,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统筹兼顾,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但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资源说到底就是经费问题。我县教育均衡发展恰是围绕“经费投入”这个核心做文章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危房改造、校安工程等项目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这一方面有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和资源,充分发挥资金、资源效益理应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向改革要经费,向管理要效益,在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强化教育经费管理,提高教育资金、资源使用效益上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围绕“搭建一个投融资平台,规范教育资产管理,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思路,较好地推进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解决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配套缺口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记者: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个有意义的话题。对于一个山区农业县来说,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等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在这方面你们有哪些成功经验?
吴运钿:一是搭建一个教育投融资平台。为缓解教育发展中的投资需求与资金短缺矛盾,我们于2009年1月组建了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直属县政府领导,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专门从事教育资源整合、投融资及资本运作。我们力求做到融资有主体,招商有载体,运作有实体,项目有法人。这个平台的统揽建设,提高了教育投融资、整合教育项目资金、加强闲置教育资产处置、维护学校合法财产的能力,也较好地解决了资金配套、用地指标等问题,加快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是制定一套教育资产管理办法。为优化整合全县教育资源,盘活教育闲置资产,加快教育发展步伐,2010年11月我县出台了《教育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公办教育资产权属于国有资产,授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教育投资公司依法处置,确定了处置方式、程序和所得用途。我们还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用地权登记发证,启动了闲置中小学校园、校舍的摸底调查工作,防止教育资产流失。
三是整合一批教育闲置资源。针对县内一所创建不久的民办学校,由于招生政策限制,以及学校管理不善、运营出现严重困难的现状,我们于2010年,结合校安工程,整体受让了该民办校的资产。这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在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为解决县城中小学教学资源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问题,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安排,我们在县城新区新建1所小学。为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县教育投资公司把县城周边已闲置的两所农村初中整体挂牌出让,保证了新建小学建设顺利进行,也为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推进乡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保证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撤并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我们实行BT项目建设教育园区,采取“企业投资建设、政府一次回购、资金分期支付”的模式进行建设。校园建成后,由教育投资公司整合教育项目资金,处置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整体回购校园交付学校使用。
记者:贵县在教育经费的筹集上确有新招,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经费的“用”比“筹”更加重要。那么,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你们是如何保证“用”得均衡、“用”得科学呢?
吴运钿:第一,预算编制一把尺子。从2008年起,我们以中心学校、农村初中为一级预算单位,统一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规范编制公用经费预算。各单位成立由总务、教导、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和不少于两名教职工代表参加的“学校预算编制小组”,科学、合理、精细、全面地编制支出预算,并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订详尽的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报教育、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由于我们坚持预算编制、资金支出计划申报审批、资金拨付全程一把尺子量到底,因而杜绝了公用经费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第二,均衡发展通盘考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省级以上财政在核定公用经费时,所拨付的资金相对宽裕的情况下,我们对公用经费资金按省定标准拨付,在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以及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必要开支后,结余资金统筹安排,不搞平均主义,优先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了规模较小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
第三,支出管理科学控制。为规范中小学财务管理,我们印发了学校财务和财产管理、教育用品统一采购、校务公开等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对中小学有关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务公开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我们对教育教学用品、校舍维修改造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招标,并于2011年开始,对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下达的中央、省补经费支出计划中按资金总额的35%的比例集中管理,作为校舍维修改造、设备购置专项资金,较好地解决了日常校舍维修、设备购置等经费短缺问题。
第四,教学设备集中采购。我们成立了教育用品服务中心,在县政府采购中心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按照“学校申报、逐级汇总、政府采购、合理低价、保证质量”的原则,对学校所需的教学用品、办公设备、日常用品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纪检、督导、审计等部门参与,县政府采购中心派员参加组成评委会全程参与招标过程,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学用品的数量、质量。
第五,重点支出严格监管。为确保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合理使用,防止学校产生新的债务,我们对学校维修项目支出实行重点监督管理。我们对校舍维修、附属设施建设等工程类项目采取先行报告制度,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确认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政府采购程序实施采购。除项目工程外,近两年,我县实施政府采购总金额1550.36万元,与市场价相比节约资金232.6万余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薄弱学校的校舍、围墙、厕所、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仪器设备的添置,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记者:近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发,总揽全局发出的动员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你们今后在经费投入机制的创新方面有什么打算?
吴运钿:一是分析总结这两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强化保障能力,争取到2015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调整经费投入方向,优化分配结构,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预算内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图书仪器配备等项支出所占比例,促进农村学校内涵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待遇改善与提高的保障水平,与农村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周转房、公寓房、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全面纳入保障范围,以稳定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安心农村教育。建立教学点的最低保障标准,保证规模偏小、位置偏远、条件偏差的学校能够正常运转。
二是研究探索建立有利于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的政策导向和经费保障机制。在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中,我们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开展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时,名额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倾斜;为体现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的倾斜,在绩效工资中设立农村艰苦学校津贴,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从教。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创造条件在乡镇政府或中心学校所在地集中建设教师公寓等。
三是建立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补偿机制。对于城乡资源“存量”上的差距,我们实行差别分配的原则,加大对山区农村学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项目支持倾斜力度。围绕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依法保障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保证县域内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均等,办学条件相当。
四是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实现义务教育“两基”达标以后重中之重的任务,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县域内基本均衡的重要门槛和衡量标准。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建立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信息管理平台以及标准化建设验收制度,促进工作落实。将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的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加强农村学校食堂、厕所、饮水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生活设施条件。实施县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工程,争取到2015年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记者: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同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东至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您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在日常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您有何心得体会?
吴运钿:我总结为“三有”。一是有责任。我的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到全县适龄儿童的健康成长。二是有压力。当前,解决教育上的种种难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三是有自豪感。我从事教育事业多年,虽然累一些,苦一些,但看到学生们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很自豪,也很满足。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