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鼓励性理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激励性课堂理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之中,强化学习行为。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很多学生看了一眼就回答:“是。”教师此时有些愠怒,学生太马虎了。但教师没有爆发,而是亲切地对学生说:“判断要有依据哦!”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醒,赶紧行动起来。有的用尺子进行测量,有的干脆拿起纸来对折,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于是,学生又乱哄哄地喊“不是”。教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理由,该学生说:“我用尺子进行了测量两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此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并表扬这位同学:大家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不仅能找到依据,还能利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被表扬的学生受到了鼓励,眼神中充满坚定,刚才乱哄哄大喊的同学羞涩地低下了头。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粗心大肆批评,而是给了学生一个探索的机会,并运用激励性理答让学生从中感到成就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理想。
二、细节性理答,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力
1.巧妙追问,拓展思维的广度
追问式理答,即在学生结束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追加提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准确性和深入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上课时手举两个三角板提问:谁能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由于学生之前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很全面,有学生立即举手:两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和都为180°。教师微笑着点头:看来这么简单的小问题难不倒同学们啊!此时,教师出示第三个三角形(随意的钝角三角形),并追问:大家能说出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吗?有学生开始摇头,有学生提出要测量。在学生的测量下得出和为180°,此时,教师没有总结,而是追问:我们刚才碰到的三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是巧合吗?别的三角形也是这样吗?学生此刻陷入了沉思,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巧妙的追问非常关键,将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既保证了知识链条的系统性,又促进了学习行为的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学会等待,挖掘思维的深度
教师课堂理答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时教师抓住时机“等待”也是一种巧妙的理答。
学习完“倍数与因数”后,在过渡到质数与合数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正方形拼长方形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师出示问题: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接成几个长方形?学生很自然地答出三个,并明确三种摆法。教师接着提问:那给出的小正方形越多,拼出的长方形个数怎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数越多。教师此时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将学生的回答重复了一遍:你们是说给出的小正方形越多拼出的长方形就越多吗?学生又响亮地回答:对。目光中透出笃定。此时,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教室里瞬间变得很安静,不一会儿“骚动”起来。有的学生眼前一亮,举手说:“不一定!”“有依据吗?”教师没有停留在答案的获得上。那个学生举例:4个正方形可以摆出2个长方形,可以如果5个正方形,只能摆出1个长方形。此言一出,同学们恍然所悟,接下来,教师提问:用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有时能拼出几种,有时拼出一种,那么什么情况下只有一种拼法呢?这时候学生再也没了当初的毛躁,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有些情况下,教师评价的语言多了,反而养成学生思维懒惰的习惯,如果理而不答,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生成性理答,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真正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生成。教师科学而巧妙的理答可以将教学环节推上一个又一个高潮,有效地梳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从简单的“学会”走向复杂的“会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练习”课上,教师给出圆的半径,让学生分别计算面积和周长。其中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强,完成后快速举手:老师,半径为4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其他同学也大家赞同,教师此时没有当即否定,而是邀请这位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一下,学生走到黑板前,然而比较过程进行了一半就发现了问题:面积和周长根本无法比较。此时,学生低下了头对老师说:“老师,我错了。”教师依然没有批评,而是温和地说:“能告诉大家原因吗?”通过这样的理答,学生不仅自己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而且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警醒。教师让权给学生,在生生、师生的相互理答中,教学效果有了质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激励性课堂理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之中,强化学习行为。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很多学生看了一眼就回答:“是。”教师此时有些愠怒,学生太马虎了。但教师没有爆发,而是亲切地对学生说:“判断要有依据哦!”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醒,赶紧行动起来。有的用尺子进行测量,有的干脆拿起纸来对折,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于是,学生又乱哄哄地喊“不是”。教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理由,该学生说:“我用尺子进行了测量两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此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并表扬这位同学:大家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不仅能找到依据,还能利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被表扬的学生受到了鼓励,眼神中充满坚定,刚才乱哄哄大喊的同学羞涩地低下了头。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粗心大肆批评,而是给了学生一个探索的机会,并运用激励性理答让学生从中感到成就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理想。
二、细节性理答,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力
1.巧妙追问,拓展思维的广度
追问式理答,即在学生结束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追加提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准确性和深入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上课时手举两个三角板提问:谁能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由于学生之前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很全面,有学生立即举手:两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和都为180°。教师微笑着点头:看来这么简单的小问题难不倒同学们啊!此时,教师出示第三个三角形(随意的钝角三角形),并追问:大家能说出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吗?有学生开始摇头,有学生提出要测量。在学生的测量下得出和为180°,此时,教师没有总结,而是追问:我们刚才碰到的三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是巧合吗?别的三角形也是这样吗?学生此刻陷入了沉思,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巧妙的追问非常关键,将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既保证了知识链条的系统性,又促进了学习行为的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学会等待,挖掘思维的深度
教师课堂理答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时教师抓住时机“等待”也是一种巧妙的理答。
学习完“倍数与因数”后,在过渡到质数与合数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正方形拼长方形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师出示问题: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接成几个长方形?学生很自然地答出三个,并明确三种摆法。教师接着提问:那给出的小正方形越多,拼出的长方形个数怎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数越多。教师此时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将学生的回答重复了一遍:你们是说给出的小正方形越多拼出的长方形就越多吗?学生又响亮地回答:对。目光中透出笃定。此时,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教室里瞬间变得很安静,不一会儿“骚动”起来。有的学生眼前一亮,举手说:“不一定!”“有依据吗?”教师没有停留在答案的获得上。那个学生举例:4个正方形可以摆出2个长方形,可以如果5个正方形,只能摆出1个长方形。此言一出,同学们恍然所悟,接下来,教师提问:用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有时能拼出几种,有时拼出一种,那么什么情况下只有一种拼法呢?这时候学生再也没了当初的毛躁,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有些情况下,教师评价的语言多了,反而养成学生思维懒惰的习惯,如果理而不答,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生成性理答,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真正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生成。教师科学而巧妙的理答可以将教学环节推上一个又一个高潮,有效地梳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从简单的“学会”走向复杂的“会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练习”课上,教师给出圆的半径,让学生分别计算面积和周长。其中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强,完成后快速举手:老师,半径为4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其他同学也大家赞同,教师此时没有当即否定,而是邀请这位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一下,学生走到黑板前,然而比较过程进行了一半就发现了问题:面积和周长根本无法比较。此时,学生低下了头对老师说:“老师,我错了。”教师依然没有批评,而是温和地说:“能告诉大家原因吗?”通过这样的理答,学生不仅自己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而且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警醒。教师让权给学生,在生生、师生的相互理答中,教学效果有了质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