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是以创造力为竞争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把造就和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作为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然而,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创造力水平偏低,缺乏创新欲望的问题。因此,正确分析认识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因素,探讨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有力对策,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创造力;青少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7-01
一、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且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因素的分析表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在向好的方向变化,但同时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现行教育体制仍存在的局限性。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已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应试教育体制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评价的标准,片面的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而并没有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和体系强调单一的学科知识,忽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考虑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严重忽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多种素质的整体发展,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普遍表现出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为,对学生要求整齐划一、求同、规范、服从的态度等,没有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教育投入不足及投入分配不均仍严重制约着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近年来,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形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如学校图书馆藏书量的不足;社区内诸如科技宫、少年宫之类的建设不够,不能满足青少年开展创造性活动的需要等,而且教育投入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这些都影响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确立科学的创造教育观念,优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的人才观。其次要确立“创造力是有层次的”质量观,“创造力具有多元性”的教育评价观。同时,学校环境是开发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主要环境,因此要尽快形成一种倡导创造、鼓励创造、崇尚创造的良好氛围。
2.贯彻主体性原则,调整改革课程结构。教材是学校教育目标的载体,因此创新从教材开始,开设创新课程,完善教学体系,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贯彻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学会学习。与此相应的教材应是以包含“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为主要组成的单元形式,有利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着力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对教师创造性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的参与性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从结构上改革调整,加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英语等条件性知识比重。在这类教育培训中要重视对教师的案例教学,引导学员对案例积极发表各种评议意见,鼓励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4.加大投入,让社会都来参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活动。我们应贯彻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针。政府在保障基本教育经费的同时,应扶持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书籍报刊的出版发行,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映,支持或组织各类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竞赛活动等等。社会各界,家庭和学校,都要增强对培养学生创造力重要性的认识,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一切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评定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就要求将青少年从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理念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安排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新事物的联系,通过教育的改革,让学生从“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知识能力的建构者,让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学校、教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做到充分的尊重,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正当的来引导学生良好的爱好,突破之前已有的僵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特点得到充分的满足。
3.现代教学方法的引进。学校摒弃以往的注入式的教学手段,引进现代的教学方法在急需创新能力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教师可引入“研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及“问题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手段教学对今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青少年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克服创新心理障碍。消除自身的自卑感是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应以正确的心态去正视失败,切勿盲目的崇拜,养成遇事多思考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势,立足实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其次,培养创新意识。在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方面上,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强烈创新动机的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动力;其次要树立成功的信念。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最后要有顽强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热爱创新的氛围,有助于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梁微.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广西大学学报,2007(29).
[2]李新生.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5):39-40.
[3]张鹏,刘助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251-253.
[4]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9.
[5]唐继红.试论大学生创造力及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8).
作者简介:王亚楠(1989-),女,汉,河南,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学科教学(英语)。
关键词:创造力;青少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7-01
一、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且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因素的分析表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在向好的方向变化,但同时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现行教育体制仍存在的局限性。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已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应试教育体制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评价的标准,片面的以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而并没有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和体系强调单一的学科知识,忽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考虑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严重忽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多种素质的整体发展,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普遍表现出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为,对学生要求整齐划一、求同、规范、服从的态度等,没有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教育投入不足及投入分配不均仍严重制约着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近年来,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形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如学校图书馆藏书量的不足;社区内诸如科技宫、少年宫之类的建设不够,不能满足青少年开展创造性活动的需要等,而且教育投入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这些都影响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确立科学的创造教育观念,优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的人才观。其次要确立“创造力是有层次的”质量观,“创造力具有多元性”的教育评价观。同时,学校环境是开发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主要环境,因此要尽快形成一种倡导创造、鼓励创造、崇尚创造的良好氛围。
2.贯彻主体性原则,调整改革课程结构。教材是学校教育目标的载体,因此创新从教材开始,开设创新课程,完善教学体系,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贯彻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学会学习。与此相应的教材应是以包含“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为主要组成的单元形式,有利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着力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对教师创造性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的参与性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从结构上改革调整,加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英语等条件性知识比重。在这类教育培训中要重视对教师的案例教学,引导学员对案例积极发表各种评议意见,鼓励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4.加大投入,让社会都来参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活动。我们应贯彻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针。政府在保障基本教育经费的同时,应扶持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书籍报刊的出版发行,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映,支持或组织各类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竞赛活动等等。社会各界,家庭和学校,都要增强对培养学生创造力重要性的认识,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一切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评定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就要求将青少年从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理念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安排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新事物的联系,通过教育的改革,让学生从“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知识能力的建构者,让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学校、教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做到充分的尊重,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正当的来引导学生良好的爱好,突破之前已有的僵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特点得到充分的满足。
3.现代教学方法的引进。学校摒弃以往的注入式的教学手段,引进现代的教学方法在急需创新能力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教师可引入“研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及“问题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手段教学对今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青少年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克服创新心理障碍。消除自身的自卑感是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应以正确的心态去正视失败,切勿盲目的崇拜,养成遇事多思考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势,立足实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其次,培养创新意识。在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方面上,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强烈创新动机的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动力;其次要树立成功的信念。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最后要有顽强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热爱创新的氛围,有助于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梁微.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广西大学学报,2007(29).
[2]李新生.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5):39-40.
[3]张鹏,刘助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251-253.
[4]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9.
[5]唐继红.试论大学生创造力及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8).
作者简介:王亚楠(1989-),女,汉,河南,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