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提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课堂提问正是实现教学统一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运用的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源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使学生置于“愤”“诽”的心理状态,使其“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是,可以通过讲故事;图片展示;电脑显示等手段,以达到能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播放了一段龟兔赛跑的动画片,第一次赛跑,骄傲的兔子输了,于是兔子不服气,邀请乌龟进行第二次比赛,这回兔子为了保证胜利,画了两条比赛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兔子跑圆形路线,结果兔子真的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的演示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周长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巧设问题的情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有学会到会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如教《圆的面积》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愿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5.7厘米,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圆的周長是多少?圆的面积是多少?”对中等生可以这样提问:在圆剪拼过程中,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对后进生可以这样问:你知道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对优等生可以这样问:你能理清这个题的做题思路吗?大胆的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这样的提问因人施问,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例题是:夏天每千克西瓜0.8元,求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有的同学用加法算式计算,有的同学转化成角的计算,有的同学用乘法竖式计算,对比这三种方法,显而易见,第三种写法简便,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尝试采用乘法竖式计算,这样通过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突破小数乘整数末位要对齐的难点。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提问的平台,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整节讲,我们教师要把握好问的时机和尺度,使提问得当得法,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使学生置于“愤”“诽”的心理状态,使其“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是,可以通过讲故事;图片展示;电脑显示等手段,以达到能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播放了一段龟兔赛跑的动画片,第一次赛跑,骄傲的兔子输了,于是兔子不服气,邀请乌龟进行第二次比赛,这回兔子为了保证胜利,画了两条比赛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兔子跑圆形路线,结果兔子真的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的演示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周长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巧设问题的情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有学会到会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如教《圆的面积》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愿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5.7厘米,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圆的周長是多少?圆的面积是多少?”对中等生可以这样提问:在圆剪拼过程中,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对后进生可以这样问:你知道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对优等生可以这样问:你能理清这个题的做题思路吗?大胆的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这样的提问因人施问,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例题是:夏天每千克西瓜0.8元,求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有的同学用加法算式计算,有的同学转化成角的计算,有的同学用乘法竖式计算,对比这三种方法,显而易见,第三种写法简便,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尝试采用乘法竖式计算,这样通过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突破小数乘整数末位要对齐的难点。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提问的平台,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整节讲,我们教师要把握好问的时机和尺度,使提问得当得法,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