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世界教育发达国家, 新加坡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拥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成熟的改革模式;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更加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本位职责。该文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新加坡培训过程中考察内容和学习经历,提出关于教学模式、教师再培训等方面的建议,对加快学校全国骨干校建设,推进课程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市场化”;技能大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05-02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我院国家级骨干校建设、完善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继第一批“百门课程教学改革”之后的第二批赴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培训。培训期间,团员们和在校师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评估体系、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打破了一些“本该如此”的教育固有思想,使团员们深受启发,吸收了丰富的“教学养分”。
1 分析中新两国高职业教育的不同
培训过后,对于中新两地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处不同点:
1.1 培养定位不同
不管在哪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都是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教学定位要紧紧围绕本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工业人才需求”这两个核心。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工业共经历了劳工密集工业,技能密集工业,科技密集工业,创新及科研工业,再到现在的知识主导经济五个阶段,结合当前的工业形势,主体培养的是工程师、助理工程级的工程类的技术人员;而我国现在的经济正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和创新密集型转化的过程中,主体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员。从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上新加坡要比我国高。
1.2 校企合作深度不同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学院实施的是三年制学科教育,第一、二学年统一进行工程基础学习训练,第三学年进行专项培训,这种主式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实习方式相似。但不同的在于,该学院分配学生实习的公司大都与学院保持良好的项目合作关系:学院承接这些企业的项目由校方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进行共同开发,为双方都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营造了良好的循环合作的环境,企业愿意接受学生来公司进行实习。而我国学校的校企合作大部分没有实现真正的“将项目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最多停留在企业操作工的层次上,实习完成后没有深入合作,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平台促进后续的再合作关系。可以看出,新加坡高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双方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合作深度和合作模式都要比我国的程度要深。
2 借鉴经验提出建议
以上两点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两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差距所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先进方法,借鉴其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联系我国工业发展程序和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不能生搬硬套,该文仅以一线教学角度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对于新加坡高职教育可借鉴的部分提出几点建议:
2.1 市场作为导向,增加学生技能性课程比例
新加坡高职教学理念是将教育“市场化”,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向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准绳,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实时根据技能的需求发展修改课程设计,因此专业课程设计多以实践技能性课程为主,偏理论的课程比例相对较少,这样对于学生的就业更具针对性。在这点上,我国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可以借鉴,可以定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人员对课程设置共同进行研讨,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人才能力需求对现有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修改、整合,将技能性课程的比例提高,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性课程的设计可参考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来,实践性和操作性并重,更适应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2大赛引领专业,合理化专业及课程设计
在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学习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学院对新兴科技的与时俱进保证了所授课程的先进性,从而使得学院培养学生的技能始终走在人才技能需求的前端。这方面也是很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部门为了让各高职院校更好的了解当前专业技能在实际行业企业中的应用,每年都会举办相关专业的全国技能大赛。大赛项目来自企业实际项目或对实际项目进行针对性设计,突出实际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技能大赛的方式,以“大赛引领专业”。在参赛的过程中接触到先进技术、了解主流市场产品的应用及产业技术的前沿水平,并实时根据此类信息对专业及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化调整。将现有成熟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又要引入专业最新技术和主流产品的最新发展成果,培养学生能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学院教师参加相关技能大赛,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专业技术、锻炼老师团队职业能力。许多老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仅获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2.3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教学工厂”的多元化模式
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比我国丰富,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借鉴。例如,实训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学生的入场实习等,同时联系我院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工厂”的多元模式。建议由学院牵头从政策上加以扶持,给予企业与基层教学部门建立合作平台,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中来,由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承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逐渐形成良好合作环境,初期可以以某几个典型专业为例,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推广到全院形成规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2.4 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
目前,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学院教师已总结出很多宝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开发、配置、整合这些信息化教学资源,用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降低人力资源重复浪费,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成为当前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学院信息化教学共享平台。将“百门课程教学改革”选拔出来的优质课程相关信息化资源共享于平台上。平台的建设交由第三方软件设计公司完成,平台设计的需求分析由企业、校方、一线教师共同研讨,提出设计方案,这样即保证平台的技术先进性,又保证平台设计在教学上的可行性。第二、设置信息化平台监管部门。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的作用,监督执行力的功能。部门也要由部分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制定上传文件的上传标准,以此对上交的信息化资源进行评定,以保证上传的资源质量。第三、建立资源反馈评价体系。对已上传的信息化资源设计评价功能。针对教师,学生不同的角度设计评价标准。上传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对已有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平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价值。
2.5 重视人才强校,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市场价值
学院要有所发展,教育教学必然要具有可持续性,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如何做到可持续性?这就要保证所教授的技能走在社会需求技能的前端。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基本三年一个新阶段,而教师在校教课环境相对封闭,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较少。长此以往,教师知识陈旧,技术落伍,教学上必定很难保证先进性,很难培养出被企业认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生。如何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提升,技能更新是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的重要问题。
相比较下,南洋理工学院有一整套较好的在职教师再培训方案。相对完善的再培训机制,保障了教师的技能先进性。我国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一些教师再培训的方法,大部分教师也都希望能够提升自己,走在专业技术的前端,但再培训工作存在两个难点,第一,在校授课和技能再培训的时间上存在重叠,很难同时进行。第二,让教师以个体的形式去找公司实践并不现实。这两个难点使得教师再培训走向了一个僵局。所以建议学院在这两方面能给予支持,由学院组织、引导、提供相应政策提供教师们培训环境,进而改进教师的培训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老师市场价值,进行提升教学的质量。
3 结束语
通过在新加坡一个星期的学习培训和教学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高职教育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将把这次新加坡学习所学到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我院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和总结,将这些宝贵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把新加坡学院的各种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为我们的骨干校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启芝.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8.
[2] 李俊婷.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
[3] 刘阳,郝建军.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
[4] 邓兆虎.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高职教育的影响分析[J].职教,2011.
关键词:教育“市场化”;技能大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05-02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我院国家级骨干校建设、完善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继第一批“百门课程教学改革”之后的第二批赴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培训。培训期间,团员们和在校师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评估体系、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打破了一些“本该如此”的教育固有思想,使团员们深受启发,吸收了丰富的“教学养分”。
1 分析中新两国高职业教育的不同
培训过后,对于中新两地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处不同点:
1.1 培养定位不同
不管在哪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都是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教学定位要紧紧围绕本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工业人才需求”这两个核心。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工业共经历了劳工密集工业,技能密集工业,科技密集工业,创新及科研工业,再到现在的知识主导经济五个阶段,结合当前的工业形势,主体培养的是工程师、助理工程级的工程类的技术人员;而我国现在的经济正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和创新密集型转化的过程中,主体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员。从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上新加坡要比我国高。
1.2 校企合作深度不同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学院实施的是三年制学科教育,第一、二学年统一进行工程基础学习训练,第三学年进行专项培训,这种主式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实习方式相似。但不同的在于,该学院分配学生实习的公司大都与学院保持良好的项目合作关系:学院承接这些企业的项目由校方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进行共同开发,为双方都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营造了良好的循环合作的环境,企业愿意接受学生来公司进行实习。而我国学校的校企合作大部分没有实现真正的“将项目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最多停留在企业操作工的层次上,实习完成后没有深入合作,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平台促进后续的再合作关系。可以看出,新加坡高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双方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合作深度和合作模式都要比我国的程度要深。
2 借鉴经验提出建议
以上两点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两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差距所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先进方法,借鉴其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联系我国工业发展程序和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不能生搬硬套,该文仅以一线教学角度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对于新加坡高职教育可借鉴的部分提出几点建议:
2.1 市场作为导向,增加学生技能性课程比例
新加坡高职教学理念是将教育“市场化”,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向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准绳,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实时根据技能的需求发展修改课程设计,因此专业课程设计多以实践技能性课程为主,偏理论的课程比例相对较少,这样对于学生的就业更具针对性。在这点上,我国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可以借鉴,可以定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人员对课程设置共同进行研讨,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人才能力需求对现有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修改、整合,将技能性课程的比例提高,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性课程的设计可参考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来,实践性和操作性并重,更适应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2大赛引领专业,合理化专业及课程设计
在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学习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学院对新兴科技的与时俱进保证了所授课程的先进性,从而使得学院培养学生的技能始终走在人才技能需求的前端。这方面也是很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部门为了让各高职院校更好的了解当前专业技能在实际行业企业中的应用,每年都会举办相关专业的全国技能大赛。大赛项目来自企业实际项目或对实际项目进行针对性设计,突出实际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技能大赛的方式,以“大赛引领专业”。在参赛的过程中接触到先进技术、了解主流市场产品的应用及产业技术的前沿水平,并实时根据此类信息对专业及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化调整。将现有成熟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又要引入专业最新技术和主流产品的最新发展成果,培养学生能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学院教师参加相关技能大赛,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专业技术、锻炼老师团队职业能力。许多老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仅获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2.3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教学工厂”的多元化模式
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比我国丰富,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借鉴。例如,实训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学生的入场实习等,同时联系我院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工厂”的多元模式。建议由学院牵头从政策上加以扶持,给予企业与基层教学部门建立合作平台,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中来,由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承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逐渐形成良好合作环境,初期可以以某几个典型专业为例,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推广到全院形成规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2.4 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
目前,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学院教师已总结出很多宝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开发、配置、整合这些信息化教学资源,用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降低人力资源重复浪费,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成为当前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学院信息化教学共享平台。将“百门课程教学改革”选拔出来的优质课程相关信息化资源共享于平台上。平台的建设交由第三方软件设计公司完成,平台设计的需求分析由企业、校方、一线教师共同研讨,提出设计方案,这样即保证平台的技术先进性,又保证平台设计在教学上的可行性。第二、设置信息化平台监管部门。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的作用,监督执行力的功能。部门也要由部分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制定上传文件的上传标准,以此对上交的信息化资源进行评定,以保证上传的资源质量。第三、建立资源反馈评价体系。对已上传的信息化资源设计评价功能。针对教师,学生不同的角度设计评价标准。上传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对已有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平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价值。
2.5 重视人才强校,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市场价值
学院要有所发展,教育教学必然要具有可持续性,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如何做到可持续性?这就要保证所教授的技能走在社会需求技能的前端。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基本三年一个新阶段,而教师在校教课环境相对封闭,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较少。长此以往,教师知识陈旧,技术落伍,教学上必定很难保证先进性,很难培养出被企业认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生。如何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提升,技能更新是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的重要问题。
相比较下,南洋理工学院有一整套较好的在职教师再培训方案。相对完善的再培训机制,保障了教师的技能先进性。我国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一些教师再培训的方法,大部分教师也都希望能够提升自己,走在专业技术的前端,但再培训工作存在两个难点,第一,在校授课和技能再培训的时间上存在重叠,很难同时进行。第二,让教师以个体的形式去找公司实践并不现实。这两个难点使得教师再培训走向了一个僵局。所以建议学院在这两方面能给予支持,由学院组织、引导、提供相应政策提供教师们培训环境,进而改进教师的培训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老师市场价值,进行提升教学的质量。
3 结束语
通过在新加坡一个星期的学习培训和教学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高职教育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将把这次新加坡学习所学到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我院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和总结,将这些宝贵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把新加坡学院的各种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为我们的骨干校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启芝.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8.
[2] 李俊婷.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
[3] 刘阳,郝建军.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
[4] 邓兆虎.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高职教育的影响分析[J].职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