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评价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中高渗透地区油藏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高,提高油藏开采率已发展成低中高渗透地区油藏勘探开发的重点工作。《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一书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技术开发方式下的提高低温浅渗透新型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及现状,展望了国内提高低温浅渗透新型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本书专业知识理论丰富,具一定的实用性,能为我国油田气田开发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我国将低浓度渗透层按油藏质量分为3个标准,分别为低浓度渗透、超低浓度渗透和存储层。我国低渗性石油气油资源分布广泛,东部有渤海湾、松辽、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等油藏;中部有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等油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油藏。
  低滲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主要有:合理部署井网井距技术,低温高渗透水藏油田由于具储层的特殊性,注水口对开发后的井网相对配置敏感,注水井网与主钻井间结构配置合理,注水钻井效果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在低密度渗透水采油田,菱形点和反九点的方法井网综合配置注水技术应用效果显著,随着石油开采后期注水采油井已转变为前期注水采油井,菱形已由反九十五点的方法井网发展为矩形五点井网,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效果更加显着。在实际石油开发中,必须根据各油田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进行相关的油田地质物理软件设计模拟等来确定合理的油田井下管网结构布局设计方式。超前注水开发技术,目前,国内低温高渗透油藏的主要技术开发方式仍是油脂注水技术开发,先进油脂注水、精细油脂注水开发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超前温度注水方式是基于注水井在前期采油井投入生产前进行投注,形成有效的注水压力温度交换注水系统的一种辅助注水方式,合理安排补充油井基础注水能量,提高生产地层注水压力,降低生产地层注水压力温度下降对地层渗透率的直接伤害,达到不断提高我国原油勘探开采生产率的主要效果。二氧化碳驱动技术,提高地层采收率氧化技术利用二氧化碳驱动临界点低(31.1℃、7.39 mPa),可使压缩气体溶解于地层原油气中形成混相,使油藏地层地下流体发生碳酸盐氧化,是用于提高低地层渗透率和油藏地层气体提高采收率的理想介质。其中, 二氧化碳之间混相混合驱动比非二氧化碳混相混合驱动对于提高物料采收率的作用幅度大。但 二氧化碳净化气源的紧张和其他经济环境因素的双重制约以及目前二氧化碳净化技术中的废气逃逸性等问题,制约了其在低密度渗透地区油田的持续发展。表面制油活性剂在驱动制油技术过程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理主要是具有起到降低岩石界面油的张力、乳化、形成弹性油脂胶带、改变我国岩石液体表面润湿性、提高岩石表面的正电荷分子密度、改变我国原油液体流动性等多种功能复合作用机理,提高我国原油资源采收利用率的重要作用。目前应用驱油中的表面复合活性剂主要类型有阳阳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阴阳离子型、复合分配型及两性石油表面复合活性剂。表面化学活性剂树脂驱油应用技术在室内试验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但由于室内油藏成分性质多样,驱油中的表面化学活性剂对室内试验区域具很大的应用选择性和应用靶向性,且驱油表面化学活性剂驱油具原料合成和开发应用过程成本高、靶向性强等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尚未普及。
  综上内容均在《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一书中进行了详尽分析及讨论,针对我国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地质特征,现有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主要关注于改善储层、降压增注、提高渗透率、降低表面张力、扩大波及系数、改善原油流动性等。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须在油藏开发机理和压裂改造技术方面深入认识和强化,将各种新型采油技术有效组合,发展高效复合采油工艺新技术。
其他文献
低渗透油藏占据我国油气资源总储量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随着对常规油田的持续开发,其油田整体产能及剩余可采储量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及人类日常需求,此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低渗透油藏开发意义重大。《低渗透砂岩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评价技术》一书基于低渗透砂岩油藏,概述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沉积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及研究现状,介绍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特征、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较成熟的数值模型,随后结合大量开发实
期刊
摘 要:为研究阔斯加尔地区有机碳和硫与铀成矿关系,以西山窑组上段为研究层位,通过对不同分带中的样品分析结果得出铀在氧化带迁移、在过渡带富集的成矿机制,有机碳、硫化物等还原质与铀呈正相关性,通过绘制有机碳及硫化物平面分布与铀矿体关系图,阐述了层间氧化带在强还原质富集地带尖灭的特性,分析讨论了“还原物质富集带”在铀成矿过程中控制矿体产出空间的作用,揭示了“‘还原物质富集带’控制铀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和
期刊
摘 要:随着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油气勘探工作进一步加深,克拉苏构造带已成为库车坳陷内成藏特征研究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对于克拉苏构造带的成藏研究仍以传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为主,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难度更高的勘探工作。为探明克拉苏构造带的控藏因素,以油气分布门限控藏理论与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工区内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古隆起分布特征等资料,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成藏功能要素联合控藏模型。
期刊
摘 要:1∶20万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显示,乌恰前陆盆地新生界具Cu,Pb,Zn,Sr,Ag,Ba的高背景和局部富集特征,是形成层控砂砾岩型铜铅锌矿的有利成矿部位。本次工作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新疆乌恰县阿克套一带成矿元素分布进行研究,通过异常查证在研究区首次发现阿克套砂岩型铜矿。通过调查评价、预查两个阶段的工作,系统研究了该矿床地质特征,总结控矿因素并确定找矿标志。初步分析了矿床成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油田注水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不少油田也相继进入开发后期,油田综合含水量大幅提升。《油田注水新思路的探求与实践》一书综述了国内外油田后期注水开发的研究现状,剖析了油田开发后期注水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讨论了“均衡注水”及“非均衡注水”两个主导思路的异同及适用条件,总结了现存油田开发后期强化注水工艺及模式,探讨了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  随着不断注水开发,井筒注入采出液均衡性变差,
期刊
随着国内各大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油田开发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充分掌握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形式及赋存规律,并对其饱和度分布进行准确认识及评价则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稳产高产的必要措施。《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一书综述了国内外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及控制影响因素,系统探讨了用于高含水油田剩余
期刊
国内各大油气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开采中后期阶段,原油开采效率显著下降。为提高原油产量,我国加大了对储量丰富但油品较差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力度。《钻井地质》一书结合不同油气藏地质特點,叙述了水平井钻前准备工作及钻井地质设计,深入分析了水平井钻井地质设计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地质因素,提出了水平井钻井地质相关优化设计方案,总结了地质录井方式、地层测试工作及完井阶段的资料收集。本书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可为我国
期刊
摘 要: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斜坡带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乌尔禾组发育中缓坡浅水砾石质扇三角洲,由于地形坡度较缓,沉积物搬运距离长,导致扇三角洲相带宽,但以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由于沉积水体较浅,湖平面相对升降对缓坡地形上扇三角洲的影响范围大,表现为氧化色与还原色纵横向
期刊
非均质油藏由于在储油层不同位置的原油构成及化学成分不同,在开采采集上存在一定难度。注气驱油开采可有效提高开采效率。《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一书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技术开发方式下的提高非均質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以及现状,展望了国内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  很大部分油藏中的原油化学成分组成与物理特性较复杂,呈现在同一油藏中原油在浓度梯度和原油物性密度上的非均质性。由于非均
期刊
摘 要:通过铀在含矿目的层西山窑组碎屑岩中各粒级的配分比例、α径迹蚀刻、电子探针,铀的价态和含氧系数等多种测试方法,对十红滩铀矿床北矿带铀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北矿带矿石中60.93%~87.45%的铀赋存在粒径小于0.05 mm的填隙物中,α径迹蚀刻显示主要呈团块状、(弱)聚集状及星点状分布,铀的赋存状态主要为沥青铀矿、铀石和铀钛氧化物(含铀钛氧化物),矿石的U6+/U4+平均2.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