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读书超市的教学方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阅读和赏析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经典名篇,内涵丰富,不同的学生对之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段落或细节,进行朗读和赏析,操作步骤如下:
■
1.熟悉文本。这就像顾客进入超市中,先要知道该超市里面都有什么,阅读亦如此。先整体浏览,余映潮老师称之为“说读”,用自己的方式说理解的话。
2.选择最爱。读什么呢?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记住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教师注意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儿强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没有运用提问的手段,但课中的发言却同样话语纷纭,这既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艺,又表现出教师教学的理念。
3.阐明理由。余映潮老师称之为“寻读”。寻什么?寻喜欢的文段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让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这是学生选择最有力的支撑,而不是“因为爱所以爱”和“爱不需要理由”的偏执。
4.消费享受。余映潮老师称之为“演读”,即围绕文本的精彩章节设置课堂说话训练,是文本阅读的延续。
这个读书“超市”,没有按部就班,逐段学习,更没有繁琐分析、问答如山,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读书内容,变传统的老师“讲”懂为学生自己“读”懂。当学生把最喜欢的(即理解感受最深的)段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的时候,其内心必将升腾起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又将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究。课堂上开设“超市”,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究,从而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图书连锁超市,实现资源共享
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和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使课外阅读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在每年的11月份,是报刊征定的时间,我向大家推荐了《读者》《哲思》《青年文摘》《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语文活页》《小小说选刊》《阅读与鉴赏》《语文周报》《作文报》等优秀期刊。有的同学自己定刊,多数同学分组征定,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资源共享。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有计划地阅读、赏析,并写下读书笔记。月末,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的时间交流、评析、共享。学期末集结优秀读书笔记。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阅读和赏析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经典名篇,内涵丰富,不同的学生对之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段落或细节,进行朗读和赏析,操作步骤如下:
■
1.熟悉文本。这就像顾客进入超市中,先要知道该超市里面都有什么,阅读亦如此。先整体浏览,余映潮老师称之为“说读”,用自己的方式说理解的话。
2.选择最爱。读什么呢?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记住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教师注意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儿强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没有运用提问的手段,但课中的发言却同样话语纷纭,这既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艺,又表现出教师教学的理念。
3.阐明理由。余映潮老师称之为“寻读”。寻什么?寻喜欢的文段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让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这是学生选择最有力的支撑,而不是“因为爱所以爱”和“爱不需要理由”的偏执。
4.消费享受。余映潮老师称之为“演读”,即围绕文本的精彩章节设置课堂说话训练,是文本阅读的延续。
这个读书“超市”,没有按部就班,逐段学习,更没有繁琐分析、问答如山,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读书内容,变传统的老师“讲”懂为学生自己“读”懂。当学生把最喜欢的(即理解感受最深的)段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的时候,其内心必将升腾起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又将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究。课堂上开设“超市”,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究,从而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图书连锁超市,实现资源共享
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和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使课外阅读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在每年的11月份,是报刊征定的时间,我向大家推荐了《读者》《哲思》《青年文摘》《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语文活页》《小小说选刊》《阅读与鉴赏》《语文周报》《作文报》等优秀期刊。有的同学自己定刊,多数同学分组征定,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资源共享。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有计划地阅读、赏析,并写下读书笔记。月末,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的时间交流、评析、共享。学期末集结优秀读书笔记。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