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合唱艺术的推广普及,合唱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美育内容。目前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共有53首程度不同的合唱作品,数量很多而且内容丰富,但是,合唱教学的开展情况值得深思。
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更乐于接受动作和音乐的融合这种歌唱形态,课堂教学资源中,最能吸引和感染学生的也是带有肢体表现的歌唱,哪怕只是拍手,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学得也很快。“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由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865—1950)提出并倡导,后由德国音乐家奥尔夫(1895—1982)在他享誉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继承和发展并逐步为世人所接受的。其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把音乐与体态律动统一起来,在欣赏或表演音乐的过程中让身体随着节奏律动做出相应的情感和肢体反应。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法” ,通过听觉与肢体语言完美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内涵,通过动静结合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都采用了相仿的体态律动教学方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合唱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记载资料很少,本文结合小学合唱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探索音乐内涵,规划体态律动,表现作品风格
作品内涵是演唱者选择相应表现手段的主要依据。面对作品,演唱者首先要有掌握作品原有“风貌”的意识,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得越透彻,在选择表现手段时就越明确、具体,我们的演唱才能越接近作品本来的面貌。比如歌曲本身的结构、调式特点、旋律特点、歌词内涵、描绘的情景等。“律动”就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音乐语言所要表达的、富有规律的、较为协调的节奏、节拍而进行的身体动作,从而充分准确地揭示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在歌唱中始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律动关系,律动的快慢、大小、强弱取决于整个作品的演唱风格。
首先,要尊重、思考、分析作曲家的意图,关注词曲作家的创作风格特点和喜欢用的表达方式。教师通过表演(演奏、演唱、动作)或组织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音乐或节奏音响刺激,并暗示所要学习的主要节奏要素。通过这类活动刺激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使学生自然投入,保持专注或警觉状态,聆听和随时准备做出反应。比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中,中年级段的合唱歌曲《夏夜》《恰利利恰利》是活泼、欢快的;《愉快的梦》《杜鹃》是中速、优美的。再如《少年先锋队队歌》明亮,《红河谷》深情,《歌声与微笑》活泼,《鸟儿多美丽》亲切,《八只小鹅》愉快等。其次,要掌握蕴含在音乐中的内涵。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特点等。比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中,高年级段合唱曲目《白兰鸽》是一首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美国歌曲。歌曲的第二部分为二部合唱,且每个乐句都以长音结束,演唱时气息控制尤显重要。乐队则以对比的节奏烘托。歌曲速度稍快,情绪较活跃,充满了内在的激情和生命力,被称为“迪斯科白兰鸽”,音乐风格富有动感和韵律。在案头准备过程中,要找出歌曲在一定程度上的律动关系,再根据作品的律动关系设计体态律动。
二、依据学生特点,设计体态律动,指导合唱排练
在小學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一定不能复杂、沉重,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学唱刚果民歌《咿唷嘞啦》时,歌曲领唱和齐唱的呼应是这首歌的难点和重点。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以及风格,然后让学生聆听这首曲目,结合音乐旋律加入有非洲鼓特色的节奏,用跺脚和拍手进行呼应,以此区别领唱与齐唱的不同内容,学生们情绪受到感染,就会跟着一起律动起来。小学生低年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设计的律动要富于变化、生动、形象;高年级处于青春期前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设计的律动要贴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意愿,会导致学生抗拒跟随音乐的律动。
在合唱排练阶段,学生要较完美地用身体表现音乐或音乐要素,做出比先前更有创造性、更完善的动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改进反应和表现。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激励和要求他们做出更多的、更新的反应方式,如不同身体的部位、不同的动作。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动力,使他们发现和积累更多的表现音乐或音乐要素的动作词汇。
三、以学生为主体,编创体态律动,培养合唱表现力
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 我们不单要让学生用眼睛和大脑参与体态律动教学,更要让他们用身体参与,这才是体态律动的重点。
例如以声部为单位让学生自选合唱一首歌曲创编动作并演唱,这样不仅降低了歌唱的难度和要求,而且拓展了综合性艺术表演内容,因为每个学生的才能、音乐素质、原有基础、个性以及生理条件、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表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感知、体验美上升到创造、表现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到发展,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音乐表现力全面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总之,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音乐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 它不仅注重身体状态或外表形式,更要发展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要达到能用我们的功能直接反映情感。只要坚持以音乐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我们的教学就是有价值的。
(责编
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更乐于接受动作和音乐的融合这种歌唱形态,课堂教学资源中,最能吸引和感染学生的也是带有肢体表现的歌唱,哪怕只是拍手,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学得也很快。“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由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865—1950)提出并倡导,后由德国音乐家奥尔夫(1895—1982)在他享誉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继承和发展并逐步为世人所接受的。其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把音乐与体态律动统一起来,在欣赏或表演音乐的过程中让身体随着节奏律动做出相应的情感和肢体反应。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法” ,通过听觉与肢体语言完美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内涵,通过动静结合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都采用了相仿的体态律动教学方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合唱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记载资料很少,本文结合小学合唱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探索音乐内涵,规划体态律动,表现作品风格
作品内涵是演唱者选择相应表现手段的主要依据。面对作品,演唱者首先要有掌握作品原有“风貌”的意识,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得越透彻,在选择表现手段时就越明确、具体,我们的演唱才能越接近作品本来的面貌。比如歌曲本身的结构、调式特点、旋律特点、歌词内涵、描绘的情景等。“律动”就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音乐语言所要表达的、富有规律的、较为协调的节奏、节拍而进行的身体动作,从而充分准确地揭示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在歌唱中始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律动关系,律动的快慢、大小、强弱取决于整个作品的演唱风格。
首先,要尊重、思考、分析作曲家的意图,关注词曲作家的创作风格特点和喜欢用的表达方式。教师通过表演(演奏、演唱、动作)或组织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音乐或节奏音响刺激,并暗示所要学习的主要节奏要素。通过这类活动刺激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使学生自然投入,保持专注或警觉状态,聆听和随时准备做出反应。比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中,中年级段的合唱歌曲《夏夜》《恰利利恰利》是活泼、欢快的;《愉快的梦》《杜鹃》是中速、优美的。再如《少年先锋队队歌》明亮,《红河谷》深情,《歌声与微笑》活泼,《鸟儿多美丽》亲切,《八只小鹅》愉快等。其次,要掌握蕴含在音乐中的内涵。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特点等。比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中,高年级段合唱曲目《白兰鸽》是一首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美国歌曲。歌曲的第二部分为二部合唱,且每个乐句都以长音结束,演唱时气息控制尤显重要。乐队则以对比的节奏烘托。歌曲速度稍快,情绪较活跃,充满了内在的激情和生命力,被称为“迪斯科白兰鸽”,音乐风格富有动感和韵律。在案头准备过程中,要找出歌曲在一定程度上的律动关系,再根据作品的律动关系设计体态律动。
二、依据学生特点,设计体态律动,指导合唱排练
在小學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一定不能复杂、沉重,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学唱刚果民歌《咿唷嘞啦》时,歌曲领唱和齐唱的呼应是这首歌的难点和重点。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以及风格,然后让学生聆听这首曲目,结合音乐旋律加入有非洲鼓特色的节奏,用跺脚和拍手进行呼应,以此区别领唱与齐唱的不同内容,学生们情绪受到感染,就会跟着一起律动起来。小学生低年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设计的律动要富于变化、生动、形象;高年级处于青春期前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设计的律动要贴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意愿,会导致学生抗拒跟随音乐的律动。
在合唱排练阶段,学生要较完美地用身体表现音乐或音乐要素,做出比先前更有创造性、更完善的动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改进反应和表现。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激励和要求他们做出更多的、更新的反应方式,如不同身体的部位、不同的动作。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动力,使他们发现和积累更多的表现音乐或音乐要素的动作词汇。
三、以学生为主体,编创体态律动,培养合唱表现力
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 我们不单要让学生用眼睛和大脑参与体态律动教学,更要让他们用身体参与,这才是体态律动的重点。
例如以声部为单位让学生自选合唱一首歌曲创编动作并演唱,这样不仅降低了歌唱的难度和要求,而且拓展了综合性艺术表演内容,因为每个学生的才能、音乐素质、原有基础、个性以及生理条件、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表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感知、体验美上升到创造、表现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到发展,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音乐表现力全面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总之,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音乐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 它不仅注重身体状态或外表形式,更要发展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要达到能用我们的功能直接反映情感。只要坚持以音乐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我们的教学就是有价值的。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