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桥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保障。实训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状况简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形成了以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建立同产业运作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的顶岗实训基地。
由于学校规模、经济实力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实训基地的数量多少不等,规模大小不一,应用效率高低不同。校外实训基地的情况相对薄弱,主要是接受的班级数量有限。目前常见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多样。校内主要有实验室、模拟仿真系统和实习工厂等; 校外有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供院校联系使用、校企联办共同使用和公共实训的基地。
我国政府对企业参与支持教育没有立法,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义务,学校难以建立起稳定实践教学基地网。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性质
1、差别性。校外、校内实训基地都是高职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本属性、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2、计划性。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活动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但是企业情况的变化较复杂,我们要注意好随时调整。
3、多样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内容的多样后面将涉及。形式上,教育活动可集中时间段或分段交替进行,也可在学期内或假期进行,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也可面向课程或面向具体的技能。
4、协调性。在实施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合作双方难免会出现分歧,学校在以我为主导的前提下,要及时与企业沟通与协调,确保教育活动按计划实施。
5、主导性。基地的教学活动应以学校的意愿为主导。学校应听取企业方对教育活动的意见,但不能远离教学计划,更不能把学生完全交给企业不管。
6、有偿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从事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企业应以各种形式支付学生一定的酬金。但大部分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没有报酬,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7、强制性。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须严格按计划完成。不许学生利用企业实习的机会去进行其他活动,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也是不许的。按学分制管理。
三、校外实训基地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1、认知性生产实习。按专业对口的原则,基地为学生提供一般性的生产实习,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它是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基地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可以安排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段。
2、专业技能训练。学生亲自动手的技能训练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安排。可以在实际生产中以师傅徒的方式或利用企业生产间隙集中进行,还可以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
3、顶岗实习。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基地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实训基地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实习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每个学生要有专人指导,不同岗位的学生定期轮换,不同基地的学生也应定期轮换。
4、综合素质培训。校外实训基地实习除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应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受到专业以外的感受,接受企业文化、政治和道德教育。
四、校外实训基地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
1、学工交替模式。学生可分学期或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学习。一般三年制的做法是 “2.5+0.5”或“2+1”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学习为主,在企业以参加生产实践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2、项目化驱动模式。它是围绕具体的生产或产品开发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可以整个学习期间都围绕项目进行,也可以是在企业实习期间围绕企业提供的具体项目进行。该模式学校比较容易融入到企业中去,校企双方易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3、“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指学校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可以远期订单,即从招生开始企业就下订单;也可是中期订单,即在专业基础课程基本完成后企业下订单,学校将学生最后一年或半年的学业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企业为提供必要的条件。该模式中对企业很有利,实施起来较容易。
4、“随需”模式。当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较完善时,许多实训环节都可在校内完成,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是解决校内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其他专业教学所需的实习。 其形式和内容随具体的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不是随意,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仍严格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
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有时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无法形成稳定的机制,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例如:利益机制 、辅助保障机制 、友谊机制和激励机制 。
2、抓住机会探寻合作的切入点 。在校企合作中,须遵循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双向互动的原则。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其利益体现在政府扶持、社会效益、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和廉价劳动力。学校的利益体现在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桥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提高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
3、寻找促进合作的平台。无论怎样合作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一条将企业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关键是如何寻找这条纽带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六、存在的问题
1、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有关系部的职责不明确。制度没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材选择不适用。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师资队伍薄弱;
2、基地管理人员或实习带队老师的工作不到位。他们对学校实习计划能否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校、各系围绕自己专业设置建设实训基地,造成资源浪费、分配不均和发展不平衡;
4、基地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多数实训基地仍只是传统的学生实习训练模式,功能单一。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以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保障。实训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状况简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形成了以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建立同产业运作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的顶岗实训基地。
由于学校规模、经济实力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实训基地的数量多少不等,规模大小不一,应用效率高低不同。校外实训基地的情况相对薄弱,主要是接受的班级数量有限。目前常见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多样。校内主要有实验室、模拟仿真系统和实习工厂等; 校外有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供院校联系使用、校企联办共同使用和公共实训的基地。
我国政府对企业参与支持教育没有立法,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义务,学校难以建立起稳定实践教学基地网。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性质
1、差别性。校外、校内实训基地都是高职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本属性、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2、计划性。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活动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但是企业情况的变化较复杂,我们要注意好随时调整。
3、多样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内容的多样后面将涉及。形式上,教育活动可集中时间段或分段交替进行,也可在学期内或假期进行,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也可面向课程或面向具体的技能。
4、协调性。在实施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合作双方难免会出现分歧,学校在以我为主导的前提下,要及时与企业沟通与协调,确保教育活动按计划实施。
5、主导性。基地的教学活动应以学校的意愿为主导。学校应听取企业方对教育活动的意见,但不能远离教学计划,更不能把学生完全交给企业不管。
6、有偿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从事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企业应以各种形式支付学生一定的酬金。但大部分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没有报酬,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7、强制性。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须严格按计划完成。不许学生利用企业实习的机会去进行其他活动,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也是不许的。按学分制管理。
三、校外实训基地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1、认知性生产实习。按专业对口的原则,基地为学生提供一般性的生产实习,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它是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基地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可以安排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段。
2、专业技能训练。学生亲自动手的技能训练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安排。可以在实际生产中以师傅徒的方式或利用企业生产间隙集中进行,还可以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
3、顶岗实习。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基地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实训基地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实习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每个学生要有专人指导,不同岗位的学生定期轮换,不同基地的学生也应定期轮换。
4、综合素质培训。校外实训基地实习除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应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受到专业以外的感受,接受企业文化、政治和道德教育。
四、校外实训基地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
1、学工交替模式。学生可分学期或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学习。一般三年制的做法是 “2.5+0.5”或“2+1”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学习为主,在企业以参加生产实践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2、项目化驱动模式。它是围绕具体的生产或产品开发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可以整个学习期间都围绕项目进行,也可以是在企业实习期间围绕企业提供的具体项目进行。该模式学校比较容易融入到企业中去,校企双方易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3、“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指学校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可以远期订单,即从招生开始企业就下订单;也可是中期订单,即在专业基础课程基本完成后企业下订单,学校将学生最后一年或半年的学业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企业为提供必要的条件。该模式中对企业很有利,实施起来较容易。
4、“随需”模式。当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较完善时,许多实训环节都可在校内完成,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是解决校内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其他专业教学所需的实习。 其形式和内容随具体的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不是随意,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仍严格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
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有时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无法形成稳定的机制,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例如:利益机制 、辅助保障机制 、友谊机制和激励机制 。
2、抓住机会探寻合作的切入点 。在校企合作中,须遵循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双向互动的原则。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其利益体现在政府扶持、社会效益、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和廉价劳动力。学校的利益体现在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桥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提高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
3、寻找促进合作的平台。无论怎样合作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一条将企业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关键是如何寻找这条纽带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六、存在的问题
1、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有关系部的职责不明确。制度没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材选择不适用。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师资队伍薄弱;
2、基地管理人员或实习带队老师的工作不到位。他们对学校实习计划能否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校、各系围绕自己专业设置建设实训基地,造成资源浪费、分配不均和发展不平衡;
4、基地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多数实训基地仍只是传统的学生实习训练模式,功能单一。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以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