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途径和载体。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总结了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发的经验及不足,在符号经济理念下探索了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丽江;旅游产业;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这一精神层面的文化审美活动,获得旅游产品使用价值,以满足其最初的旅游需求。为了充分地满足游客的这种文化审美需求,成功向游客转移旅游产品使用价值,则必然要求旅游业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在旅游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的全过程中。两者互动发展具有诸多的契合点,在产品、市场、品牌、宣传营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相互交叠的部分。[1]
所谓符号经济,是指以符号为基础的经济,是通过符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2]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可以将旅游经济看做是符号经济的范畴。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产品的符号性特征和旅游活动的体验性特征两方面所决定的。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身所蕴含的符号价值,旅游消费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消费旅游产品符号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品是综合了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旅游的体验性本质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异地性的体验行为,旅游目的地本身是地方文化的符号所组成的综合体,这就决定了游客的异地体验其本质上是在一个充满符号的综合体内浏览和理解符号的过程。
符号经济理念下的旅游经济即旅游符号经济,它是符号经济范畴下的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产品符号价值的挖掘生产、营销和消费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符号消费需求的经济活动。[3]充分体现其旅游符号产品的符号价值是旅游符号经济的显著特征,为此在旅游符号产品开发中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并深入挖掘其所要表达的民族文化,注重产品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体验价值。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一)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对于旅游业不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由于忽略了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很容易被函化。反之,在旅游业发达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往往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是由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追求的是巨大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地方民族文化的“异质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民族地区的社区居民思考和重视自己文化的价值,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增强了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消费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基本保持“原真性”的同时,与当代科技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形成“有意味的形式”与“有意义的产业”的结合,永葆民族文化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化接轨。[4]
(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消除行业壁垒,实现产业链供需发展一体化,发挥产业集聚发展的联动效应,进而带来规模效应,带动区域内行业发展,减少产业发展成本,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但有助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也有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依赖于对旅游产品文脉把握和特色的挖掘,这不但是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同时也在实现旅游产品整合增加其附加价值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产业融合是产业价值链和资源的整合过程,能增强品牌价值。在更关注旅游者差异性体验价值的符号经济时代,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但优化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而且两者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民族文化旅游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一系列的产业融合,加强行业间合作,消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符号经济时代下,旅游者不仅关注“物有所值”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而且越来越注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背景下,也就促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逐渐走向品牌化。
二、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一)依托战略规划旅游发展推进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的“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要求,确立了“文化立市,旅游强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六个转变”,为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丽江市专门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在宏观方面加强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之间政策协调, 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消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壁垒, 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5]
(二)开展旅游文化精品项目建设
在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丽江始终致力于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的打造,注重对东巴文化、民族歌舞、节庆习俗、名人故居、传统服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以及民间工艺等的开发利用,将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打造了一批影响广泛、吸引力较强的文化旅游精品。如以丽江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工销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主的丽江古城, 以纳西民族文化体验为主的白沙古镇, 以高原冰川生态旅游为主的玉龙雪山,和以展示摩挲母系制文化为特色的泸沽湖“东方女儿国”。打造了以民族歌舞、服饰、民俗等为素材的“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大型歌舞剧“丽水金沙”、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丽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演艺品牌。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丽江厚重的历史渊源、炫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和壮丽秀美自然风光,从多个角度诠释丽江民族文化,在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并获得广大旅游者认可的同时,更是大大增强了丽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品牌联合营销
在联合营销方面,丽江通过打造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演艺活动,策划出具有地方特色、集创意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节事活动,不断加深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 如“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纳西族三朵神节,丽江束河中国情人节、雪山音乐节和“奥运圣火传递在丽江”等都成为区域文化旅游营销的重要途径。同时,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过程中能正确把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通过积极打造文化影视基地发展影视产业,以此来带动影视旅游的发展,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地方文化旅游的联合营销; 如建立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随着《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摩挲女儿国》《茶马古道》《木府风云》等一批众所周知的影视作品的上映, 使得影视旅游成为丽江旅游的新方式,它在丰富丽江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的同时, 也成为丽江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创意营销的新方法。
三、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缺乏创意,产品间同质性较高
首先,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意思维。丽江各旅游景点多采用小铺面、小摊点、小作坊的经营方式,规模小,实力弱。由于对地方民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把握不足,以致部分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结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南辕北辙,导致其所经营的旅游商品质量较差,种类较为单一,旅游商品之间同质化程度较高。其次,旅游演艺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部分演艺产品是景区有违原真性的编排或当地村民为迎合旅游者需求自发组织的演出,导致旅游景区民族文化演艺活动缺乏真实性,表现形式单一,产品体验低。
(二) 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现象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按照:发现文化资源、包装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商业化”三个步骤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按照这种模式开发出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娱乐消费需求,往往会忽视了民族文化内在的人文精神特质,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过渡开发的现象。导致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现象突出。随着丽江古城被列为5A级景区,申遗成功,丽江旅游业不断崛起,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过度商业化”现象突出。在商业化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地业主涌入古城,有80%的原住民被外来移民所置换,置换了纳西族原住居民“活着的文化”。导致纳西文化缺乏载体,文化特色流失,部分业主缺乏文化素养,研发能力,只是通过代理销售,模仿经营来获取利润,低质量的旅游商品泛滥。从而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则南辕北辙,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相背离。
(三) 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企业数量较少
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的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道路,企业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中坚力量,但是能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企业不多,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标杆和模范作用。首先,旅游文化传播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 致使企业之间多为竞争关系, 十分不利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其次,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低、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规模较小,商业模式趋同。特别是民族民间工艺加工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研发能力较差, 产品品质低廉,同质性很高。作为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如何在规模化和可复制化的商品生产过程中保持其“异质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符号经济理念下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研究
(一)深挖丽江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品差异性
旅游地表征的符号价值根植于文化,但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符号价值,民族文化需要进行创意编码,转化成符号价值。[6]符号经济本质上是文化经济,而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在整个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挖掘丽江地方民族文化内涵,是构建丽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其文化旅游产品差异性的有效路径。
符号价值是抽象的,其价值只有通过旅游符号载体才能体现,这就要求进行符号价值的物化载体建设。在建设时要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这在符号消费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符号产品的特点在于,所提供产品的差异性给旅游者所提供的独特体验,当可供消费的消费品极为丰富时,符号产品必须体现其差异性特征,才符合经济时代的消费规律。
(二)改善文化开发模式,推出文化旅游精品
为改变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的现状,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善目前的文化开发模式,对丽江民族文化加强创意策划研究。旅游符号的研究和塑造实质上就是是差异化的研究和塑造,策划者所研究的地方民族符号系统的异质性就是旅游符号差异化的源泉。差异性的塑造,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新符号实现,另一面,可以通过创新符号表现形式实现。如为旅游产品赋予新的符号意义,创造一个新符号就是开拓出一片新的符号价值,打开新的消费领域。
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形成多系列结构完善的旅游产品,但只有精品才能带动旅游的发展。将民族自身的文化融入到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中,根据游客特点,推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
丽江文化旅游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对其各要素进行整合。通过产要素、资源、市场的整合促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此消除行业壁垒,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依托现有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整合高质量、高品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设计旅游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投入,推进企业加快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培植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打造知名的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企业,推进其实现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洁,杨桂红.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208).
[2] 柳州.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广义符号经济[J].经济学家,2007(1).
[3] 李庆雷,廖春花.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56).
[4] 吴海伦.基于实践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5] 朱海英.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藕合发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0).
[6] 娄丽芝.符号经济与旅游符号的开发[J].求索,2008(10).
作者简介:赵明(1977-),女,副教授,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旅游。
【关键词】丽江;旅游产业;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这一精神层面的文化审美活动,获得旅游产品使用价值,以满足其最初的旅游需求。为了充分地满足游客的这种文化审美需求,成功向游客转移旅游产品使用价值,则必然要求旅游业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在旅游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的全过程中。两者互动发展具有诸多的契合点,在产品、市场、品牌、宣传营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相互交叠的部分。[1]
所谓符号经济,是指以符号为基础的经济,是通过符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2]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可以将旅游经济看做是符号经济的范畴。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产品的符号性特征和旅游活动的体验性特征两方面所决定的。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身所蕴含的符号价值,旅游消费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消费旅游产品符号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品是综合了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旅游的体验性本质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异地性的体验行为,旅游目的地本身是地方文化的符号所组成的综合体,这就决定了游客的异地体验其本质上是在一个充满符号的综合体内浏览和理解符号的过程。
符号经济理念下的旅游经济即旅游符号经济,它是符号经济范畴下的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产品符号价值的挖掘生产、营销和消费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符号消费需求的经济活动。[3]充分体现其旅游符号产品的符号价值是旅游符号经济的显著特征,为此在旅游符号产品开发中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并深入挖掘其所要表达的民族文化,注重产品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体验价值。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一)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对于旅游业不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由于忽略了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很容易被函化。反之,在旅游业发达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往往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是由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追求的是巨大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地方民族文化的“异质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民族地区的社区居民思考和重视自己文化的价值,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增强了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消费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基本保持“原真性”的同时,与当代科技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形成“有意味的形式”与“有意义的产业”的结合,永葆民族文化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化接轨。[4]
(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消除行业壁垒,实现产业链供需发展一体化,发挥产业集聚发展的联动效应,进而带来规模效应,带动区域内行业发展,减少产业发展成本,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但有助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也有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依赖于对旅游产品文脉把握和特色的挖掘,这不但是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同时也在实现旅游产品整合增加其附加价值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产业融合是产业价值链和资源的整合过程,能增强品牌价值。在更关注旅游者差异性体验价值的符号经济时代,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但优化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而且两者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民族文化旅游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一系列的产业融合,加强行业间合作,消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符号经济时代下,旅游者不仅关注“物有所值”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而且越来越注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背景下,也就促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逐渐走向品牌化。
二、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一)依托战略规划旅游发展推进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的“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要求,确立了“文化立市,旅游强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六个转变”,为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丽江市专门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在宏观方面加强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之间政策协调, 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消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壁垒, 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5]
(二)开展旅游文化精品项目建设
在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丽江始终致力于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的打造,注重对东巴文化、民族歌舞、节庆习俗、名人故居、传统服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以及民间工艺等的开发利用,将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打造了一批影响广泛、吸引力较强的文化旅游精品。如以丽江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工销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主的丽江古城, 以纳西民族文化体验为主的白沙古镇, 以高原冰川生态旅游为主的玉龙雪山,和以展示摩挲母系制文化为特色的泸沽湖“东方女儿国”。打造了以民族歌舞、服饰、民俗等为素材的“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大型歌舞剧“丽水金沙”、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丽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演艺品牌。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丽江厚重的历史渊源、炫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和壮丽秀美自然风光,从多个角度诠释丽江民族文化,在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并获得广大旅游者认可的同时,更是大大增强了丽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品牌联合营销
在联合营销方面,丽江通过打造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演艺活动,策划出具有地方特色、集创意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节事活动,不断加深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 如“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纳西族三朵神节,丽江束河中国情人节、雪山音乐节和“奥运圣火传递在丽江”等都成为区域文化旅游营销的重要途径。同时,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过程中能正确把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通过积极打造文化影视基地发展影视产业,以此来带动影视旅游的发展,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地方文化旅游的联合营销; 如建立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随着《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摩挲女儿国》《茶马古道》《木府风云》等一批众所周知的影视作品的上映, 使得影视旅游成为丽江旅游的新方式,它在丰富丽江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的同时, 也成为丽江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创意营销的新方法。
三、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缺乏创意,产品间同质性较高
首先,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意思维。丽江各旅游景点多采用小铺面、小摊点、小作坊的经营方式,规模小,实力弱。由于对地方民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把握不足,以致部分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结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南辕北辙,导致其所经营的旅游商品质量较差,种类较为单一,旅游商品之间同质化程度较高。其次,旅游演艺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部分演艺产品是景区有违原真性的编排或当地村民为迎合旅游者需求自发组织的演出,导致旅游景区民族文化演艺活动缺乏真实性,表现形式单一,产品体验低。
(二) 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现象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按照:发现文化资源、包装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商业化”三个步骤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按照这种模式开发出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娱乐消费需求,往往会忽视了民族文化内在的人文精神特质,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过渡开发的现象。导致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现象突出。随着丽江古城被列为5A级景区,申遗成功,丽江旅游业不断崛起,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过度商业化”现象突出。在商业化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地业主涌入古城,有80%的原住民被外来移民所置换,置换了纳西族原住居民“活着的文化”。导致纳西文化缺乏载体,文化特色流失,部分业主缺乏文化素养,研发能力,只是通过代理销售,模仿经营来获取利润,低质量的旅游商品泛滥。从而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则南辕北辙,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相背离。
(三) 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企业数量较少
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的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道路,企业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中坚力量,但是能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企业不多,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标杆和模范作用。首先,旅游文化传播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 致使企业之间多为竞争关系, 十分不利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其次,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低、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规模较小,商业模式趋同。特别是民族民间工艺加工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研发能力较差, 产品品质低廉,同质性很高。作为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如何在规模化和可复制化的商品生产过程中保持其“异质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符号经济理念下丽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研究
(一)深挖丽江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品差异性
旅游地表征的符号价值根植于文化,但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符号价值,民族文化需要进行创意编码,转化成符号价值。[6]符号经济本质上是文化经济,而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在整个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挖掘丽江地方民族文化内涵,是构建丽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其文化旅游产品差异性的有效路径。
符号价值是抽象的,其价值只有通过旅游符号载体才能体现,这就要求进行符号价值的物化载体建设。在建设时要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这在符号消费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符号产品的特点在于,所提供产品的差异性给旅游者所提供的独特体验,当可供消费的消费品极为丰富时,符号产品必须体现其差异性特征,才符合经济时代的消费规律。
(二)改善文化开发模式,推出文化旅游精品
为改变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的现状,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善目前的文化开发模式,对丽江民族文化加强创意策划研究。旅游符号的研究和塑造实质上就是是差异化的研究和塑造,策划者所研究的地方民族符号系统的异质性就是旅游符号差异化的源泉。差异性的塑造,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新符号实现,另一面,可以通过创新符号表现形式实现。如为旅游产品赋予新的符号意义,创造一个新符号就是开拓出一片新的符号价值,打开新的消费领域。
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形成多系列结构完善的旅游产品,但只有精品才能带动旅游的发展。将民族自身的文化融入到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中,根据游客特点,推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
丽江文化旅游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对其各要素进行整合。通过产要素、资源、市场的整合促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此消除行业壁垒,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依托现有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整合高质量、高品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设计旅游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投入,推进企业加快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培植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打造知名的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企业,推进其实现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洁,杨桂红.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208).
[2] 柳州.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广义符号经济[J].经济学家,2007(1).
[3] 李庆雷,廖春花.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56).
[4] 吴海伦.基于实践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5] 朱海英.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藕合发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0).
[6] 娄丽芝.符号经济与旅游符号的开发[J].求索,2008(10).
作者简介:赵明(1977-),女,副教授,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