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传神 俑偶华彩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代乐舞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汉代精彩纷呈的乐舞景观。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强烈的视觉效果,不仅成为汉代出土文物中的精髓,也为研究汉代乐舞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汉代;乐俑;舞俑;艺术蕴涵
  徐州是汉王朝发祥地,曾属楚,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桑梓之地。刘邦登帝后,封其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辖三郡三十六县。西汉共有12代楚王,死后都葬在徐州城周围,形成了庞大的西汉楚王墓及贵族墓群。这些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乐舞俑,再现了汉代色彩斑斓的乐舞世界,为我们了解西汉早期音乐和舞蹈造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徐州博物馆“偶俑华彩”展厅中央的玻璃展柜中有一组18件乐舞俑组成的“乐舞团”(图1)。她们出土于徐州驮篮山和北洞山楚王墓,乐舞者服饰各不相同,神态表情独具风韵。4人敲钟磬,4人抚瑟,2人吹奏,均按当时乐舞表演的座次排列。8名舞者,2人一组,穿绕襟深衣,双臂甩袖向上,身体作S形。这些乐舞俑不仅折射出汉朝乐舞艺术的蓬勃发展及上层贵胄们的奢华生活,更反映出汉代工匠高超的审美意趣和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舞蹈则是一种视觉艺术,俑作为雕塑也是一种艺术。用俑类反映乐舞,无疑是用艺术表现艺术,是艺术的完美形式。俑作为人模拟自身而创作出来的产物,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本身面貌,讲述了人在发展历程中的点滴,同时还反映出人的思想认知和思绪情感。俑寄托了人对自身的希望,是人自身的最佳替代品。由于其取材方便和烧制时易操作,能模拟人的方方面面,在墓葬中出土最具普遍性。而乐舞则最能表现人的情绪,乐舞俑表达了人对音乐舞蹈的浓重情结。
  1乐俑
  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的音乐文化既有先秦理性风格,也有楚汉浪漫气息。既有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也有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至汉武帝时,乐府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阳阿》《采菱》等就是流行于楚地的民歌。徐州原属楚地,音乐基础雄厚,徐州博物馆的这组乐俑则是对此的最好诠释。10件乐俑分为抚瑟、吹奏、敲磬三种,均席地而坐,高25~30厘米。根据俑和瑟的形制分析,弹奏时瑟应置于地面。
  陶抚瑟俑,高31~33厘米,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呈坐姿,头发后绾垂髻,身穿右衽曲裾深衣,双膝着地,上身前倾,双臂屈肘前伸,左手作抚弦状,右手作弹拨状,姿态惟妙惟肖,神情文静尔雅。其所抚陶瑟,长55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瑟中空,瑟面略作拱形,首部有23个弦孔,尾部有4个弦枘,枘有半球形帽(图2)。
  陶吹奏俑,高31~33厘米,驮篮山汉墓出土。陶俑呈坐姿,双手高抬至肩作吹奏排箫、竽笙状(图3)。
  抚瑟俑,高30~31.5厘米,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陶俑双手下俯作抚弦状,神态自若。
  击磬俑,高31.8厘米,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其造型与抚瑟俑基本相同,唯双手姿势不同,双手均半握拳,拳心中空,右手上举,左手略低,可能原握有木锤,作击磬状(图4)。
  敲钟俑,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形制与击磬俑相似,亦为坐姿。同墓曾发现青铜小编钟。
  吹奏俑,高33厘米,北洞山楚王墓出土。为跽坐姿势,手举乐器至口部作吹奏状,面目沉吟,应是吹笙或排箫的吹奏俑。其造型与抚瑟、打击乐俑略同,唯双手上举至颈部作吹奏状。
  这些乐俑面部表情温和,吹奏弹打姿势准确,姿态优美雅致,艺术表现力极强,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乐队。面对她们耳际似乎可以幻听到丝竹齐鸣、笙竽共响、钟鼓回转悠扬。
  2舞俑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汉舞融合众技、广收并蓄,受杂技、俳优等影响,形式千姿百态,万象纷呈;趋向追求形式和细部的美感,善于运用眉目傳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体态;舞风柔曼,缠绵婉转,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
  徐帅I博物馆展出的8件汉代舞俑,高约50厘米,宽20厘米。其中4件双袖、4件单袖,以衣服的样式不同来命名为绕襟衣陶舞俑和曲裾衣陶舞俑。其舞蹈动作和姿态却各不相同,舞姿刚柔并济,轻盈飘逸,如流畅的草书和泼墨的国画,可谓舞俑中的杰作。
  曲裾衣陶舞俑,高49~51厘米,徐帅I驮篮山楚王墓出土。其体表敷施彩绘(出土时色彩鲜明,现已大部脱落),艳丽生动。单袖,顶发中分,脑后垂髻,身着右衽曳地长袍,上体前倾,左臂自然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举。长长的衣袖如瀑布似地垂落,腰肢自然摆动,舞姿轻盈舒缓,含蓄典雅,潇洒飘逸,云舒袖舞。右腿略前,左腿稍后,双腿微微前屈,好似一个舞蹈结束后的施礼动作(图5)。
  绕襟衣陶舞俑,高48~53厘米,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出土。绕襟深衣,面目娟秀,顶发中分,在脑后挽成发髻。身体左前倾,扭肢折腰,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均刻有“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身姿娇柔,舞步呈现出优美的s形。长袖一前一后抛甩,造型夸张,动感十足。把汉代楚宫内舞者窈窕优美的体形、温婉轻盈的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图6)。
  这两种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均为立姿,在重心的稳定及动作表现上非常独到。舞姿生动各不相同,其身体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汉代长袖舞的强大魅力。也反映出汉代工匠高超的审美意趣和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是反映西汉早期舞蹈形式及造型重要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3艺术蕴涵
  乐舞俑是用陶土烧成的,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陶塑作品,在中国古代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俑楚风,又承秦制,并且融合创新。汉俑不像秦俑过分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而是整体把握人物的神韵,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赋予陶俑生命。徐州博物馆展出的这套乐舞俑高度为20~60厘米,其体态虽小,却力突人物的神态和心理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其古拙稚气、自然朴素、雄浑率真,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
  造型上乐舞俑各具神态,姿态优美,文静含蓄,一指一眸间,自然美及精神内质情感的流露惟妙惟肖,将鲜活而跳跃的生命展露得淋漓尽致。并以大写意手法,通过高度夸张、自由狂放、不事细节的形体姿态,呈现出汉代艺人运用简约的艺术元素组合出令人震撼的审美效果。塑造手法是将静止的躯干和人物生动的神情进行鲜明的对照,把动律含而不露地蕴于静止之中,将古代女子文静含蓄、蕴藉无穷的韵味之美渲染得栩栩如生。
  这套栩栩如生的汉代乐舞俑艺术珍品,不仅体现出汉代雕塑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更展示了汉代乐舞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象,为我国音乐、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也推动了科学分析方法的创新。结合文物保护研究自身的特点,更多的专业分析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都可以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其中。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各学科的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强大的学术理论与技术支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仪器设备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将被拓展得更加广泛。本文以壁画颜料和油画颜料样品的仪器
期刊
摘要:古今中外不乏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风流人物,古如王勃,外如梵高,今如陈师曾。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经久不衰。陈师曾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画家和美术史论家,虽只渡半生,但其艺术精神长存,影响了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美术的发展。  关键词:陈师曾;中国画;理论主张  1陈师曾思想之渊源  1.1传统文化思想之渊源  陈师曾生长于东西文化碰撞空前激烈、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期刊
摘要: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产生以来,陶器都以圜底器居多。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陶三足器出现并发展成熟,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姆渡文化中陶三足器的出现较为特殊。文章尝试以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陶三足器为例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陶三足器的产生,并认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陶三足器产生与环境的突变和文化的向外扩张而引起的交流关系密切。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河姆渡文化;陶三足器;环境突变  1长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梳
期刊
摘要:泉州是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沈慕羽书法是马来西亚的“国宝”,他于2007年12月惠赠家乡楷书四言联《海滨邹鲁泉郡圣贤》。该巨幅书法作品较好地体现了沈慕羽的艺术水平,颇具收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馆藏艺术精品。  关键词:沈慕羽;书法;海滨邹鲁;泉郡圣贤  古城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峡西岸中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期刊
明代宣德瓷历来为世人所珍,而宣德青花更是被奉为极品。  一直以来人们都视宣德青花为明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准,清乾隆年间成书的《陶说》称:“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嘉庆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亦称:“宣窑青花最贵……此明窑极盛时也。”  宣德青花品质高的首要原因是此时期青花所采用的着色剂为进口钴料“苏勃泥青”,從而使青花发色艳丽美观。早在明万历朝时,高濂的《遵生八笺——燕
期刊
摘 要:文化因素分析法是在实践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考古学方法论。文章主要梳理了文化因素分析法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内容,结合《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探析了文化因素分析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基本步骤、特点、条件、局限性、意义和延伸。  关键词:文化因素分析法;龙虬庄;考古学方法论  在考古学研究中,文化因素分析法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与地层学和类型学相比,这一方法提出的时代晚,仍在完善中。而
期刊
摘要:铜镜是我国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故事镜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轶闻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许昌市博物馆“许之昌”展览展出的几面精美的人物故事铜镜,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铜镜;许昌;人物故事镜  铜镜在我国起源久远,是使用时间最长、流行区域最广泛的一种青铜器。它是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根据考古发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丝绣撷英”织绣展的部分展品,依据展线对其中的重点藏品进行简单的介绍、探源与梳理,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展览的主要脉络,同时对部分展品的来源、技法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对丝绣艺术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資料。  关键词:刻丝;妆花缎;刺绣;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佛经经面;清代服饰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9月10日开幕,首展共推出了7大板块
期刊
摘要:泉卅隋“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历史上泉州出土的各类宗教石刻有数千方。2001-2002年及2017年,福建省考古队及泉州市考古队先后两次对德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清理出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城垣基址、内濠沟、拱桥、瓮城城门城垣基址、外濠沟等遗迹,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掘出包括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内的宗教石刻,对于研究泉州市海外交通、城市建筑、宗教
期刊
摘要:文物保管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互联网+”时代给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新的挑战。文童以智慧博物馆数据化发展的特点、《博物馆条例》文物安全与信息共享的要求以及“一普”推动作用为基础,结合青岛市博物馆文物信息共享的案例,提出文物主题性分类数据库建设、共享普查信息成果等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归纳出文物保管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与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的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文物保管;可移动文物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