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如此说,而不那样说”。高考对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很宽泛的,有长篇小说的节选,有短篇小说的节选,当然也有整篇的小小说。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不同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文体特征方面。
一、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进行。当然,人物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也要注意。
2.分析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与思想性格。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3.分析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从某种层度上说,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二、分析小说的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可据此划分层次。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要注意。小说的每一个部分,一般由相关的情节来体现。情节则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所以,各个情节之间应该是有紧密关系的,这个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
把握情节,大致有两种方法:
一是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二是抓住场面。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它的作用
自然环境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作用:①有时是为了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②有时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③有时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有时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有时是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表现主题。⑥以景抒情,融情于景。⑦景色本身的作用,所写的内容。
社会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①有时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条件;②有时是暗示小说的主旨,表现主题。
四、鉴赏小说主题,分析思想观点
一般来说,分析鉴赏小说的主题有以下方法:
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分析。比如鲁迅的《祝福》。首先把握住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以至于被迫害;然后再看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鲁镇;最后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物所经历的情节——“一步一步被迫害致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小说主题。
五、鉴赏构思技巧,分析写作特色
在分析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或文章结尾的特色等类型的题目时,我们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巧妙的构思方法: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六、分析表达技巧,品味艺术特色
首先明确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其次了解对比、衬托、引用、联想、想象、象征、伏笔、照应、铺垫、寓庄于谐、误会巧合、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最后把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需要明确的是:记叙、描写是画龙,抒情、议论是点睛,写景多是为了写人,叙事多是为了说理。
七、品味语言风格,鉴赏表述特点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还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实战演练
一
光荣的事情
文/马克·吐温
记得有一次,身边分文不剩了,但在天黑前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钱呢?
我沿着街道徘徊了整整一小时,也想不出一点儿办法来。后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一只狗朝我走来。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一位民族英雄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这时,他突然停了下来,看着这只狗,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看得出来他也迷上了这只漂亮的畜生。将军情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啊!你愿意卖吗?”
我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
“卖多少钱?”
“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那么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说着,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然后带着狗一直向楼上走去。 约莫十来分钟光景,一位相貌温和的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四下里东张西望。我对他说:“你是在找狗吗?”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顿时松了一口气,连续回答:“对,对!您看见啦?”
“是的,一分钟前它还在这里。”我说,“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如果您需要我帮忙的话,我可以试一试。”
他连连向我道谢。毫无疑问,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儿钱作为酬谢。他明白了我的意思,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他又问我要多少。
“三美元。”我说。
他惊讶地望着我说:“啊!这算不了什么,即使给您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但我说:“不,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二话没说就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吧,怎么多一分钱也不要。
我向旅馆服务台打听到了将军房间的号码。当我走进房间时,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这只狗带回去!”
他吃了一惊说:“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价钱可是你出的!”
“是的,”我说,“一点儿不错,但我必须带它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
“是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给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
“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哎呀!你真问得稀奇,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钱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了我的话,说:“这真是我生平遇到的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不等他继续说下去,便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的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哎呀,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根本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请别再费口舌了,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买卖是非常公平,非常合理的。但是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因为有个人在找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条本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好啦,不要说这一大堆令人迷惑的辞令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我得到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绝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从狗的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属于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
[鉴赏]
“光荣的事情”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反讽。文章的开头写了“我”的窘迫的情境,旅店里陌生小狗对我的亲近无疑为后来我把小狗卖给将军做了铺垫。随着文章的开展,作者为我们设置了悬念,通过三次交易和谈话。通过语言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用不正当手段赚钱内心却心安理得的人,文中的“我”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的人,通过玩弄手腕、买空卖空、坑蒙拐骗玩耍伎俩来不劳而获,最后却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光荣的事”。小说用幽默讽刺的手段,挖苦了所谓用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抨击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只是用幽默的手段,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演练]
1.小说的标题为“光荣的事情”,那么文中“我”所做的事情真的光荣吗?以此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
2.文中写“我”卖狗要三美元,酬谢费也要三美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3.小说结尾写道:“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绝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二
这边风景(节选)
文/王 蒙
“四个油塔子,一盘过油肉,一个粉汤。”泰外库把钱和粮票递了过去。
女出纳员一边打着算盘、整理着发票存根,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说:
“过油肉没有了。粉汤没有了。油塔子也没有了。”
“就要关门了。现在只剩下馒头和白菜炒豆腐了。”
没办法,泰外库只好买了馒头和他最不喜欢吃的豆腐菜。他还想要二百公分白酒,但是,酒也卖完了。当他端着两个盘子寻找位子的时候,听到了一声亲热的叫唤:
“到这里来!请到这边来,老弟!”
在靠近火炉的一面桌子上,有一个不相识的,却是有点面熟的中年人,他长着稀疏的小麻子和稀疏的黄胡须。那人正带着几分酒意向他招手。
泰外库走了过去。他还没有坐稳,黄胡须伸手让道:
“请吃吧,让我们一起吃吧。”
招呼不相识的人来一起吃饭,这在维吾尔人来说并不稀罕。泰外库看了那人一眼,认为那人的盛情是真诚的。于是,泰外库未加推让地用筷子搛起了一个包子,包子放到嘴里,似乎立刻就融化了。
“要不要喝一点?”陌生的黄胡须问。
“请给在下倒一杯。”泰外库老老实实地,又是尽量合乎礼仪地回答。
这就是泰外库初次与他相识的情形。
后来,他们又有几次在城里会面。他们相互作了自我介绍。黄胡须自称名叫萨塔尔,是州上一个基建部门的干部,他手头十分阔绰。
四月三十日早晨,在他的这辆车必经的汉人街路口,他碰到了萨塔尔。萨塔尔说,他是专门到这儿来等泰外库的。萨塔尔说,他的妹子当天晚上在东巴扎举行婚礼,他和几个亲戚是一定要参加的,他问泰外库能不能将车马借给他用一天,第二天早晨的这个时候保证将车交还。他想得很细致,他知道这辆车跑运输的目的是为了给队上增加现金收入,他知道每天拉脚的收入是十五元,他准备交给泰外库二十元。 没有犹豫,泰外库答应了。二十块钱是不收的。泰外库将掏自己的腰包来顶补队上应得的收入。这不足挂齿。
就这样,萨塔尔赶着他的车走了。
第二天,萨塔尔在原地原时间交还了车马,没出任何毛病。车槽子的木板缝里有几粒麦子。“他们贺喜的时候还带着麦子呢,莫非怕新郎新娘的粮食不够吃?”泰外库笑了,他用手指把麦粒抠搂出来,放在掌心上,叫马舐着吃了。回队上以后,他把自己的十五块钱交给了出纳,没和旁人提起这件事。
但是头天早晨,他听说塔列甫特派员正在调查他和他的马车在四月三十日晚上的去向,而且,他也听到了,廖尼卡作证,根据他的观察判断,四月三十日夜盗窃犯使用了他的马车。
泰外库根本不相信萨塔尔会借他的车去干什么坏事。难道他这个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孤儿还会受到领导和群众的怀疑?他受不住。
所以,头一天进城以后他就先照直去了萨塔尔的家。他毫不怀疑,萨塔尔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他对萨塔尔仍是充满了信任。正好,萨塔尔在家,门上没有锁。他到同院的高台阶的大房子里去了,那里住着一位维吾尔族的老太婆,按照她住房的情况,她像这里的房东。“请问,原来住在这里那间房子里的萨塔尔搬走了么?”“哪儿有个萨塔尔?”老太婆翻了一翻眼。
“真奇怪,我来过这个房子嘛。就是萨塔尔住在这里的啊。”
“噢,你说的是赖提甫啊,找人,连人家的名字也没说对,不要这样做事,我的孩子!”
“他不是叫萨塔尔吗?”
“难道我和你这样的孩子开玩笑不成?他叫赖提甫,我的孩子!他是临时租用,只住了两个月,五月一日搬走的。”
“他搬到哪儿去了?”
“他搬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吧。我们管他做啥?房租是预付了的。临走的时候。还送给了我一个扫把。以后,再也不会见到他了……”
[鉴赏]
选文是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的节选部分。作者通过叙述泰外库热心地借车给萨塔尔、但却受到萨塔尔的蒙骗的故事,揭示了现在人心叵测、世事难料的社会现实。选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彰显人物的性格品质。文中,泰外库的热诚善良和“萨塔尔”的狡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衬托出泰外库品格的高尚。
[演练]
4.文中的泰外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5.作者在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6.泰外库与萨塔尔相识、借车和失联时,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请发挥自己的想象,简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
参考答案
1.不是。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实际上是绝妙的讽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却又心安理得的人。(解析: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关键词语“光荣”的含义。从小说所叙述的事件来看,“光荣”一词,实际上是不光彩,这里是运用反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紧扣这一点来回答,就能够准确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卖狗要三美元,酬谢费也要三美元,实际上是为我们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只要三美元?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从文章内容看,“三美元”是为我们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只要三美元?”这就吸引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3.表面上看,“我”的行为是“正大光明”的。实际上,这乃是耍弄手腕,自欺欺人。作者借此揭露社会现象的丑恶本质。(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综合把握。从文章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来看,滑稽可笑,让人啼笑皆非。实际上,却有力地讽刺了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鞭挞了那些玩弄手腕、坑蒙拐骗的人和事。)
4.文中的泰外库是一个热心肠,他善良、诚实、本分,而且乐于助人。文中写他爽快地无偿借给“萨塔尔”车马、掏自己的腰包来顶补队上应得的收入等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品格。(该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的把握。回答时,我们必须要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5.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泰外库和赖提甫两个人言行的对比,衬托出泰外库美好的品格。(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问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判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然后进一步分析其作用。)
6.泰外库与萨塔尔相识时,被他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心情是激动的;借车的时候,他认为萨塔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所以是心甘情愿的;而当萨塔尔失联时,泰外库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受骗的感觉,忿忿不平。(解析:本题是属于探究性的问题,解答时,必须联系全文内容进行综合把握。同时,站在人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刘腾辉,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一、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进行。当然,人物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也要注意。
2.分析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与思想性格。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3.分析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从某种层度上说,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二、分析小说的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可据此划分层次。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要注意。小说的每一个部分,一般由相关的情节来体现。情节则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所以,各个情节之间应该是有紧密关系的,这个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
把握情节,大致有两种方法:
一是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二是抓住场面。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它的作用
自然环境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作用:①有时是为了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②有时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③有时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有时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有时是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表现主题。⑥以景抒情,融情于景。⑦景色本身的作用,所写的内容。
社会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①有时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条件;②有时是暗示小说的主旨,表现主题。
四、鉴赏小说主题,分析思想观点
一般来说,分析鉴赏小说的主题有以下方法:
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分析。比如鲁迅的《祝福》。首先把握住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以至于被迫害;然后再看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鲁镇;最后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物所经历的情节——“一步一步被迫害致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小说主题。
五、鉴赏构思技巧,分析写作特色
在分析文章构思方面的特点,或文章结尾的特色等类型的题目时,我们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巧妙的构思方法: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六、分析表达技巧,品味艺术特色
首先明确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其次了解对比、衬托、引用、联想、想象、象征、伏笔、照应、铺垫、寓庄于谐、误会巧合、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最后把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需要明确的是:记叙、描写是画龙,抒情、议论是点睛,写景多是为了写人,叙事多是为了说理。
七、品味语言风格,鉴赏表述特点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还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实战演练
一
光荣的事情
文/马克·吐温
记得有一次,身边分文不剩了,但在天黑前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钱呢?
我沿着街道徘徊了整整一小时,也想不出一点儿办法来。后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一只狗朝我走来。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一位民族英雄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这时,他突然停了下来,看着这只狗,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看得出来他也迷上了这只漂亮的畜生。将军情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啊!你愿意卖吗?”
我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
“卖多少钱?”
“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那么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说着,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然后带着狗一直向楼上走去。 约莫十来分钟光景,一位相貌温和的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四下里东张西望。我对他说:“你是在找狗吗?”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顿时松了一口气,连续回答:“对,对!您看见啦?”
“是的,一分钟前它还在这里。”我说,“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如果您需要我帮忙的话,我可以试一试。”
他连连向我道谢。毫无疑问,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儿钱作为酬谢。他明白了我的意思,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他又问我要多少。
“三美元。”我说。
他惊讶地望着我说:“啊!这算不了什么,即使给您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但我说:“不,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二话没说就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吧,怎么多一分钱也不要。
我向旅馆服务台打听到了将军房间的号码。当我走进房间时,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这只狗带回去!”
他吃了一惊说:“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价钱可是你出的!”
“是的,”我说,“一点儿不错,但我必须带它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
“是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给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
“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哎呀!你真问得稀奇,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钱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了我的话,说:“这真是我生平遇到的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不等他继续说下去,便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的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哎呀,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根本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请别再费口舌了,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买卖是非常公平,非常合理的。但是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因为有个人在找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条本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好啦,不要说这一大堆令人迷惑的辞令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我得到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绝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从狗的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属于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
[鉴赏]
“光荣的事情”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反讽。文章的开头写了“我”的窘迫的情境,旅店里陌生小狗对我的亲近无疑为后来我把小狗卖给将军做了铺垫。随着文章的开展,作者为我们设置了悬念,通过三次交易和谈话。通过语言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用不正当手段赚钱内心却心安理得的人,文中的“我”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的人,通过玩弄手腕、买空卖空、坑蒙拐骗玩耍伎俩来不劳而获,最后却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光荣的事”。小说用幽默讽刺的手段,挖苦了所谓用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抨击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只是用幽默的手段,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演练]
1.小说的标题为“光荣的事情”,那么文中“我”所做的事情真的光荣吗?以此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
2.文中写“我”卖狗要三美元,酬谢费也要三美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3.小说结尾写道:“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绝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二
这边风景(节选)
文/王 蒙
“四个油塔子,一盘过油肉,一个粉汤。”泰外库把钱和粮票递了过去。
女出纳员一边打着算盘、整理着发票存根,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说:
“过油肉没有了。粉汤没有了。油塔子也没有了。”
“就要关门了。现在只剩下馒头和白菜炒豆腐了。”
没办法,泰外库只好买了馒头和他最不喜欢吃的豆腐菜。他还想要二百公分白酒,但是,酒也卖完了。当他端着两个盘子寻找位子的时候,听到了一声亲热的叫唤:
“到这里来!请到这边来,老弟!”
在靠近火炉的一面桌子上,有一个不相识的,却是有点面熟的中年人,他长着稀疏的小麻子和稀疏的黄胡须。那人正带着几分酒意向他招手。
泰外库走了过去。他还没有坐稳,黄胡须伸手让道:
“请吃吧,让我们一起吃吧。”
招呼不相识的人来一起吃饭,这在维吾尔人来说并不稀罕。泰外库看了那人一眼,认为那人的盛情是真诚的。于是,泰外库未加推让地用筷子搛起了一个包子,包子放到嘴里,似乎立刻就融化了。
“要不要喝一点?”陌生的黄胡须问。
“请给在下倒一杯。”泰外库老老实实地,又是尽量合乎礼仪地回答。
这就是泰外库初次与他相识的情形。
后来,他们又有几次在城里会面。他们相互作了自我介绍。黄胡须自称名叫萨塔尔,是州上一个基建部门的干部,他手头十分阔绰。
四月三十日早晨,在他的这辆车必经的汉人街路口,他碰到了萨塔尔。萨塔尔说,他是专门到这儿来等泰外库的。萨塔尔说,他的妹子当天晚上在东巴扎举行婚礼,他和几个亲戚是一定要参加的,他问泰外库能不能将车马借给他用一天,第二天早晨的这个时候保证将车交还。他想得很细致,他知道这辆车跑运输的目的是为了给队上增加现金收入,他知道每天拉脚的收入是十五元,他准备交给泰外库二十元。 没有犹豫,泰外库答应了。二十块钱是不收的。泰外库将掏自己的腰包来顶补队上应得的收入。这不足挂齿。
就这样,萨塔尔赶着他的车走了。
第二天,萨塔尔在原地原时间交还了车马,没出任何毛病。车槽子的木板缝里有几粒麦子。“他们贺喜的时候还带着麦子呢,莫非怕新郎新娘的粮食不够吃?”泰外库笑了,他用手指把麦粒抠搂出来,放在掌心上,叫马舐着吃了。回队上以后,他把自己的十五块钱交给了出纳,没和旁人提起这件事。
但是头天早晨,他听说塔列甫特派员正在调查他和他的马车在四月三十日晚上的去向,而且,他也听到了,廖尼卡作证,根据他的观察判断,四月三十日夜盗窃犯使用了他的马车。
泰外库根本不相信萨塔尔会借他的车去干什么坏事。难道他这个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孤儿还会受到领导和群众的怀疑?他受不住。
所以,头一天进城以后他就先照直去了萨塔尔的家。他毫不怀疑,萨塔尔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他对萨塔尔仍是充满了信任。正好,萨塔尔在家,门上没有锁。他到同院的高台阶的大房子里去了,那里住着一位维吾尔族的老太婆,按照她住房的情况,她像这里的房东。“请问,原来住在这里那间房子里的萨塔尔搬走了么?”“哪儿有个萨塔尔?”老太婆翻了一翻眼。
“真奇怪,我来过这个房子嘛。就是萨塔尔住在这里的啊。”
“噢,你说的是赖提甫啊,找人,连人家的名字也没说对,不要这样做事,我的孩子!”
“他不是叫萨塔尔吗?”
“难道我和你这样的孩子开玩笑不成?他叫赖提甫,我的孩子!他是临时租用,只住了两个月,五月一日搬走的。”
“他搬到哪儿去了?”
“他搬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吧。我们管他做啥?房租是预付了的。临走的时候。还送给了我一个扫把。以后,再也不会见到他了……”
[鉴赏]
选文是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的节选部分。作者通过叙述泰外库热心地借车给萨塔尔、但却受到萨塔尔的蒙骗的故事,揭示了现在人心叵测、世事难料的社会现实。选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彰显人物的性格品质。文中,泰外库的热诚善良和“萨塔尔”的狡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衬托出泰外库品格的高尚。
[演练]
4.文中的泰外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5.作者在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6.泰外库与萨塔尔相识、借车和失联时,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请发挥自己的想象,简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
参考答案
1.不是。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实际上是绝妙的讽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却又心安理得的人。(解析: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关键词语“光荣”的含义。从小说所叙述的事件来看,“光荣”一词,实际上是不光彩,这里是运用反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紧扣这一点来回答,就能够准确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卖狗要三美元,酬谢费也要三美元,实际上是为我们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只要三美元?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从文章内容看,“三美元”是为我们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只要三美元?”这就吸引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3.表面上看,“我”的行为是“正大光明”的。实际上,这乃是耍弄手腕,自欺欺人。作者借此揭露社会现象的丑恶本质。(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综合把握。从文章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来看,滑稽可笑,让人啼笑皆非。实际上,却有力地讽刺了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鞭挞了那些玩弄手腕、坑蒙拐骗的人和事。)
4.文中的泰外库是一个热心肠,他善良、诚实、本分,而且乐于助人。文中写他爽快地无偿借给“萨塔尔”车马、掏自己的腰包来顶补队上应得的收入等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品格。(该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的把握。回答时,我们必须要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5.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泰外库和赖提甫两个人言行的对比,衬托出泰外库美好的品格。(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问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判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然后进一步分析其作用。)
6.泰外库与萨塔尔相识时,被他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心情是激动的;借车的时候,他认为萨塔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所以是心甘情愿的;而当萨塔尔失联时,泰外库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受骗的感觉,忿忿不平。(解析:本题是属于探究性的问题,解答时,必须联系全文内容进行综合把握。同时,站在人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刘腾辉,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