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利用好周末时间,转变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问题。作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尝试知识整理方法,效果较好。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知识整理 “六化”
一、学生搞好知识整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然而,江苏《政治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行为的行动主体。”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单纯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应将“教”转化为“导”,即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建立起良好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为给学生减负,省教育厅出台“五项严规”,其中针对高中的规定是“重中之重”,周六补课、夜自修上课均被禁。五项规定都是“刚性规定”,全省、市范围都要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地区,没有例外学校”。既然学生在校时间只有星期一至星期五,而且语数外又是重点,分配给其他学科的时间只有上课时间,那么政治教师应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认为知识整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搞好知识整理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只有采用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1]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是转变学习方法的方式之一,它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创造意识,使学生不断发展。
三、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整理呢
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羊”,教师不起任何引导作用呢?我认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更深一步把握知识体系,教师应有的放矢,做到“六化”。
(一)考点问题化。
例《文化生活》中第一单元的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6)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我认为可将这些考点化为以下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5)文化对人的影响原理(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学生面对考点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以问题形式出现,就比较好整理。
(二)知识体系化。
教师给的问题是零散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是否让学生自己随便整理?我认为江苏政治高考中有五个模块,学生可以在整理完经济或政治模块后对每一模块构建知识体系,在此教师可提供整理的关键词。例如《政治生活》中,教师可提供“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党、民族、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关键词,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的整理目的是构建体系,让学生将书读“薄”,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而不必要将知识点的内容再重现一遍。书越读越“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将考点问题、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
一个个考点让学生觉得知识点很多,很零散,所以一定要在整理完一个模块后及时对体系进行构建,将考点问题化、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例如在哲学模块中,学生整理完哲学考点后,觉得世界观、方法论很多,可对哲学模块内部进行整合,可分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据此再整合。学生可以针对唯物论等整理一些学案、周练中的典型习题,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些题目和同学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应在其中加以引导。
(四)整理周末化。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校肯定没有时间分配在政治学科上,那么何时整理呢?我认为整理可作为周末作业,在周末中整理一周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一周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整理可从学生进高中第一周周末抓起,高三复习时对所整理的内容進行二次整理。二次整理中可主要将精力集中于记忆、错题、经典例题和时事热点材料的整理。通过整理学生可以回忆上课的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提高迁移能力。
(五)教师经常督促化。
学生对知识每周进行整理,教师应有一颗高度责任心,对每次学生整理的知识进行批阅,以便让学生及时发现、弥补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不足。教师不能对学生所整理的知识简单地批一个“阅”,否则学生对整理就会松懈、怠慢、敷衍了事,从而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整理知识、内化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可以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整理的有效性和自信心。
(六)考前对照整理巩固化。
有的老师和学生会问:这种整理有意义吗?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学生一方面可自主复习知识,构建知识内在体系,另一方面,在考前可对照整理的知识重点记忆,而不至于拿着书本不知道看什么、如何看,所以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也可提高复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临时抱佛脚”有时还是需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善于思维,构建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科知识的整理可以说是一项十分基础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是十分有效的。如果能延伸到其他学科,就可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14.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知识整理 “六化”
一、学生搞好知识整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然而,江苏《政治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行为的行动主体。”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单纯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应将“教”转化为“导”,即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建立起良好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为给学生减负,省教育厅出台“五项严规”,其中针对高中的规定是“重中之重”,周六补课、夜自修上课均被禁。五项规定都是“刚性规定”,全省、市范围都要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地区,没有例外学校”。既然学生在校时间只有星期一至星期五,而且语数外又是重点,分配给其他学科的时间只有上课时间,那么政治教师应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认为知识整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搞好知识整理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只有采用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1]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是转变学习方法的方式之一,它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创造意识,使学生不断发展。
三、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整理呢
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羊”,教师不起任何引导作用呢?我认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更深一步把握知识体系,教师应有的放矢,做到“六化”。
(一)考点问题化。
例《文化生活》中第一单元的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6)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我认为可将这些考点化为以下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5)文化对人的影响原理(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学生面对考点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以问题形式出现,就比较好整理。
(二)知识体系化。
教师给的问题是零散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是否让学生自己随便整理?我认为江苏政治高考中有五个模块,学生可以在整理完经济或政治模块后对每一模块构建知识体系,在此教师可提供整理的关键词。例如《政治生活》中,教师可提供“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党、民族、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关键词,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的整理目的是构建体系,让学生将书读“薄”,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而不必要将知识点的内容再重现一遍。书越读越“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将考点问题、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
一个个考点让学生觉得知识点很多,很零散,所以一定要在整理完一个模块后及时对体系进行构建,将考点问题化、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例如在哲学模块中,学生整理完哲学考点后,觉得世界观、方法论很多,可对哲学模块内部进行整合,可分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据此再整合。学生可以针对唯物论等整理一些学案、周练中的典型习题,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些题目和同学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应在其中加以引导。
(四)整理周末化。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校肯定没有时间分配在政治学科上,那么何时整理呢?我认为整理可作为周末作业,在周末中整理一周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一周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整理可从学生进高中第一周周末抓起,高三复习时对所整理的内容進行二次整理。二次整理中可主要将精力集中于记忆、错题、经典例题和时事热点材料的整理。通过整理学生可以回忆上课的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提高迁移能力。
(五)教师经常督促化。
学生对知识每周进行整理,教师应有一颗高度责任心,对每次学生整理的知识进行批阅,以便让学生及时发现、弥补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不足。教师不能对学生所整理的知识简单地批一个“阅”,否则学生对整理就会松懈、怠慢、敷衍了事,从而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整理知识、内化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可以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整理的有效性和自信心。
(六)考前对照整理巩固化。
有的老师和学生会问:这种整理有意义吗?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学生一方面可自主复习知识,构建知识内在体系,另一方面,在考前可对照整理的知识重点记忆,而不至于拿着书本不知道看什么、如何看,所以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也可提高复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临时抱佛脚”有时还是需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善于思维,构建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科知识的整理可以说是一项十分基础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是十分有效的。如果能延伸到其他学科,就可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