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课堂需要“生死”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57-02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行动的指南是“实利有用”。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如人格、个性、精神、理想等的关注和呵护,结果造成高中生课堂压抑,生命价值迷茫和困惑,也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颓然于自我生命意义的彰显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走进农村课堂显得应然且必然。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农村高中生命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实施语文生命教育应把课堂作为主要场所。构建生命的课堂应成为语文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
  生命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最终担当起这偶然而至的生命。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对“生与死”的有意关照是必经途径。
  生命始于“生”,终于“死”,生命是从生到死的过程,“生”与“死”在生命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生”与“死”都应该是人们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重“生”,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其教育重点有所偏颇,以至影响了效果,它所需要的是调适。对于“死”的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学校很少实事求是地阐明死的本质及死的作用、意义,更不用说将死亡上升到世界观并形成“人死观”了。在生命教育中,“生”与“死”应该受到同样重视。在语文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讨论:
  一、稀释“畏死情绪”
  教育中的死亡话题大多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尤其是教材中选取的一些含混晦涩的寓言故事或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通常会向学生传达许多不适切的、模棱两可的有关死亡的知识。这种对死亡的无知或一知半解不仅无益于消除他们对死亡的困惑,反而增加了死亡在其心目中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在农村,“死”是一件忌讳的事,又是一件隆重的事。在大氛围的渲染下,高中生对“死亡”也是讳莫如深或者谈之色变。有相当大比例的农村高中生属于隔代带大的一代,父母为了生计或者为了更好地给子女生活,选择去大城市打工,即使在本地工作也是起早贪黑,尽可能加班以获得更多的報酬。孩子的起居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料,父母更多的时候只是在班级微信群的存在。
  当一手带大自己的祖辈开始老去,身体机能衰退乃至病变,他们的言行举止开始涉及“死亡”的信息,逐渐懂事起来的高中生们很容易在特定时间里陷入烦躁、无措乃至恐慌。外界的风声雨声很容易影响高中生并不成熟的心智,使得他们在本该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时候沉浸在“老病死”的哀怨之中。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长时间胡思乱想,悲观消沉。甚至在压力过大的时候或者不顺利的时候想要“一死了之”。
  迷信死亡的神秘就会盲目以为“死”能解开生存的枷锁,于是消极遁世。
  迷信死亡的不详就会坠入无尽的恐惧之中,于是惶惶不可终日。
  学生只有认清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才可能思考怎样面对死亡,怎样使自己有限的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且将这些思考付诸实践,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缺少死亡观教育的人生观教育,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高中语文课本教材里有不少关于“死亡”的内容,比如《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关于生死的思考,《鸟啼》中作者不避死亡拥抱新生命的思想都可以帮助学生稀释对“死亡”的恐惧。
  二、强化“贵生理念”
  苏教版教材选文重视生命的精神意义,引导追求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一切的发展、一切意义的实现要建立在个体健全生命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当今和平年代,在学生面对日益倍增的心理压力,容易忽视自我生命的环境下,更要重视“贵生”教育。“所谓尊生者,全身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吕氏春秋中所倡导的“贵生”思想,肯定生命本身的珍贵价值,保全自己的生命,就是让自己的各种官能得到适度的满也而一切的满足都必须是以生命的存在为首要前提。这一“贵生”思想在今天尤其值得引起重视。在价值泛滥,充满迷茫的时代,切记“生命第一”,不失为生命教育之首要前提。
  所谓“贵生”,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贵”,提出这个话题源于中国传统生死观和农村教育的缺陷。国人忌讳死亡由来己久,反映到教育中便是极力地淡化或模糊死亡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震动,尽量避免沉重的死亡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果对待死亡的心态无法从容,那么,对死亡的认识也就必然难以深刻,对生命的意义必然难以把握。有失偏颇的做法之一就是会想当然地赋予死亡一些理想化色彩。如,很多童话、寓言都设计有死而复生、灵魂轮回或转世投胎等死亡可以避免或逆转的情节。在农村,家长会赋予“死亡”很多迷信色彩,甚至千方百计地美化“死亡”,虽然这样做有淡化恐惧的心愿但不可否认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他们对死亡的向往甚至模仿,因为,在不成熟的孩子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是可以逆转的,就象做梦一样。既然“死”可以逆转,那么“生”就不是那么重要。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我们不能歪曲生死观,死亡并不可怕,生命更是不可逆转的单行道。生由不得我们选择开始,但是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完善它的过程,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生”的必然归宿,向“死”而“生”将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光芒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既要引导学生认识死亡现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存技巧,珍惜生命,追求人生价值,培养追求意义的人生态度。
  在高中语文课堂,我们可以设置很多珍惜自己生命,追寻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教育。教材上明确标示“热爱生命”的专题是进行“贵生”教育绝佳的蓝本。
其他文献
【摘要】亲情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注意亲情教育的重要性,教材内提到亲情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亲情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做出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亲情教育;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50-02  我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家,从古至今有无数讴歌亲情的作品流
【摘要】英语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相同,都是我国的主要教学科目,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与我们本族语言不管是词义上、还是在语言背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惯用于“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长期发展下去,致使英语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现就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
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度,作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国防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中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详细分析初中历
【摘要】生物作为初中阶段学生们必须要学习的科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内容不仅涵盖自然知识,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学好生物这门课程,可以为高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不斷的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发展,成为了教师们都在不断追寻的课题。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入手,总结了应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策略,旨在通过更加优化的方案提高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
【摘要】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其实质、模式、质量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想要继续深入推进新课改,师生关系的讨论时永远避不开的话题。  【关键词】新课改;和谐;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59-01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最为关键的角色,也是学校课堂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人际关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