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村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 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划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编制,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够,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
1.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柳河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1.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 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效益难以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1.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1.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筑查处力度不够。
2. 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基本思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向村民提供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柳河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
3.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3.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柳河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3.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的现状,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 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大拆大建;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3.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到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3.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
3.6营造氛围,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县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坚持典型引路。认真抓好柳河县确定的1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整治村试点工作;新农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各村农民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分阶段地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
1.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 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划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编制,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够,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
1.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柳河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1.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 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效益难以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1.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1.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筑查处力度不够。
2. 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基本思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向村民提供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柳河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
3.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3.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柳河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3.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的现状,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 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大拆大建;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3.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到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3.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
3.6营造氛围,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县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坚持典型引路。认真抓好柳河县确定的1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整治村试点工作;新农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各村农民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分阶段地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