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一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本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积极开展推广路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交通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交通土建 路文化 教育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推广路文化教育对培养路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J1305)。
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进校后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很少接触路文化方面的教育,对自己从事的专业认识不够深刻,专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失。所以,在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中推广路文化教育不仅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坚持路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专业活力,增强专业情感和责任感,使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路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路文化的含义
路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从事道路规划、修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它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
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完成的物质道路形态是路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具体体现在道路的实用功能价值上,反映了道路建设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人类文明的客观标志。
在设计和修筑道路过程中为保证物质文化的实现,而根据社会要素、技术要素等制订出来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是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培养道路工程技术人才,以技术创新带动科技进步,保证道路建设工程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路设计和修筑者以观念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是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路文化更深层的精神意义,就是在民族的文化思想中体现了重视联系、沟通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在中国路文化含义中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有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的载体具体体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所显示的社会性沟通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联系;而精神文化因历史进程、时代风云变幻及人的创造性相关联,更加丰富了路文化的内涵。
2.路文化的特征
中国路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过程,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首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古有大禹“开九州,通九道”,周建“周道”,秦修驰道,汉有丝绸之路,唐建成唐蕃古道,清有官马大道,而今一条条国道、省道、县乡道将全国连接起来,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和谐。其次,辐射连通的开放特征。从道路发展史来看,人类为了扩大活动范围,总是以居住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自西周以来都是以国都为中心,如秦之咸阳、汉唐之长安、宋之开封、元之大都、明清之北京,或驰道,或驿道,或官道,辐射至全国,以保证政令畅通、货畅其流[1] [2]。现在的公路网以北京为中心,省道以省会为中心,县道以县城为中心,都呈现辐射的开放特征。最后,利在社会的公益特征。孔子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左传》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大量投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带动了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推广路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舆论宣传,普及路文化知识
通过调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分院的学生,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路文化了解较少,甚至有的根本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学院的广播站、宣传橱窗、建立微信群、黑板报、发放彩页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了解道路与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比如道路与政治、道路与军事、道路与经济、道路与艺术、道路与体育等,向他们灌输路文化基本知识,使得本院学生中耳闻目睹,人人皆知,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2.赏析古今名路,感受路文化的博大
古代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代道路承载着民族复兴崛起的伟大梦想。搜集古代经典道路和现代著名道路的相关资料,如古代的秦驰道、唐蕃古道、南诏古道、茶马古道等,现代的西兰公路、川藏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南京路、杭州环西湖路等,分别介绍修建的文化背景、年代、自然环境、人物、事件,让学生们感受到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融入教学过程,渗透路文化教育
(1)交通土建类专业理论课程技术性较强,讲述过程中我们注意发掘文化因素,不失时机地结合工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路文化教育。如《桥梁施工技术》这门课,我们会讲到赵州桥和李春,钱塘江大桥和茅以升等,把名人的不朽事迹引入到课堂上,使枯燥的氛围有声有色,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进行路文化教育。
(2)交通土建类专业实践课程较多,如认识实习、施工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是进行路文化教育的好机会。一方面是可以保证实施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团队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主要是可以结合企业文化的熏陶,观摩施工现场、深入企业部门,感受路桥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
4.邀请行业精英,传颂路文化精神
利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优势资源,使得“行业精英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先后邀请交通局相关领导、路桥企业董事长、杰出校友等到校开办讲座,宣讲交通政策,交通历史,道路规划与管理,褒扬交通名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等,进一步宣传、传播路文化知识,传颂路文化精神。
5.举办主题活动,吸收路文化养分 根据分院生源归属地划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区域,探寻“家乡的古道路”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学生调查走访等各种方式搜索自己家乡的古道路,从命名、修建的历史原因及意义等方面,感受其蕴含的古老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善良、淳朴、勤劳、勇敢,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参与了路文化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求知欲望。举办了以“我的专业,我的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交通土建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以“交通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潜移默化的实现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难、默默奉献”的精神传承;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主题的远足活动,零距离接触道路与景观。通过系列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但让他们吸收了路文化教育的养分,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推广路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推广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我院交通土建类专业特色,提升形象;有利于学生确立理想,树立目标,增强发展现代交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专业荣誉感,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贡献交通事业的精神。
结论
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中推广路文化教育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专业情感,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大有裨益,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尚少。道路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建设,它是文明的纽带,文化的载体,它与政治、经济、军事、生态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将不断加强路文化的教育与研究,找到最佳切入点,在日常专业教育中渗透推广路文化,使学生更加坚定为交通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把理想与现实有效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勤奋学习,刻苦实践,练好基本功,为我国交通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从而实现我们朴素的专业梦,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文杰:《路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焦泰平:《中国道路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0-23;28页。
[3]翟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科学之友(学术版)》2005年第5期,第91-93页。
[4]刘颀楠、许能生:《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9-61页。
[5]恽达明:《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科技信息》2009第3期,第197;199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关键词】交通土建 路文化 教育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推广路文化教育对培养路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J1305)。
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进校后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很少接触路文化方面的教育,对自己从事的专业认识不够深刻,专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失。所以,在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中推广路文化教育不仅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坚持路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专业活力,增强专业情感和责任感,使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路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路文化的含义
路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从事道路规划、修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它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
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完成的物质道路形态是路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具体体现在道路的实用功能价值上,反映了道路建设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人类文明的客观标志。
在设计和修筑道路过程中为保证物质文化的实现,而根据社会要素、技术要素等制订出来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是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培养道路工程技术人才,以技术创新带动科技进步,保证道路建设工程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路设计和修筑者以观念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是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路文化更深层的精神意义,就是在民族的文化思想中体现了重视联系、沟通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在中国路文化含义中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有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的载体具体体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所显示的社会性沟通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联系;而精神文化因历史进程、时代风云变幻及人的创造性相关联,更加丰富了路文化的内涵。
2.路文化的特征
中国路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过程,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首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古有大禹“开九州,通九道”,周建“周道”,秦修驰道,汉有丝绸之路,唐建成唐蕃古道,清有官马大道,而今一条条国道、省道、县乡道将全国连接起来,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和谐。其次,辐射连通的开放特征。从道路发展史来看,人类为了扩大活动范围,总是以居住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自西周以来都是以国都为中心,如秦之咸阳、汉唐之长安、宋之开封、元之大都、明清之北京,或驰道,或驿道,或官道,辐射至全国,以保证政令畅通、货畅其流[1] [2]。现在的公路网以北京为中心,省道以省会为中心,县道以县城为中心,都呈现辐射的开放特征。最后,利在社会的公益特征。孔子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左传》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大量投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带动了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推广路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舆论宣传,普及路文化知识
通过调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分院的学生,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路文化了解较少,甚至有的根本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学院的广播站、宣传橱窗、建立微信群、黑板报、发放彩页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了解道路与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比如道路与政治、道路与军事、道路与经济、道路与艺术、道路与体育等,向他们灌输路文化基本知识,使得本院学生中耳闻目睹,人人皆知,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2.赏析古今名路,感受路文化的博大
古代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代道路承载着民族复兴崛起的伟大梦想。搜集古代经典道路和现代著名道路的相关资料,如古代的秦驰道、唐蕃古道、南诏古道、茶马古道等,现代的西兰公路、川藏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南京路、杭州环西湖路等,分别介绍修建的文化背景、年代、自然环境、人物、事件,让学生们感受到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融入教学过程,渗透路文化教育
(1)交通土建类专业理论课程技术性较强,讲述过程中我们注意发掘文化因素,不失时机地结合工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路文化教育。如《桥梁施工技术》这门课,我们会讲到赵州桥和李春,钱塘江大桥和茅以升等,把名人的不朽事迹引入到课堂上,使枯燥的氛围有声有色,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进行路文化教育。
(2)交通土建类专业实践课程较多,如认识实习、施工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是进行路文化教育的好机会。一方面是可以保证实施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团队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主要是可以结合企业文化的熏陶,观摩施工现场、深入企业部门,感受路桥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
4.邀请行业精英,传颂路文化精神
利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优势资源,使得“行业精英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先后邀请交通局相关领导、路桥企业董事长、杰出校友等到校开办讲座,宣讲交通政策,交通历史,道路规划与管理,褒扬交通名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等,进一步宣传、传播路文化知识,传颂路文化精神。
5.举办主题活动,吸收路文化养分 根据分院生源归属地划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区域,探寻“家乡的古道路”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学生调查走访等各种方式搜索自己家乡的古道路,从命名、修建的历史原因及意义等方面,感受其蕴含的古老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善良、淳朴、勤劳、勇敢,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参与了路文化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求知欲望。举办了以“我的专业,我的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交通土建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以“交通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潜移默化的实现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难、默默奉献”的精神传承;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主题的远足活动,零距离接触道路与景观。通过系列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但让他们吸收了路文化教育的养分,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推广路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推广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我院交通土建类专业特色,提升形象;有利于学生确立理想,树立目标,增强发展现代交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专业荣誉感,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贡献交通事业的精神。
结论
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中推广路文化教育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专业情感,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大有裨益,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尚少。道路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建设,它是文明的纽带,文化的载体,它与政治、经济、军事、生态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将不断加强路文化的教育与研究,找到最佳切入点,在日常专业教育中渗透推广路文化,使学生更加坚定为交通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把理想与现实有效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勤奋学习,刻苦实践,练好基本功,为我国交通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从而实现我们朴素的专业梦,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文杰:《路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焦泰平:《中国道路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0-23;28页。
[3]翟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科学之友(学术版)》2005年第5期,第91-93页。
[4]刘颀楠、许能生:《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9-61页。
[5]恽达明:《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科技信息》2009第3期,第197;199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