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坐在人字形梯子上发呆。刚吵完架,我输了。
金牛座一根筋,认死理。妻子决定了的事,我家和她娘家合在一起都拦不住。她要给读初中的儿子租陪读房。陪读房很贵,我们的工资很稀薄。只有把现有的房子租出去,才能把学校旁的房子租进来。
一家装饰公司看中了我家,想往里面塞十五个员工,原先我打算保留的那间书房,妻子都不跟我商量一下,就给一起租出去了。
现在我像唐明皇,国要破了,大厦将倾,后宫三千佳丽何去何从?该带走谁?该抛弃谁?该封存谁?我无从抉择,只有跨坐在梯子上,泪眼婆娑。
以前只管买书,觉得这本好,那本也不错。现在环顾四壁,发现买回来连翻都没翻一下的,竟十有五六。我不是个好作家,也不是个好读者。如果我真是皇上,在后宫肯定也是一个失职者。
这么想着,心里的憋屈和怨怒消散了不少。好吧,狠下心来动手。就凭第一印象,把认为可以放弃的书一本本取下来,啪嗒啪嗒砸在地板上,有种生疼生疼的感觉。也不知是书疼还是心疼。反正满书房弥漫着一种哀怨的气氛。半晌,地上已是书尸如山。
隔一天,用编织袋装好,准备送废品站。临出门,又觉得不忍心,扒拉着把书掏出来,选了多半,分送几个嗜书如命的朋友。
书架上余下的,一些打包封存在床底、在大衣柜顶层、在自家车库、在人家的地下杂物间。另一些装车,跟随自己,由河东流落到河西。算下来,已不到十分之一。
这种“清洗”,不仅是对书,其实也是对日子的一种清洗,对情感的一种清洗。有些有意义的日子,要凭借物证才能留住记忆。而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最好的物证了。岁月是怎么走过来的,打开书,看着扉页上的购书日期,日子马上活色生香、栩栩如生,那些或欢快或忧伤的情感也纷纷从书中弥漫开来。
年轻时读书,我还喜欢往书页里随手夹一些花呀叶呀什么的,那些都已成了葱茏岁月的见证。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已呈百孔千疮之态,而书页里的标本却依然洁净鲜活,恍如昨天。
现在,书没了,记忆的颜色会跟着消失,情感的芬芳会随之消散。马上更老的时候,我该拿什么来打发光阴呢?坐在逼仄的阳台上,望着残存的那些图书,我沉浸在一种哀婉却又虚无的情绪中出不来。
好在儿子还算争气。一年后,他以班上最好的成绩杀进了湖南最好的高中。妻子认为是陪读的功效。分数一下来,她就去了高中附近租房。没等开学,我们又从河西搬到了河东。在新的出租房里,又有三年备受煎熬的日子等着我们咀嚼。而带过来的那些书,再一次面临扔一半留一半的命运。
这回似乎没那么心痛了。
儿子像一根生机勃勃的春笋,只一眨眼就高过了我。家庭舞台的中央他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而我已变得可有可无。皮之不存,我的那些书又何以依附?配角聊以度日的那些小点缀,谁会在乎呢?所有的精彩,都应该去装饰光芒万丈的主角。
读了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年,文字似乎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性情,但并不是向好的阳光的那面发展。反而,我觉得自己成了文字的囚徒,那颗原本简洁的心也变得阴晴不定,敏感而固执。是的,我曾无比迷恋文字,就像迷恋一个心爱的姑娘。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个姑娘平庸而无趣。我真的厌倦了。
何况,数字时代,纸媒的前景确实堪忧,说不定,在我辈都可以等到的未来,纸媒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仅仅只在博物馆留下一些,以供后人凭吊。
这么想着,幻灭感就来了,心情也就更加灰暗了。我是觉得,三十岁之前,你大可自称为文艺青年,大可为自己所谓的才华沾沾自喜。但三十岁之后,如果你的才华无法成功转变成足可养家糊口的粮食,那么你就反省去吧。“邦有道,一个贫困潦倒的资深文艺老青年,是可耻的。”这话似乎是孔子说的,又似乎不是。但孔子真的说过:行有余力,乃以学文。这大概才是正途吧。
我,爱了近三十年的文艺,却仍让家庭在贫困线上挣扎(据说年收入六万元以下视为贫困),我还有什么脸面想坐拥书城,冒充文艺老青年呢?
“却将万卷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书房没了就没了吧,图书散了就散了吧。我这满肚的文艺,若是换不来看客们可怜的打赏,还不如安静下来,好好地把儿子业已七零八落的语文教好,至少可以上一个称心如意的大学。这也算学以致用吧。
至于培养儿子成为作家,这种没觉悟的事,打死我也不能干。
几个月前,本省一个大作家死了。据说大作家生前很有名。可他活得太久了,他的名气在他死前很久就已不能穿透厚厚的光阴,烛照后人。以至我只听说他的名字,却不曾知道他写过什么,也没有兴趣去查探他的作品。那个时代的人,就留在那个时代的记忆里吧。
我现在之所以要写到他,是因为他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大有本省藏书第一人的架势。“书与老婆,概不外借。”这话不是他的原创,但他贯彻得最为彻底。平时他自己看书也舍不得折一个书角。他的几乎每一本书,都要用牛皮纸包好。我们的书放在书架上久了,朝上的那一头很容易就蒙上一层厚灰,而他的书,几十年来都一尘不染。可敬呢。
然而,也可叹呢。这些书,如果在死前捐给某个图书馆也算是有个善终。偏偏他不,他要留给子孙后代。结果他死后不到一个月,他的长孙就把图书全部送进了废品站,居然换了几千块钱。而大大的一个书房,也被长孙改造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家庭私人影院,深受幽会的情侣们喜爱。
那天,妻子一脸小心地走到我的面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里一沉,问:“儿子这次又考砸了?”
“不是。老刘来电话说,你存放在他家杂物间的图书几乎全被老鼠给毁了。”说完这话,妻子摆出一副等着我咆哮的表情,而我却云淡风轻地咧嘴笑了。书在我死前就毁了,与在我死后才毁,区别大吗?
书途同归而已。
谢宗玉,七0后,湖南安仁人,现居长沙。在《天涯》《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发表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著有《田垅上的婴儿》《遍地药香》《末日解剖》《贼日子》《少年三青之烦恼》《与子书》《涂满阳光的村事》等13部书。
金牛座一根筋,认死理。妻子决定了的事,我家和她娘家合在一起都拦不住。她要给读初中的儿子租陪读房。陪读房很贵,我们的工资很稀薄。只有把现有的房子租出去,才能把学校旁的房子租进来。
一家装饰公司看中了我家,想往里面塞十五个员工,原先我打算保留的那间书房,妻子都不跟我商量一下,就给一起租出去了。
现在我像唐明皇,国要破了,大厦将倾,后宫三千佳丽何去何从?该带走谁?该抛弃谁?该封存谁?我无从抉择,只有跨坐在梯子上,泪眼婆娑。
以前只管买书,觉得这本好,那本也不错。现在环顾四壁,发现买回来连翻都没翻一下的,竟十有五六。我不是个好作家,也不是个好读者。如果我真是皇上,在后宫肯定也是一个失职者。
这么想着,心里的憋屈和怨怒消散了不少。好吧,狠下心来动手。就凭第一印象,把认为可以放弃的书一本本取下来,啪嗒啪嗒砸在地板上,有种生疼生疼的感觉。也不知是书疼还是心疼。反正满书房弥漫着一种哀怨的气氛。半晌,地上已是书尸如山。
隔一天,用编织袋装好,准备送废品站。临出门,又觉得不忍心,扒拉着把书掏出来,选了多半,分送几个嗜书如命的朋友。
书架上余下的,一些打包封存在床底、在大衣柜顶层、在自家车库、在人家的地下杂物间。另一些装车,跟随自己,由河东流落到河西。算下来,已不到十分之一。
这种“清洗”,不仅是对书,其实也是对日子的一种清洗,对情感的一种清洗。有些有意义的日子,要凭借物证才能留住记忆。而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最好的物证了。岁月是怎么走过来的,打开书,看着扉页上的购书日期,日子马上活色生香、栩栩如生,那些或欢快或忧伤的情感也纷纷从书中弥漫开来。
年轻时读书,我还喜欢往书页里随手夹一些花呀叶呀什么的,那些都已成了葱茏岁月的见证。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已呈百孔千疮之态,而书页里的标本却依然洁净鲜活,恍如昨天。
现在,书没了,记忆的颜色会跟着消失,情感的芬芳会随之消散。马上更老的时候,我该拿什么来打发光阴呢?坐在逼仄的阳台上,望着残存的那些图书,我沉浸在一种哀婉却又虚无的情绪中出不来。
好在儿子还算争气。一年后,他以班上最好的成绩杀进了湖南最好的高中。妻子认为是陪读的功效。分数一下来,她就去了高中附近租房。没等开学,我们又从河西搬到了河东。在新的出租房里,又有三年备受煎熬的日子等着我们咀嚼。而带过来的那些书,再一次面临扔一半留一半的命运。
这回似乎没那么心痛了。
儿子像一根生机勃勃的春笋,只一眨眼就高过了我。家庭舞台的中央他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而我已变得可有可无。皮之不存,我的那些书又何以依附?配角聊以度日的那些小点缀,谁会在乎呢?所有的精彩,都应该去装饰光芒万丈的主角。
读了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年,文字似乎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性情,但并不是向好的阳光的那面发展。反而,我觉得自己成了文字的囚徒,那颗原本简洁的心也变得阴晴不定,敏感而固执。是的,我曾无比迷恋文字,就像迷恋一个心爱的姑娘。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个姑娘平庸而无趣。我真的厌倦了。
何况,数字时代,纸媒的前景确实堪忧,说不定,在我辈都可以等到的未来,纸媒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仅仅只在博物馆留下一些,以供后人凭吊。
这么想着,幻灭感就来了,心情也就更加灰暗了。我是觉得,三十岁之前,你大可自称为文艺青年,大可为自己所谓的才华沾沾自喜。但三十岁之后,如果你的才华无法成功转变成足可养家糊口的粮食,那么你就反省去吧。“邦有道,一个贫困潦倒的资深文艺老青年,是可耻的。”这话似乎是孔子说的,又似乎不是。但孔子真的说过:行有余力,乃以学文。这大概才是正途吧。
我,爱了近三十年的文艺,却仍让家庭在贫困线上挣扎(据说年收入六万元以下视为贫困),我还有什么脸面想坐拥书城,冒充文艺老青年呢?
“却将万卷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书房没了就没了吧,图书散了就散了吧。我这满肚的文艺,若是换不来看客们可怜的打赏,还不如安静下来,好好地把儿子业已七零八落的语文教好,至少可以上一个称心如意的大学。这也算学以致用吧。
至于培养儿子成为作家,这种没觉悟的事,打死我也不能干。
几个月前,本省一个大作家死了。据说大作家生前很有名。可他活得太久了,他的名气在他死前很久就已不能穿透厚厚的光阴,烛照后人。以至我只听说他的名字,却不曾知道他写过什么,也没有兴趣去查探他的作品。那个时代的人,就留在那个时代的记忆里吧。
我现在之所以要写到他,是因为他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大有本省藏书第一人的架势。“书与老婆,概不外借。”这话不是他的原创,但他贯彻得最为彻底。平时他自己看书也舍不得折一个书角。他的几乎每一本书,都要用牛皮纸包好。我们的书放在书架上久了,朝上的那一头很容易就蒙上一层厚灰,而他的书,几十年来都一尘不染。可敬呢。
然而,也可叹呢。这些书,如果在死前捐给某个图书馆也算是有个善终。偏偏他不,他要留给子孙后代。结果他死后不到一个月,他的长孙就把图书全部送进了废品站,居然换了几千块钱。而大大的一个书房,也被长孙改造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家庭私人影院,深受幽会的情侣们喜爱。
那天,妻子一脸小心地走到我的面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里一沉,问:“儿子这次又考砸了?”
“不是。老刘来电话说,你存放在他家杂物间的图书几乎全被老鼠给毁了。”说完这话,妻子摆出一副等着我咆哮的表情,而我却云淡风轻地咧嘴笑了。书在我死前就毁了,与在我死后才毁,区别大吗?
书途同归而已。
谢宗玉,七0后,湖南安仁人,现居长沙。在《天涯》《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发表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著有《田垅上的婴儿》《遍地药香》《末日解剖》《贼日子》《少年三青之烦恼》《与子书》《涂满阳光的村事》等13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