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三岔石炭系含煤特征、煤层的平均厚度、地层的厚度以及煤层展布规律研究,结合沉积相、地质构造方面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含煤性呈三岔背斜南翼好,北翼和背斜轴部差的特点。煤层在平面上受扇三角洲沉积相的控制,垂向上受构造控制。煤层沿NWW变化不大,沿着倾向两侧逐渐变薄。碎屑物补给程度与地层厚度呈正比关系,二者共同影响了煤层垂向上的发育状态。
[关键词]上石炭统 含煤性 扇三角洲 沉积相变 三岔
[中图分类号] P612[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46-1
三岔煤矿地处青海省祁连县城以东,距祁连县城直距38km,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祁连县峨博镇管辖,面积为6.06km2。全区大部分为第四系掩盖区,主要含煤地层是上石炭统太原群,太原群分上下岩组,上岩组含煤较差。
1地质背景
三岔煤矿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断裂构造较发育,区内背斜构造命名为“三岔背斜”。三岔背斜轴线长约6km,呈NWW向展布,轴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和加里东期侵入岩,两翼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岔背斜倾向南东方向,使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在矿段东端形成转折端。
根据勘查成果,确定三岔地区含煤区总体构造为背斜构造,除此之外,断裂构造较发育,区内地层以寒武系地层为沉积基底,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太原群煤系组成。
2上石炭统含煤性
三岔地区含煤地层上石炭系太原群,划分为上岩组和下岩组,共有12个煤组,上岩组含煤较差,含煤三层,下岩组含煤9组,其中有一层可采煤层,
3煤系地层厚度和展布规律
3.1地层厚度
上石炭系统太原组(C2ty)为一套内陆山间断陷型盆地沉积环境下的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1]。据钻孔揭露的地层,石炭系太原组地层按照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上岩组岩性主要为粗砾—中砾砂岩,在沉积旋回上是一个正旋回。下岩组主以泥岩为主,中间夹细砾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和适量含炭质泥岩,沉积旋回结构不明显。太原组在本区呈现一个上粗下细的反旋回,符合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相的沉积规律。
太原组由上到下分为两个岩性段,各岩性段特征如下:
(1)太原组下岩性段(C2ty1)岩性主要以灰~浅灰色泥岩为主,中间夹细砾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石灰岩和少量含碳泥岩及煤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物,顶部燧石灰岩(k1)全区发育。
(2)太原组上性段(C2ty2)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及黑色炭质泥岩、铝质泥岩夹中粒砂岩、燧石灰岩和泥灰岩,岩性以细粒碎屑岩为主,符合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特征。
3.2煤层厚度
上石炭统太原组含煤岩层有上下两个岩层组组成,上岩组含煤2组,下岩组含煤9层,其中只一层煤为可采煤层,
4含煤性影响因素分析
4.1沉积环境因素
根基区内勘查资料分析,三岔地区含煤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总体属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根据该地层在勘查区分布及含煤性特征,其沉积环境分析如下:
4.1.1上石炭统
上石炭统太原组上岩段,该时期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开始阶段,此时来自物源方向碎屑物质充足,沉积作用主要以填平补齐为主,水动力较强,沉积物粒度粗、分选差、磨圆度低,水动力比较动荡、不稳定,纵向上沉积旋回表现为底部以粗粒砂岩为主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此阶段不利于成煤物质连续、稳定沉积,只形成了较薄煤层。
随着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逐渐扩大到扇三角洲前缘,进入太原组下岩段,水动力逐渐稳定,沉积碎屑物质分选、磨圆变好,此时水动力趋于稳定,加之河流从物源区带来的丰富的养分,有利于成煤植物生长及演化,为泥炭沼泽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形成了稳定的多旋回的河漫滩微相沉积,发育了上石炭统的下岩段[2]。岩性主要表现为分选好,粒度细的细粒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发育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中后期,向前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水体变深,沉积物携带的养分变少,不利于成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只在局部形成不可采薄煤层;末期,区内整体转为以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为代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及深水湖泊沉积,结束了整个沉积过程[3]。
4.2.构造因素分析
本区属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勘探区主要构造形态为背斜,命名为“三岔背斜”,除此之外,断裂发育。三岔背斜向东南方向倾伏,石炭、二叠地层在东南端形成转折端。基本平行三岔背斜轴部南侧发育了F2北逆断层,使得三岔背斜南翼地层下降,保存了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因此,勘查区内煤层发育于原始地层沉积和后期构造运动有关,原始地层沉积后,在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了三岔背斜,背斜的中部隆起,长期遭受分化剥蚀,含煤地层剥蚀殆尽,后来在局部构造运动影响下、发育了F2北逆断层,使得三岔背斜南翼地层下沉,含煤地层保存下来,北翼地层剥蚀严重,含煤地层基本上上剥蚀殆尽。所以含煤性呈现在三岔背斜南翼好,北翼和轴部差的特点。
4.3碎屑岩补给因素
上石炭统沉积主要补给来源于北部祁连山山前冲积扇碎屑物,而碎屑物的补给强度决了扇三角洲发育规模。当碎屑物质和水动力条件配合较好的情况下,有利于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才有利于成煤环境形,当碎屑物补给过度,扇三角洲平原较发育,不利于三角洲前缘发育。而勘查区主要含煤沉积相就是扇三角洲前缘[5]。
从垂向上看,上岩段位于扇三角洲沉积相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较下岩段薄。只发育了三层不可采煤层。符合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规律。
参考文献
[1]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青海省祁连县三岔煤炭详查报告[R]张掖: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2009.
[2]田伟江.贵州晚二叠世各煤田含煤性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4):22-29.
[3]董明,山西朔南矿区含煤岩系特征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增2):21-23.
[4]王峰,卢轶,柳世友,等.吉林省浑江吗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4):23-27.
[5]赵澄林,朱筱敏,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37-238.
[关键词]上石炭统 含煤性 扇三角洲 沉积相变 三岔
[中图分类号] P612[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46-1
三岔煤矿地处青海省祁连县城以东,距祁连县城直距38km,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祁连县峨博镇管辖,面积为6.06km2。全区大部分为第四系掩盖区,主要含煤地层是上石炭统太原群,太原群分上下岩组,上岩组含煤较差。
1地质背景
三岔煤矿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断裂构造较发育,区内背斜构造命名为“三岔背斜”。三岔背斜轴线长约6km,呈NWW向展布,轴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和加里东期侵入岩,两翼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岔背斜倾向南东方向,使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在矿段东端形成转折端。
根据勘查成果,确定三岔地区含煤区总体构造为背斜构造,除此之外,断裂构造较发育,区内地层以寒武系地层为沉积基底,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太原群煤系组成。
2上石炭统含煤性
三岔地区含煤地层上石炭系太原群,划分为上岩组和下岩组,共有12个煤组,上岩组含煤较差,含煤三层,下岩组含煤9组,其中有一层可采煤层,
3煤系地层厚度和展布规律
3.1地层厚度
上石炭系统太原组(C2ty)为一套内陆山间断陷型盆地沉积环境下的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1]。据钻孔揭露的地层,石炭系太原组地层按照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上岩组岩性主要为粗砾—中砾砂岩,在沉积旋回上是一个正旋回。下岩组主以泥岩为主,中间夹细砾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和适量含炭质泥岩,沉积旋回结构不明显。太原组在本区呈现一个上粗下细的反旋回,符合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相的沉积规律。
太原组由上到下分为两个岩性段,各岩性段特征如下:
(1)太原组下岩性段(C2ty1)岩性主要以灰~浅灰色泥岩为主,中间夹细砾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石灰岩和少量含碳泥岩及煤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物,顶部燧石灰岩(k1)全区发育。
(2)太原组上性段(C2ty2)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及黑色炭质泥岩、铝质泥岩夹中粒砂岩、燧石灰岩和泥灰岩,岩性以细粒碎屑岩为主,符合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特征。
3.2煤层厚度
上石炭统太原组含煤岩层有上下两个岩层组组成,上岩组含煤2组,下岩组含煤9层,其中只一层煤为可采煤层,
4含煤性影响因素分析
4.1沉积环境因素
根基区内勘查资料分析,三岔地区含煤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总体属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根据该地层在勘查区分布及含煤性特征,其沉积环境分析如下:
4.1.1上石炭统
上石炭统太原组上岩段,该时期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开始阶段,此时来自物源方向碎屑物质充足,沉积作用主要以填平补齐为主,水动力较强,沉积物粒度粗、分选差、磨圆度低,水动力比较动荡、不稳定,纵向上沉积旋回表现为底部以粗粒砂岩为主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此阶段不利于成煤物质连续、稳定沉积,只形成了较薄煤层。
随着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逐渐扩大到扇三角洲前缘,进入太原组下岩段,水动力逐渐稳定,沉积碎屑物质分选、磨圆变好,此时水动力趋于稳定,加之河流从物源区带来的丰富的养分,有利于成煤植物生长及演化,为泥炭沼泽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形成了稳定的多旋回的河漫滩微相沉积,发育了上石炭统的下岩段[2]。岩性主要表现为分选好,粒度细的细粒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发育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中后期,向前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水体变深,沉积物携带的养分变少,不利于成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只在局部形成不可采薄煤层;末期,区内整体转为以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为代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及深水湖泊沉积,结束了整个沉积过程[3]。
4.2.构造因素分析
本区属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勘探区主要构造形态为背斜,命名为“三岔背斜”,除此之外,断裂发育。三岔背斜向东南方向倾伏,石炭、二叠地层在东南端形成转折端。基本平行三岔背斜轴部南侧发育了F2北逆断层,使得三岔背斜南翼地层下降,保存了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因此,勘查区内煤层发育于原始地层沉积和后期构造运动有关,原始地层沉积后,在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了三岔背斜,背斜的中部隆起,长期遭受分化剥蚀,含煤地层剥蚀殆尽,后来在局部构造运动影响下、发育了F2北逆断层,使得三岔背斜南翼地层下沉,含煤地层保存下来,北翼地层剥蚀严重,含煤地层基本上上剥蚀殆尽。所以含煤性呈现在三岔背斜南翼好,北翼和轴部差的特点。
4.3碎屑岩补给因素
上石炭统沉积主要补给来源于北部祁连山山前冲积扇碎屑物,而碎屑物的补给强度决了扇三角洲发育规模。当碎屑物质和水动力条件配合较好的情况下,有利于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才有利于成煤环境形,当碎屑物补给过度,扇三角洲平原较发育,不利于三角洲前缘发育。而勘查区主要含煤沉积相就是扇三角洲前缘[5]。
从垂向上看,上岩段位于扇三角洲沉积相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较下岩段薄。只发育了三层不可采煤层。符合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规律。
参考文献
[1]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青海省祁连县三岔煤炭详查报告[R]张掖: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2009.
[2]田伟江.贵州晚二叠世各煤田含煤性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4):22-29.
[3]董明,山西朔南矿区含煤岩系特征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增2):21-23.
[4]王峰,卢轶,柳世友,等.吉林省浑江吗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4):23-27.
[5]赵澄林,朱筱敏,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