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p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众多“非遗”文化的摇篮。濒临东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蚕桑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纺织工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绣和蓝夹缬技艺。一直以来,它们都在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发展,城市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变动等原因,两种“非遗”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下走上了迥然相异的发展道路。本文将对蓝夹缬与发绣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现代化举措,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夹缬起于秦汉而盛于唐宋,发绣源起盛唐,二者在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今同列“非遗”名录。藍夹缬与发绣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亟待人们一探究竟。
  (一)蓝夹缬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2年)释“夹缬”:“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而把一块白布夹入花版中,在装满靓青染缸里几经浸泡、氧化,出缸后白布上印有花鸟虫兽等吉祥纹样,成品则称为“蓝夹缬”,这种技艺被称为蓝夹缬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常被唐代文人雅士用文字描摹,如“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唐·白居易 《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 八年寒食日池东小楼》),“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唐·李贺《恼公》)等。在唐代,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由彩色向蓝白双色转化,至今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靓青打制以及夹缬印染。通俗讲,夹缬就是两块刻有花纹且互相吻合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色,与字模印刷刚好相反。如图案1,一般为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在民间,蓝夹缬又以图案为名,“百子”“龙凤”“状元”以及“戏曲”都是夹缬典型的图案题材,其中“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蕴涵喜庆祝愿、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白头偕老之意。“戏曲被”中的戏曲纹样数量庞大,剧种主要涉及永嘉昆曲。蓝夹缬也是我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例,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虽早先蓝夹缬为温州地区婚嫁必备品,但因时代发展与新兴纺织品的冲击,蓝夹缬慢慢退出大众视线,演变成民俗馆里传统生活的凭证与象征。2011年,蓝夹缬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温州发绣
  发绣,是一种以人的头发做原料的传统刺绣工艺。发绣以头发为线,细针密绣,制作精细耗时,能长久保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发绣最早可溯源至唐代上元年间,唐代佛教盛行,许多贞女信妇以发代线,在缎布上绣如来佛祖和观音等画像,以示虔诚之心。后在宋、元、明、清均有发展。近代发绣一度失传。
  近几十年来,温州发绣在各个方面均有所创新:前有魏敬先开创人像绣题材,开启“发绣外交”之路,后有孟永国开拓乱针绣的技法、始创彩色发绣、改造装裱和刺绣工具,最终研究形成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做底补色这三种创新性技法,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发绣的传承与发展,打开温州发绣在世界的知名度。魏敬先先生曾为首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绣制的《荷兰女王》(如图2)是单色发绣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品运用施针、交叉针等针法,在素描明暗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针脚的疏密与铺垫实现画面的立体逼真,突显荷兰女王优雅亲和的气质。孟永国先生的《丝语廊桥》则以不同人种的头发为绣线,利用发丝的天然光泽,结合彩色发绣法和做底补色法,打造画面的明暗美感,营造廊桥静谧庄重的氛围。温州发绣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与艺术精神,如魏敬先先生曾受温州市委所托为南怀瑾先生的母亲绣的人物绣像——《南太夫人》像,在感动了南怀瑾先生的同时也为金温铁路带来5亿元的发展投资。

  1991年,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温州市发绣研究所,专事发绣的传承与发展工作。2013年,温州发绣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缬与发绣发展现状


  夹缬与发绣,虽一度衰落近于消亡失传,但都在近年的再研究中得到了复盘发展。本段将从二者的保存现状、传承人以及商业化发展方面分析“非遗”现存环境,拟测发展态势。
  (一)保存状况
  鉴于“非遗”自身特殊的地域性,温州当地即有瑞安马屿镇净水村采成蓝夹缬博物馆、苍南灵溪镇“缬韵”馆等专题文化小馆建立,皆致力于蓝夹缬的固态保护。在活态保护方面也有当地有关部门和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拓宽其应用新领域而努力。身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古老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蓝夹缬始终保持着少量且平稳的传承态势,但由于其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有所背离,蓝夹缬当下处境并不乐观,其研究和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较之蓝夹缬,发绣的再研究更早,且较早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发绣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技艺挖掘和拯救下起死回生,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温州发绣延续苏州发绣,逐渐兴起。为迎合题材的现代化趋势,温州发绣创新出3种方法,分别是单色发绣法、彩色发绣法、做底补色法,另外还在针法、工具和装裱方面做了革新。其在尊重发绣本身特色,结合时代发展的同时,细节更精致、形象更立体、色彩更丰富、题材也更广泛,从而更加凸显自然、淡彩、题材多样又不失古韵的特点。温州发绣不仅在技法上有所革新,而且传承模式也由区域传承转变为高校传承,诸如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等官方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辅以集群化发绣机的配备和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图3),在发绣市场及传播受限的困境中,为其适应当代社会审美情趣的发展开拓了新方法、新思路。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技艺承嬗离合,亟待进一步传承。
  (二)“非遗”传承人
  如今,在温州乃至浙南地区现存使用蓝夹缬技艺、以染坊形式进行生产的民间工坊有苍南宜山镇八岙村薛氏工坊、乐清白石中雁村陈氏工坊和瑞安马屿镇净水村王氏工坊。其中,现存时间最长久的薛氏工坊坚持传统蓝夹缬染坊的发展方式,除印染外不参与市场开发与商业经营,逐渐陷入后继者缺乏、资金短缺的困境中。
  与薛氏工坊不同,陈氏工坊坚持子承父业传承蓝夹缬技艺,集原料自产、工坊改造、长期生产、衍生开发等措施,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的蓝夹缬基地也在筹划之中。南向北与张琴女士等民间文化精英工作者在陈氏工坊早期的复兴与发展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瑞安王氏工坊则更加注重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将工坊内的一二三产业划分得非常清楚。尽管蓝夹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很小,但传承人王河生坚持生产,并且实现了工厂制半机械化生产。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王河生在当地政府建议下建立了民办“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成为我国首个以蓝夹缬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同时王馆长也在复兴彩色夹缬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有别于蓝夹缬以民间手工艺人为主的传承方式,温州发绣则以高校传承的模式在温州地区长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的负责人孟永国,师承发绣大师魏敬先,在实践中发明了发绣小乱针、大乱针、交叉针等技艺手法,使题材从单一的人像向风景静物、花鸟绣创新。另外地方高等院校还注重高层次传承人的培养,通过理论课教授和实操实践让年轻的种子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生根发芽。
  总之,虽然面临着被主流审美市场淘汰的危机,但蓝夹缬在民间手工艺人长期且持续的积累中,在学界学者的有限支持下,不断改进生产和经营模式,也在平缓地发展;温州发绣的传承人与政府之间已经建立了较为官方的密切联系,经济来源稳定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继而面对较为高端的市场,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创新、拔高技艺水准,提高产品艺术价值,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
  (三)商业化发展
  近年来,蓝夹缬的商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和文创。以瑞安马屿镇净水村蓝夹缬博物馆为例,这一自筹自建的民办博物馆在王河生管理经营下逐渐形成规模,对接中国丝绸博物馆,正着手重修,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半机械化生产在保存蓝夹缬核心技艺的同时提高了蓝夹缬的产量,从而为后续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馆养馆”的展销一体化形式配合衍生产品明码标价和可移动展销厅展示,馆内可开展宣传体验项目,比如,自费手工印染。
  以苍南灵溪镇“缬韵”馆(图4)为例,该文化馆以销售与蓝夹缬相关的文创产品为主。其秉持“古缬新韵,致意传统,创意再生”的理念,挖掘浙南一带民俗风情,将蓝夹缬中的文化和美学元素融入服装服饰等具有审美价值的商业品中。叶其丹的“缬承之路”开创了“2020缬韵新年生肖礼”“富贵猪生肖礼”“壹颗丹生肖”“文书系列”“现代夹缬·24节气系列”“城市之礼·创意夹缬”等不同系列。

  因其独特的图案纹样,蓝夹缬在几乎所有布制衍生产品创作上都能有所作为。而发绣作为一种高精度与高难度的观赏性刺绣技艺,其文创本质依旧是丝线在底料上进行作画。江苏区域多用流水线工程进行发绣制作,批量生产,商业化目的明确地打造打响发绣“非遗”品牌。温州地区则采取截然不同的高校传承模式,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是编制内唯一一所研究发绣的科研机构。基于发绣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发绣题材中,人物绣像最为突出。魏敬先先生为南懷瑾先生绣的《南太夫人》像就为温金铁路的发展带来5亿元的投资,发绣价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发绣作为外交礼赠,使得“发绣外交”也成为温州走向世界的钥匙。温州发绣的商业化发展中独特性、人文性和学术研究性远大于商业性。
  二者相较之下,蓝夹缬文创产品多样但以高利润弥补小众销量的形式,存在商业化模式华而不实的隐患;发绣衍生产品较为单一但知名度较广,受众明确,资金来源也较为稳定。另外,蓝夹缬拥有靛青种植等相关特色景观的优势,在旅游开发上更具商业化潜力。

三、发绣与蓝夹缬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蓝夹缬与发绣处境不尽相同,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更是大相径庭,但结合二者分析,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见一斑。为了突破“非遗”传承的重重困境,针对性举措的提出与施行刻不容缓。
  (一)发绣发展的困境
  1.性质与价值限制
  一是发绣身为装饰品,艺术价值高于实用价值,且较适用于高消费人群;二是在古代发绣流传范围较局限在上层阶级,其绣法与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与平民百姓相去甚远。以上两点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绣的被消费水平有限。
  2.绣制人员难寻   例如,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对于研究员的专业与学历要求较高,首先需要良好的美术功底与整体构思能力,基本招收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员;其次需要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发绣内容、技法与表达有整体性把握。另外,民间发绣艺人日渐稀少,愿意从事发绣研究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3.原料与成本消耗
  发绣物料采用人发,对发质要求极高:原生未经染色的黑色长发,细软有光泽。此种优质头发在现代时尚潮流社会中极难寻得,且审美趋向也限制这种既长又优的头发出现。故从原料上看,发绣的起点并不低;在发绣的制作过程中,发绣师从构图到选料再到成品的制作,完成一幅良好的发绣需要三个月以上时间,其间消耗大量时间、人力与物料成本,这都是发绣在推广过程中会首先会遇到的问题。
  (二)蓝夹缬发展的困境
  1.受众面单一
  随着时代发展,以往作为温州地区婚嫁必备用品的蓝夹缬已逐渐被新式婚嫁用品替代。现今蓝夹缬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零可能性决定了其主要销售对象为蓝夹缬收藏爱好者和博物馆、文化馆。制作蓝夹缬的场所主要是民间尚存的”非遗”作坊,大规模的制作销售已很困难。
  2.蓝夹缬制品性价比不高
  制作蓝夹缬的布料主要为土布,制工粗糙,远不及现阶段市场中的丝绸制品触感舒适。且图案花纹素淡简单,颜色基本为蓝白双色,审美价值单薄,而图案花样的创新涉及雕版图案的变革,雕版的精细图案需人工创作,但相关手艺人寥寥无几。不论是雕版制作还是蓝夹缬的染制,都需人工实操,其人工成本极高,因此价格和实用价值逐渐失衡。
  3.衍生产品市场狭窄
  以叶其丹为代表的“缬韵”蓝夹缬文创产品的出现是蓝夹缬转型路上的一个标志性转变,但蓝夹缬衍生产品并未得到良好的市场反应。其文创产品核心运用夹缬图案元素,而最本质的蓝夹缬技艺还是体现在一些服饰、布包上,且售价较高,对于一般消费人群来说性价比不高。蓝夹缬衍生品市场基本上集中在浙江地区,线下体验店较少,影响力不广。

四、发绣与蓝夹缬的推广措施


  (一)发绣推广措施
  传统的“非遗”通过商业化、市场化路线进行推广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发绣本身的价值与制作又限制着它难以面向最广泛的群体。故而结合社会、市场与发绣本身,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措施。
  1.文化概念普及
  当地的文旅部门宣传部门可以将发绣的概念融入城市的建设之中,凭靠建筑与公共设施宣传发绣。教育部门可将发绣编入特色地方文化读本,开设地方文化常驻课,同时引导各所学校培养一批掌握优秀地方文化包括“非遗”文化的教师,将发绣文化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制作性人才培育
  在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的要求之中不难看出,针对发绣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往往较高。研究所可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外设附属发绣人才培育学院,面向广大发绣研究型人才与发绣爱好者招聘及招生,从而培养传承人才。
  3.文化研究者召集
  发绣本身作为装饰品,其绣制内容丰富多样,与中国画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可召集学究型人才,召开学术会议,探访发绣在各个时期的受众者与不同题材,挖掘发绣的绣制技巧与文化内涵,从而以学术研讨的方式,达到挖掘与保护发绣的目的。
  4.婚庆伴手礼制作
  发绣原料为头发,寓意极深,可将此种寓意形式放大,转化为商业机遇创新点。可由相关发绣研究所牵头,担任研究与指导者,与当地相关婚庆公司联合培育发绣婚庆伴手礼的项目,引入社会资金,从而以学研产结合的形式,让发绣产品以高端伴手礼与文化象征品的形象面向市场。
  (二)蓝夹缬推广措施
  蓝夹缬的传承与发展应结合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发挥,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举措。
  1.各类形式视频宣传
  蓝夹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其他“非遗”一样需要被保存记录,以纪录片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以提升大众认知度,从而推进实现保护与传承目标。纪录片能够总括地方所有“非遗”,蓝夹缬则可以作为其中一个专题进行展现;也可拍摄公益宣传片、微电影等,融入更多乡村、地方区域元素,让蓝夹缬走进人们的生活,恢复民俗特色。
  2.文创联名产品结合
  蓝夹缬文创相较于其他领军文创产品,如故宫文创,其影响力还较薄弱,但如果能借助有较大消费群体、影响力较强的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推出联名款,不仅能将各种文化、民俗元素进行形式融合,碰撞出新的色彩,而且能一定程度上带动蓝夹缬文创产品的发展与升级。
  3.蓝夹缬技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与学校建立实践合作关系,开展学生研学游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调派部分教师进入蓝夹缬高级研修班进修,再返校开设相关“非遗”选修课,实现更加大众化的传播与学习。蓝夹缬技艺实践基地以蓝夹缬文化为载体,打造旅游基地和相关线下体验店,形成蓝夹缬主题的小型旅游风景点,吸纳更多潜在消费群体。

五、结语


  蓝夹缬和温州发绣作为“非遗”传承与发展之路上的两个代表,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屡遭冲击,但其包含的文化遗产价值历久弥新。两种“非遗”的接班人也在保持原有本真本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因素,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创新,并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其他文献
引言  在第三产业中,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和消费服务的两大产业分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大产业无论是在内涵、延伸还是在功能、性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者既存在差異,又有着共性,可以紧密联系起来。改革和民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一体化”的有效健康发展,对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是文旅产业融合的根本内涵,两者的融合对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
期刊
21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各种新型旅游观念、旅游活动应运而生,地学旅游也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本文以临川温泉镇为研究对象,对其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如温泉镇地学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但是除了核心的温泉资源外,其他地学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保护,也未形成资源联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开发临川温泉地学文化特色小镇的对策,旨在拓展当地旅游市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宰客事件愈演愈烈,成为旅游市场的顽疾之一。文章运用基于多智能体建模方法,融合多源数据,从微观异质性游客决策过程和游客-目的地间交互作用的视角,构建游客目的地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不同力度的信息策略和价格策略的市场恢复效果及其动态演化趋势,并探讨了恢复策略的组合优化问题。研究发现,信息策略的恢复效果随时间演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变化趋势,并且在不同媒体关注度和游客信
期刊
[摘 要]根据凝视理论,图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偏好和行为特征。然而,对图片大数据进行视觉内容分析的旅游研究,由于技术限制仍处于广泛探索阶段。文章以北京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引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场景识别模型,对2004—2013年游客在社交媒体网站Flickr上分享的36 595张照片进行视觉内容识别与分类,并按照旅游基本活动“食、住、行、游、购、娱”的框架将机器识别出的103
期刊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各类文化纷纷登上民族旅游的舞台,如民族的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房屋建筑、传统美食、服饰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非遗”本身所具备的民族性、异质性、神秘性对于游客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相较于旅游开发,“非遗”的保护应当
期刊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民族或特定地域的群众所创造、沿袭的风俗生活,最终在群众语言、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性、独特性和浸润性的文化形式,主要涵盖民俗习惯、民俗艺术和民俗工艺等内容,因群众某种生活需要而起,习久而成俗。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异彩纷呈,为游客带来“求
期刊
引言  海南全岛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政策是党中央在2018年提出的重要战略,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自贸岛建设,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等重要内容。在旅游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与创新设计是体现与满足自贸岛建设的根本任务与重要需求,需要开阔眼界、创新手段,对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落实。一、旅游产品的基本设计原则  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具备准确的定位、核心吸引力的凸显、游客需求与
期刊
引言  贵州省位于祖国的西南,是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回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集聚地。近年来,随着云贵川旅游路线的日渐火热,以贵州贵阳、丹寨县、雷山县为主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有了明显提升。2018年贵阳被评选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贵州旅游。在游览贵州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可以领略到当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期刊
引言  近年,洛阳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将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2018年5月,洛阳市发布《洛阳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文件指出要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在2020年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旅游发展全域化”的目标。一、洛阳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洛阳位
期刊
[摘 要]民宿作为一种乡村住宿新业态和乡村生活新方式,吸引着众多创客投资与经营。对于民宿这种既具“生意”又具“生活”属性的创业领域来说,创业之初不同的愿景(创业动机)使创业之后的满足感(创业绩效感知)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通过218位乡村民宿创客的一手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差异对比分析法,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探查差异化创业动机与差别化创业绩效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乡村民宿创客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