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社会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数学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象到抽象的一种渐进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能够获得亲身体验,又在体验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上的活动,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知真伪,才能让猜想和假想转化为真理。正如数学家皮亚杰指出:“传说的数学缺美,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的。”的确,传统的数学有违儿童的认知能力,因此,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课堂上能动手操作的就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小学低年级数学,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数的认识与计算,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领悟,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运用实物或模型进行试验,边动手边动脑,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发现建构新知识。设计合乎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儿童情趣的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测一测、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对于空间观念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量一量: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我为各小组提供了一个纸盒,对制作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去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测量其中三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但学生都能正确求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求出的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测量出长、宽、高的数据。
(2)剪一剪: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剪一个对称图形。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放手让学生去剪,拼,把平行四边行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剪、拼活动,学生自然看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后,可以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的实践活动其实也是“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
(3)折一折: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测一测:如在学习土地面积公顷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野上进行实地测量,测量出了一块面积是一公顷的土地,让学生观察一公顷有多大,通过实际测量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建立了1公顷的正确表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在数学实验中学数学
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装沙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实验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的能力。在教学圆面积时,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明显的,结论是显行的,但学生是否理解还有待验证,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将一个圆通过剪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验证过程中,让学生弄清楚圆与转化后的关系,通过转化后图形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还观察到两个半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矩形,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深刻的体会到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而且初步了解到转化和极限这些数学思想。掌握了猜测,验证、推理等一些数学方法提升了学生自助探究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留足资助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三、在数学制作活动中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由课堂教学向注重实践活动和注重生活教育的转变, 它突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现“学数学”和“做数学”, 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陈旧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实践能力。数学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不十分美观、标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为进一步观察、概括它们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通过制作使学生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棱的特点,从而很快灵活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并且掌握非常牢固,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数学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象到抽象的一种渐进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能够获得亲身体验,又在体验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上的活动,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知真伪,才能让猜想和假想转化为真理。正如数学家皮亚杰指出:“传说的数学缺美,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的。”的确,传统的数学有违儿童的认知能力,因此,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课堂上能动手操作的就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小学低年级数学,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数的认识与计算,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领悟,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运用实物或模型进行试验,边动手边动脑,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发现建构新知识。设计合乎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儿童情趣的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测一测、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对于空间观念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量一量: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我为各小组提供了一个纸盒,对制作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去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测量其中三个面的长和宽,有的小组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但学生都能正确求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求出的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必须测量出长、宽、高的数据。
(2)剪一剪: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剪一个对称图形。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放手让学生去剪,拼,把平行四边行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剪、拼活动,学生自然看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后,可以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的实践活动其实也是“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
(3)折一折: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测一测:如在学习土地面积公顷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野上进行实地测量,测量出了一块面积是一公顷的土地,让学生观察一公顷有多大,通过实际测量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建立了1公顷的正确表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在数学实验中学数学
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装沙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实验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的能力。在教学圆面积时,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明显的,结论是显行的,但学生是否理解还有待验证,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将一个圆通过剪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验证过程中,让学生弄清楚圆与转化后的关系,通过转化后图形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还观察到两个半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矩形,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深刻的体会到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而且初步了解到转化和极限这些数学思想。掌握了猜测,验证、推理等一些数学方法提升了学生自助探究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留足资助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三、在数学制作活动中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由课堂教学向注重实践活动和注重生活教育的转变, 它突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现“学数学”和“做数学”, 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陈旧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实践能力。数学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不十分美观、标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为进一步观察、概括它们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通过制作使学生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棱的特点,从而很快灵活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并且掌握非常牢固,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