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外国人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该展览遵循时间顺序展出大量戴汉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编辑的书目、曾策划的展览, 以及关于他的生平的详实资料。通过讲述戴汉志的故事,折射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自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至今,短短的30余年间有许多外国人偶然与中国结缘,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端的那些年,这些外国人敏感地发现了当时不受待见的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并以各自的方式,见证、参与,甚至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当代水墨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体验之间找到了新的生长空间,艺术家的创新在于能否面对真实的生活,并转化为艺术形式表述出来。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1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普通公众对传统水墨和西方油画艺术逐渐理解,但对当代水墨一直以来并不是很了解,你认为当代水墨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当代水墨与传统水墨之间的区分是很难量化去界定的,水墨在中国本土一直有承传和发展,当代性是在其发展中
期刊
假如我们把塞尚以后的形式自律的作品称为“看”的艺术,那么杜尚和马格利特的艺术更多地转向了“思”,准确地说他们的作品是针对人的“看”之“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达主义艺术出现在瑞士的苏黎世。瑞士是当时战争的中立国家,一群交战国的青年们因躲避战乱而云集苏黎世从事艺术活动,借以发泄和抚慰紧张不安的心灵,他们反思战争的缘由,抵抗政府施加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面对着强大的国家机器时所给予的强力形式,反抗
期刊
自然而然地将骨子里的水墨功夫释放出来,凭着对生活与社会的独立思考打造自己的绘画世界,传统与当代的问题会消解在一个融合的画意中,更完美地被呈现。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如何理解新水墨的“新”?  新水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新”意在于整体上的包融性,相对于前辈艺术家们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都市水墨”等学术范畴的阶段性努力,新水墨没有过分明确的学术指向,但
期刊
“新水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不是主题性创作,虽有现代绘画语境却又不会放弃东方文化的滋养。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国画的?  小学3年级时,看到获奖的孩子画国画,大胆落笔后宣纸的渗化,感到相当“神奇”。至于真正接触中国画则是上初一时参加兴趣小组。  纵观你的创作形式从写实到意象,你是怎么实现这一转换过程的?  1996年大学毕业后认为本
期刊
“你们毕业就等于失业!”7年前,面对一群怀揣艺术梦想、却像走错门般进了美术史系的新生们,年轻气盛的班主任斩钉截铁地说。  舒望是其中之一。为了避免“毕业就失业”,舒望考了本院美术史硕士,以期继续深造能找份好工作,一次性解决户口房子乃至小孩上学问题。当某国字头的博物馆发招聘信息时,舒望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投了简历。笔试、面试、复试,舒望凭着名校毕业证、专业对口、答卷优秀、表现出色,顺利进入复试,然后被
期刊
如果24小时营业只是为了提倡阅读,似乎不一定非要是夜晚,我们不如把它定位为与书为伴的夜店更为合适,这里不只是书店。  今年7月18日,青岛的首家24小时书店试营业,这家书店位于青岛书城二楼,面积约200平方米,当晚9点左右,店内差不多有七八十名读者在阅读,据统计从9点到次日早晨9点,该书店共迎来送往500多位读者。仅从首日的数据来看,人气还算不错。  同在7月试营业的24小时书店还有广州的1200
期刊
新水墨的“新”是以图像为支撑的样貌之新,以自我表达为重的观念之新以及以年轻画家为主的创作主体之新。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1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当中,你为什么选择水墨画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呢?  自然而然的事,我并没有刻意选择。当意识到可以选择的时候,已经没得选择了。  为什么偏爱以人物作为主要的绘画对象呢?  表达更直接,更容易切入当。  传统和当代这两者在你的创作中
期刊
对艺术史家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这个问题和艺术批评或者艺术鉴赏常常被混为一谈,我觉得这是和艺术史完全不同的问题。  ——柯律格  本期专题所提及的这些老外们在最初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查不到任何相关的资料,于是他们参与到“资料”的创建中去。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为中国的文化所着迷,其中不乏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者,他们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  201
期刊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朦胧的睡梦之中,一批来自国外的有志之士率先在这片土地上举起了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他们带领着自己的画廊亲眼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发展与繁荣。  灰暗凝重的明砖,红色深沉的木门,海蓝日红的雕梁,一切都显得古老而静谧。这个屹立在北京旧城东南城门上的灰筒瓦顶小角楼,在经历了五百余年历史猎猎之风洗礼的沧桑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早得以窥见当代艺术的一扇窗,成为了如今北京
期刊
贺慕群的艺术单纯、简约而饱含情感。作品以极强的形式感显示出特有的视觉张力,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的细腻婉约,而是显出一种雄壮和肃穆。  2000年之前国内美术圈很少提及贺慕群这个名字,即便她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裔女艺术家”。20世纪早期在法国学习、创作的华裔艺术家有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赵无极、朱德群、常玉、潘玉良,而稍晚于他们的贺慕群有着更加颠沛漂泊的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