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 能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 探索其景观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面的功能, 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并对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主体,在维系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周围的农田、水面等自然生境被人工环境取代,市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空间缩小,破碎化日益严重,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和物种多样性。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引起规划专家、管理者、公众的重视。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涵义
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4]。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的重要作用
1、 美化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从本质上讲,更具有开敝空间的内涵,国外学者往往将其等同。如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古建筑、文物结合在一起,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景观,又丰富了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城市绿地可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2、吸收粉尘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黏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园林植被通过树木降低风速而起到减尘作用;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滞尘效应。
3、杀菌作用
城市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城市绿地可以减少细菌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1m3 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 万个,园内为1000 个,而林区只有55 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 万倍。可见,在城市环境条件下,园林植被通过其枝叶的吸滞、过滤作用减少粉尘(作为细菌的载体)而减少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功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4、减弱噪声
现代城市中,厂房、工地比比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震动、摩擦和撞击等不断产生噪音,
同时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也轰鸣尖叫。这些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严重的还能危害人们的健康。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6~8dB,4.4m 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9]。因此,噪声的减弱是与树冠、树叶的形状、大小、厚薄及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分枝低的乔木减弱噪声效果好,叶茂疏松的树群能产生复杂的声散射,其减噪作用亦显著。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措施
1、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城市街道普遍狭窄,建筑拥挤,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除改善小气候外,主要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边缘时,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连结。在规划市区内时,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连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消除热岛效应;在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故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3、基质的合理分布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等基质应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概括而言,城市綠地系统应建立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其中公园,绿地等“斑块”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只有这样以整体观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才能达到最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园林绿化中,绿地往往成为规划布置的重点,以此“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4、景观异质性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虽受地域和城市小气候的共同因素所制约,但由于城市垫面的不同分布,不同地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所以我们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并十分注重每块绿地的个性特征,其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
5、生物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是相对于场地原系统而言的。绿地构成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弹性空间的增加,景观生存能力的增强。这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增多是一个道理。生物多样性的创造同绿地景观斑块的构成量之间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重要的是在物种之间是否建立内在联系,是否为它们的生存创造了生态环境。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是深度了解生物和它们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就是使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城市碳氧平衡、城市地下水平衡是确定城市绿地与水体的数量、尺度、种类格局的基础,也是城市生态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重建城市绿色景观廊道是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华如.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12)
[2] 赵昌隆,李长焕.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J]. 价值工程. 2010(30)
[3] 濮佩明.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1)
[4] 李青松,马春喜.廊坊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J]. 职业时空. 2009(12)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主体,在维系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周围的农田、水面等自然生境被人工环境取代,市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空间缩小,破碎化日益严重,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和物种多样性。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引起规划专家、管理者、公众的重视。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涵义
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4]。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的重要作用
1、 美化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从本质上讲,更具有开敝空间的内涵,国外学者往往将其等同。如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古建筑、文物结合在一起,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景观,又丰富了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城市绿地可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2、吸收粉尘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黏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园林植被通过树木降低风速而起到减尘作用;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滞尘效应。
3、杀菌作用
城市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城市绿地可以减少细菌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1m3 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 万个,园内为1000 个,而林区只有55 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 万倍。可见,在城市环境条件下,园林植被通过其枝叶的吸滞、过滤作用减少粉尘(作为细菌的载体)而减少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功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4、减弱噪声
现代城市中,厂房、工地比比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震动、摩擦和撞击等不断产生噪音,
同时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也轰鸣尖叫。这些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严重的还能危害人们的健康。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6~8dB,4.4m 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9]。因此,噪声的减弱是与树冠、树叶的形状、大小、厚薄及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分枝低的乔木减弱噪声效果好,叶茂疏松的树群能产生复杂的声散射,其减噪作用亦显著。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措施
1、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城市街道普遍狭窄,建筑拥挤,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除改善小气候外,主要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边缘时,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连结。在规划市区内时,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连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消除热岛效应;在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故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3、基质的合理分布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等基质应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概括而言,城市綠地系统应建立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其中公园,绿地等“斑块”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只有这样以整体观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才能达到最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园林绿化中,绿地往往成为规划布置的重点,以此“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4、景观异质性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虽受地域和城市小气候的共同因素所制约,但由于城市垫面的不同分布,不同地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所以我们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并十分注重每块绿地的个性特征,其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
5、生物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是相对于场地原系统而言的。绿地构成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弹性空间的增加,景观生存能力的增强。这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增多是一个道理。生物多样性的创造同绿地景观斑块的构成量之间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重要的是在物种之间是否建立内在联系,是否为它们的生存创造了生态环境。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是深度了解生物和它们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就是使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城市碳氧平衡、城市地下水平衡是确定城市绿地与水体的数量、尺度、种类格局的基础,也是城市生态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重建城市绿色景观廊道是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华如.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12)
[2] 赵昌隆,李长焕.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J]. 价值工程. 2010(30)
[3] 濮佩明.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1)
[4] 李青松,马春喜.廊坊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J]. 职业时空.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