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政府也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普遍推行。然而在边陲少数民族山区,其推行阻力较大。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一、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自然、历史及政策导向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据1990、2000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9056.72万人(1990)和10643万人(2000)。全国民族大学生人数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0.08%和0.15%。据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国每万人中有361人具有大学文化水平,而少数民族相应数仅为37人。高校扩招前的1995年,全国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新疆为26.7人、宁夏为20.8人、西藏为16.2人、内蒙古为16.1人、青海为15.2人、广西为13.2人、云南为12.9人、贵州为9.9人[4],除新疆略高于全国平均数外,其他各省区均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差距。高校扩招后,人数比例变化也变大。如今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文盲没有完全被扫除、部分地区之间相差还很大。在少数民族山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仍在家干活、种地、放羊、打工挣钱。而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父母都会尽量满足孩子学习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就构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与艰巨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需要大家给予更多重视。
二、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山区平原面积少,加之山区崎岖,不适宜居住和粮食的耕作,所以人口数量较少,地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许多学校缺乏课桌、教科书、教学仪器等基本的教学物质,教学环境也十分恶劣。
2、经费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多聚居于高海拔,高寒贫困的艰苦地区,本土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本地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而外地教师苦于环境的艰苦,工资不合意,流入更少,最终导致教师缺乏,素质偏低
3教育观念落后,入学率偏低。大多数学生或者家长抱有“读书无用论”思想,导致学生不愿在学认真上课、家长也不想送孩子读书,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和信息交通不便,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文化观念较为保守、落后。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无太多价值,送孩子上学主要是上面的政策,非上不可(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不上学。尤其是女童)。孩子上学后,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学校能掌握基本读写及简单计算就行了,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又需要少数民族青少年过早地承担家庭繁重的生产劳动,在部分少数民族家长看来,与其让孩子上学还不如在家里从事劳动更有实际价值。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基础设施,推进教育公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不单单与少数民族有关,应该放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政治高度。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建设,加强投资,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提高教学设施的硬件平台,从教学的硬件来说,城市的教学资源分布比处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要优越得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政府不仅要开发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更要加大力度投资其基础教育,考虑偏远地区的实际,根据当地人口的分布,增加教育经费,减少均衡教育的差距。建立教育帮扶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把教育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结合。改革教学内容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事业的进步无疑需要改革。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发有民族特色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该有自身特色,区别于汉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程体仍然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开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注重增加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如;.逐步完善“双语”教学,并实施“三语”教学模式。民族“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水平,缩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各方面的差距,所以,政府应积极培育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切实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并逐渐普及,实施“三语”教学。应逐渐加大民族师范培训中的英语课程培训量,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系统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学师资队伍,推动“三语”教学的发展
3、转变观念,更新落后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需要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当地少数民族人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教”对“兴族”的重要性。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应该立足于促使当地居民重视教育,自觉增加教育投入,扶持孩子学习,将传统的政府需要他们的被动学习观念转变为民族发展的主动学习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既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也是着力点。
4、加大财政投入、经济支持力度。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下面的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必须继续加大资金、师资、设备等软硬件的投入。在加大中央、省市三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教育问题是突出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重心应当以发展民族文化为主,紧密围绕地区经济建设。基础教育须把当地民族教育与义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教育的基础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在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人才。加强教育均衡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推进师资建设。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社会全方位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涉及民生,关系教育均衡,维系民族团结和稳定,研究和解决好此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晓庆,王中佩.200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2015(10).
{2}曹清波.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07).
{3}赵国春,梁勇.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
{4}舒松.新中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13(02).
[5]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项目名称: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关键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一、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自然、历史及政策导向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据1990、2000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9056.72万人(1990)和10643万人(2000)。全国民族大学生人数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0.08%和0.15%。据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国每万人中有361人具有大学文化水平,而少数民族相应数仅为37人。高校扩招前的1995年,全国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新疆为26.7人、宁夏为20.8人、西藏为16.2人、内蒙古为16.1人、青海为15.2人、广西为13.2人、云南为12.9人、贵州为9.9人[4],除新疆略高于全国平均数外,其他各省区均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差距。高校扩招后,人数比例变化也变大。如今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文盲没有完全被扫除、部分地区之间相差还很大。在少数民族山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仍在家干活、种地、放羊、打工挣钱。而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父母都会尽量满足孩子学习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就构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与艰巨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需要大家给予更多重视。
二、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山区平原面积少,加之山区崎岖,不适宜居住和粮食的耕作,所以人口数量较少,地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许多学校缺乏课桌、教科书、教学仪器等基本的教学物质,教学环境也十分恶劣。
2、经费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多聚居于高海拔,高寒贫困的艰苦地区,本土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本地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而外地教师苦于环境的艰苦,工资不合意,流入更少,最终导致教师缺乏,素质偏低
3教育观念落后,入学率偏低。大多数学生或者家长抱有“读书无用论”思想,导致学生不愿在学认真上课、家长也不想送孩子读书,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和信息交通不便,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文化观念较为保守、落后。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无太多价值,送孩子上学主要是上面的政策,非上不可(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不上学。尤其是女童)。孩子上学后,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学校能掌握基本读写及简单计算就行了,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又需要少数民族青少年过早地承担家庭繁重的生产劳动,在部分少数民族家长看来,与其让孩子上学还不如在家里从事劳动更有实际价值。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基础设施,推进教育公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不单单与少数民族有关,应该放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政治高度。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建设,加强投资,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提高教学设施的硬件平台,从教学的硬件来说,城市的教学资源分布比处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要优越得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政府不仅要开发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更要加大力度投资其基础教育,考虑偏远地区的实际,根据当地人口的分布,增加教育经费,减少均衡教育的差距。建立教育帮扶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把教育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结合。改革教学内容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事业的进步无疑需要改革。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发有民族特色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该有自身特色,区别于汉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程体仍然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开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注重增加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如;.逐步完善“双语”教学,并实施“三语”教学模式。民族“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水平,缩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各方面的差距,所以,政府应积极培育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切实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并逐渐普及,实施“三语”教学。应逐渐加大民族师范培训中的英语课程培训量,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系统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学师资队伍,推动“三语”教学的发展
3、转变观念,更新落后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需要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当地少数民族人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教”对“兴族”的重要性。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应该立足于促使当地居民重视教育,自觉增加教育投入,扶持孩子学习,将传统的政府需要他们的被动学习观念转变为民族发展的主动学习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既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也是着力点。
4、加大财政投入、经济支持力度。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下面的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必须继续加大资金、师资、设备等软硬件的投入。在加大中央、省市三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教育问题是突出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重心应当以发展民族文化为主,紧密围绕地区经济建设。基础教育须把当地民族教育与义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教育的基础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在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人才。加强教育均衡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推进师资建设。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社会全方位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涉及民生,关系教育均衡,维系民族团结和稳定,研究和解决好此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晓庆,王中佩.200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2015(10).
{2}曹清波.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07).
{3}赵国春,梁勇.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
{4}舒松.新中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13(02).
[5]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项目名称: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