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师单讲——学生无心听——知识学不深入”的普遍现状,探索美术欣赏课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而主题式教学对于美术欣赏课具有重要意义与独特作用。笔者以“走近倪瓒,观其山水”为主题,对初中美术欣赏课进行主题式教学探索,通过一个四课时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倪瓒的艺术历程、绘画风格、绘画技法以及情感表达进行自主深入的探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以“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为主的美术核心素养,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美术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主题式教学;倪瓒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
1. 教师“满堂灌”,师生缺少互动
虽然现在的美术课堂极力倡导学生主体,但依旧不乏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由于课堂情况多变,有时出于课堂管理的必要,防止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教师选择自己讲述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安静”地接受知识;有时因为教师个人习惯,容易“一不小心讲了一节课”。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未必全部能够吸收,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直接反映了美术课堂的单一教学现状,师生之间因为缺乏互动,必然影响到整体美术学习效果。
2. 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
欣赏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从造型、色彩、肌理等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美感。在许多美术课堂中,由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理解作品,觉得枯燥难懂,因而很多老师会以 “讲故事”来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艺术家生平等,学生虽然表现出对“听故事”的极大兴趣,但从美术教学上说,这种欣赏课往往容易舍本逐末,让美术欣赏成为了文化课或历史课,而缺少对“美”的探索,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
3. 美术欣赏课不受学生重视
美术课作为“小三门”,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是用来放松学习压力的副科,没有考学压力,而欣赏课则是美术学习内容中最不被重视的一类。有的学生认为欣赏课“最好过”,不用画作业,只需要看看图片和视频,听老师讲讲故事,一节课就能迅速过去。所以他们更“喜欢”美术欣赏课,然而这种喜欢明显体现出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不够重视。
4. 没有形成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习惯,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
由于教学内容、形式的单一,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也随之“不良”,许多学生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作品美不美。因为这种认知局限,对于具有争议的当代艺术形式,学生就会对作品表现出极端的误解与不尊重,这往往需要教师花費大量时间进行正确引导。对于经典作品的分析,学生的艺术评价往往只停留在色彩、造型、结构等的直观描述,有种“模式化”表述的倾向,缺乏对艺术作品源自于内心的情感表达。
二、主题式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作用
1. 系统化的知识切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主题式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基于对教材、学生需求的考虑,合理选择教学主题,串联知识切片,对学习内容进行深挖、讲解,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进度,不断完善教学。由于所有内容都是从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欣赏学习方法,重塑信心。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主题式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认真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不同职能结构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基于生活建构新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的选取同样要接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从心理上引起学生共鸣。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题,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创设让学生从自身生活过渡到艺术欣赏的学习情境,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走近倪瓒,观其山水”主题教学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部分旨在通过对倪瓒作品审美形式的感受和体验,对倪瓒本人的传奇经历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倪瓒、文人画和中国传统绘画。
课前学生调查:关于中国山水画你知道什么?关于倪瓒你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调查得来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与设计本次主题教学。因此,本次主题教学设计以及结果全为预设状态下的内容。
1.“泼墨留白,诗情画意”
内容简介: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作品图片,对比分析中国画山水画的特点。重点在于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中国山水画与实际山水风景的区别。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教师提取关键词进行概述与总结。教师简介倪瓒,通过倪瓒的轶事引入,学生填写学习单,针对老师给出的关于倪瓒画作,每张作品用三个词语描述画面情感,写在学习单上。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对比(辩论或讨论的方式)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构图、透视、表现手法、形式特征、思想观念等)有基本了解。对倪瓒形成初步认识,为下次课做准备。
2.“穿越入元,探寻倪瓒”
学生讨论上节课对几幅图的情感表现,说明理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总结这些情感并说明这是不同时期的,让学生完成今天的任务。
内容简介:教师提供倪瓒不同时期的山水作品样图、关于样图的详细信息描述,让学生进行“配对”。每组选定一张作品,进行“追根溯源”,结合教师提供的关于倪瓒生平及艺术历程的文字史料进行小组探讨,从中寻找论据支撑。教师对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正确指导与评价,并对倪瓒作品及背景信息从时间上进行简单的脉络梳理。学生填学习单,并回答:在匹配和寻找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哪些方面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主动深入画家(倪瓒)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感受作品诞生的条件,使学生从历史文化感知的角度与画家(倪瓒)的作品建立联系。
3.“观倪瓒,析其作”
内容简介:教师提供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倪瓒的山水作品样图,让学生小组从内容、背景、形式等多方面讨论分析倪瓒画作的风格特征,并提供“元四家”的背景资料信息以及作品,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了解到的信息对倪瓒风格的形成进行对比探究。在讨论的过程中,每组提交3~5个关于作品的问题,教师从中挑选有深挖价值的问题组织班级讨论(预设如“为什么倪瓒大部分作品中都画有空亭?”等)。学生在学习单上填写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尝试作答,上交给老师,或者写记录课程学习感想。
设计目的:让学生置于画家(倪瓒)所处的时代背景归纳分析其风格特征,通过已有知识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4.“我心中的倪瓒”
内容简介: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自定题目与形式,表达自己“所知所感”的倪瓒,分享此次主题式学习的心得感悟,并提供一些建议。教师负责组织讨论会,并记录课堂。
设计目的: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画家(倪瓒)及其艺术作品的认识,对欣赏课的主题式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平台展示自我,锻炼其自我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
四、结论
通过本次对初中美术欣赏课进行主题式教学探索,笔者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式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判断与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习惯。二是主题式教学通过对美术欣赏课授课形式的调整、教师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与教学资源、设计有趣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美术作品,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主题式教学;倪瓒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
1. 教师“满堂灌”,师生缺少互动
虽然现在的美术课堂极力倡导学生主体,但依旧不乏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由于课堂情况多变,有时出于课堂管理的必要,防止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教师选择自己讲述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安静”地接受知识;有时因为教师个人习惯,容易“一不小心讲了一节课”。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未必全部能够吸收,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直接反映了美术课堂的单一教学现状,师生之间因为缺乏互动,必然影响到整体美术学习效果。
2. 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
欣赏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从造型、色彩、肌理等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美感。在许多美术课堂中,由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理解作品,觉得枯燥难懂,因而很多老师会以 “讲故事”来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艺术家生平等,学生虽然表现出对“听故事”的极大兴趣,但从美术教学上说,这种欣赏课往往容易舍本逐末,让美术欣赏成为了文化课或历史课,而缺少对“美”的探索,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
3. 美术欣赏课不受学生重视
美术课作为“小三门”,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是用来放松学习压力的副科,没有考学压力,而欣赏课则是美术学习内容中最不被重视的一类。有的学生认为欣赏课“最好过”,不用画作业,只需要看看图片和视频,听老师讲讲故事,一节课就能迅速过去。所以他们更“喜欢”美术欣赏课,然而这种喜欢明显体现出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不够重视。
4. 没有形成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习惯,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
由于教学内容、形式的单一,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也随之“不良”,许多学生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作品美不美。因为这种认知局限,对于具有争议的当代艺术形式,学生就会对作品表现出极端的误解与不尊重,这往往需要教师花費大量时间进行正确引导。对于经典作品的分析,学生的艺术评价往往只停留在色彩、造型、结构等的直观描述,有种“模式化”表述的倾向,缺乏对艺术作品源自于内心的情感表达。
二、主题式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作用
1. 系统化的知识切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主题式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基于对教材、学生需求的考虑,合理选择教学主题,串联知识切片,对学习内容进行深挖、讲解,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进度,不断完善教学。由于所有内容都是从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欣赏学习方法,重塑信心。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主题式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认真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让不同职能结构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基于生活建构新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的选取同样要接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从心理上引起学生共鸣。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题,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创设让学生从自身生活过渡到艺术欣赏的学习情境,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走近倪瓒,观其山水”主题教学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部分旨在通过对倪瓒作品审美形式的感受和体验,对倪瓒本人的传奇经历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倪瓒、文人画和中国传统绘画。
课前学生调查:关于中国山水画你知道什么?关于倪瓒你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调查得来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与设计本次主题教学。因此,本次主题教学设计以及结果全为预设状态下的内容。
1.“泼墨留白,诗情画意”
内容简介: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作品图片,对比分析中国画山水画的特点。重点在于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中国山水画与实际山水风景的区别。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教师提取关键词进行概述与总结。教师简介倪瓒,通过倪瓒的轶事引入,学生填写学习单,针对老师给出的关于倪瓒画作,每张作品用三个词语描述画面情感,写在学习单上。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对比(辩论或讨论的方式)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构图、透视、表现手法、形式特征、思想观念等)有基本了解。对倪瓒形成初步认识,为下次课做准备。
2.“穿越入元,探寻倪瓒”
学生讨论上节课对几幅图的情感表现,说明理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总结这些情感并说明这是不同时期的,让学生完成今天的任务。
内容简介:教师提供倪瓒不同时期的山水作品样图、关于样图的详细信息描述,让学生进行“配对”。每组选定一张作品,进行“追根溯源”,结合教师提供的关于倪瓒生平及艺术历程的文字史料进行小组探讨,从中寻找论据支撑。教师对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正确指导与评价,并对倪瓒作品及背景信息从时间上进行简单的脉络梳理。学生填学习单,并回答:在匹配和寻找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哪些方面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主动深入画家(倪瓒)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感受作品诞生的条件,使学生从历史文化感知的角度与画家(倪瓒)的作品建立联系。
3.“观倪瓒,析其作”
内容简介:教师提供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倪瓒的山水作品样图,让学生小组从内容、背景、形式等多方面讨论分析倪瓒画作的风格特征,并提供“元四家”的背景资料信息以及作品,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了解到的信息对倪瓒风格的形成进行对比探究。在讨论的过程中,每组提交3~5个关于作品的问题,教师从中挑选有深挖价值的问题组织班级讨论(预设如“为什么倪瓒大部分作品中都画有空亭?”等)。学生在学习单上填写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尝试作答,上交给老师,或者写记录课程学习感想。
设计目的:让学生置于画家(倪瓒)所处的时代背景归纳分析其风格特征,通过已有知识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4.“我心中的倪瓒”
内容简介: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自定题目与形式,表达自己“所知所感”的倪瓒,分享此次主题式学习的心得感悟,并提供一些建议。教师负责组织讨论会,并记录课堂。
设计目的: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画家(倪瓒)及其艺术作品的认识,对欣赏课的主题式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平台展示自我,锻炼其自我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
四、结论
通过本次对初中美术欣赏课进行主题式教学探索,笔者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式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判断与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习惯。二是主题式教学通过对美术欣赏课授课形式的调整、教师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与教学资源、设计有趣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美术作品,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