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师生都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更难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1、“呈現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安排了不少介绍祖国、介绍家乡的篇目。为了打破过去那种以本为本、读说结合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打动学生、激活学生、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适时地再现祖国、家乡的美丽景象,并配上合适的音乐,插入美丽的传说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江山如此娇》,我先选择了几幅不同地域的祖国风景画制成课件,并根据不同地域风景的特点配上了音乐如《北国之春》和故事如《泰山石敢当》、诗歌如《望洞庭》等,上课时用班班通展示给学生,学生立刻聚精会神地欣赏着风景、诗歌、歌曲、故事,对美丽的风景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2、“复活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对活动的东西最容易集中注意,从
而产生探究兴趣。《品德与社会》有很多介绍人物的篇目。要想学生对人物产生感情,有探究的兴趣,并被其所感染,就得让书本中的人“活”起来,让人物回归“生活”。而信息技术就是让人物“活”起来的有效手段。教学《革命精神照后人》,我先剪截了毛泽东、罗荣桓、刘少奇等伟人和夏明翰、杨开慧等烈士的有代表性的视频,让他们的音容笑貌、慷慨陈词、英雄壮举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便有了继续搜集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的思想动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学中老师的巧问和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学中的巧问必须是贴近生活并与学生内心相通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必须是有感而发并经过思想斗争的问题。
1、见、闻、(师)问。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学生陶醉在所见所闻中时,教师联系视频、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地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真真切切”的见闻,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找到解决的思路,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形式多样的住房》一课时,我用幻灯片依次展示蒙古包、帐篷、平顶房、竹楼等不同的房屋。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房屋与我们住的不一样?学生通过搜集、讨论、比较才知道原来“住”不是简单的问题,住与自然环境、当地建筑材料、人们的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密切相关。
2、见、闻、思、(生)问。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键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让学生的感知与内心世界产生碰撞,从而让学生有了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进而产生质疑。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深圳、珠海、海南等现代城市的视频。同学们边欣赏边嘀咕,《春天的故事》怎么不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景象,而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于是问道:这个“春天”指什么?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学生内心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达到“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目的,就必须想方设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
1、情景对比,燃烧激情。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小学生,对书本上的历史事实,心存疑虑,利用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景,可以沟通学生内心。教学《圆明园的倾诉》,先用课件展现了圆明园的辉煌壮观,在同学们的一片啧啧赞叹声中,将课件切换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顿时成了一片废墟。这时,有的同学站起来怒斥侵略者的罪行;有的同学撸起袖子,要与侵略者拼了;有的同学怒吼“他们为什么这么大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去和他们拼了?”等等。这组鲜明对比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激起了同學们反侵略、富家国的思想。
2、翻转课堂,主动发展。《品德与社会》安排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
关的内容,教师可制作简单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外学习。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地收集资料、设计课堂,然后同学学习交流。学生收集资料、设计课堂的过程就是学习、实践、沟通、思想提升的过程。如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课,先安排学生课外看教学视频并用摄像、视频、录音等方法收集家乡变化的各种资料制作课件,向家人了解家庭住房的变化和所居住地交通的变化等。然后请同学们设计好课时计划,小组讨论好课时计划后上台展示。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品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
1、引入新知识,提升认知能力。书本知识是经验的总结,要想这些知识激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能证明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那就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让课堂与“生活”、“社会”成为一体。讲授《中国影响着世界》,我补充近几年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如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一带一路”战略等,学生体会到中国是个爱和平、负责任、有影响的国家。
2、展示实例,提升行为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为此,我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于难度较大的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活动,先用信息技术展示,再让学生体验。教学《合作、竞争》,我先用短视频展示游戏“绑腿双人跑”说明规则和注意事项,接着组织学生做“绑腿双人跑”的游戏,学生通过体验、比较、思考、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然,信息技术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慎用不滥用,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信息技术的正能量,并经常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析课堂上的得失,才能为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1、“呈現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安排了不少介绍祖国、介绍家乡的篇目。为了打破过去那种以本为本、读说结合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打动学生、激活学生、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适时地再现祖国、家乡的美丽景象,并配上合适的音乐,插入美丽的传说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江山如此娇》,我先选择了几幅不同地域的祖国风景画制成课件,并根据不同地域风景的特点配上了音乐如《北国之春》和故事如《泰山石敢当》、诗歌如《望洞庭》等,上课时用班班通展示给学生,学生立刻聚精会神地欣赏着风景、诗歌、歌曲、故事,对美丽的风景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2、“复活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对活动的东西最容易集中注意,从
而产生探究兴趣。《品德与社会》有很多介绍人物的篇目。要想学生对人物产生感情,有探究的兴趣,并被其所感染,就得让书本中的人“活”起来,让人物回归“生活”。而信息技术就是让人物“活”起来的有效手段。教学《革命精神照后人》,我先剪截了毛泽东、罗荣桓、刘少奇等伟人和夏明翰、杨开慧等烈士的有代表性的视频,让他们的音容笑貌、慷慨陈词、英雄壮举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便有了继续搜集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的思想动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学中老师的巧问和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学中的巧问必须是贴近生活并与学生内心相通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必须是有感而发并经过思想斗争的问题。
1、见、闻、(师)问。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学生陶醉在所见所闻中时,教师联系视频、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地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真真切切”的见闻,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找到解决的思路,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形式多样的住房》一课时,我用幻灯片依次展示蒙古包、帐篷、平顶房、竹楼等不同的房屋。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房屋与我们住的不一样?学生通过搜集、讨论、比较才知道原来“住”不是简单的问题,住与自然环境、当地建筑材料、人们的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密切相关。
2、见、闻、思、(生)问。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键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让学生的感知与内心世界产生碰撞,从而让学生有了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进而产生质疑。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和深圳、珠海、海南等现代城市的视频。同学们边欣赏边嘀咕,《春天的故事》怎么不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景象,而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于是问道:这个“春天”指什么?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学生内心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达到“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目的,就必须想方设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
1、情景对比,燃烧激情。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小学生,对书本上的历史事实,心存疑虑,利用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景,可以沟通学生内心。教学《圆明园的倾诉》,先用课件展现了圆明园的辉煌壮观,在同学们的一片啧啧赞叹声中,将课件切换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顿时成了一片废墟。这时,有的同学站起来怒斥侵略者的罪行;有的同学撸起袖子,要与侵略者拼了;有的同学怒吼“他们为什么这么大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去和他们拼了?”等等。这组鲜明对比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激起了同學们反侵略、富家国的思想。
2、翻转课堂,主动发展。《品德与社会》安排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
关的内容,教师可制作简单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外学习。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地收集资料、设计课堂,然后同学学习交流。学生收集资料、设计课堂的过程就是学习、实践、沟通、思想提升的过程。如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课,先安排学生课外看教学视频并用摄像、视频、录音等方法收集家乡变化的各种资料制作课件,向家人了解家庭住房的变化和所居住地交通的变化等。然后请同学们设计好课时计划,小组讨论好课时计划后上台展示。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品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
1、引入新知识,提升认知能力。书本知识是经验的总结,要想这些知识激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能证明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那就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让课堂与“生活”、“社会”成为一体。讲授《中国影响着世界》,我补充近几年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如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一带一路”战略等,学生体会到中国是个爱和平、负责任、有影响的国家。
2、展示实例,提升行为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为此,我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于难度较大的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活动,先用信息技术展示,再让学生体验。教学《合作、竞争》,我先用短视频展示游戏“绑腿双人跑”说明规则和注意事项,接着组织学生做“绑腿双人跑”的游戏,学生通过体验、比较、思考、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然,信息技术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慎用不滥用,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信息技术的正能量,并经常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析课堂上的得失,才能为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