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城墙、黄色琉璃瓦,提到故宫,这往往是人们最直观的“第一印象”。不过,故宫里的建筑有8000余间,徜徉在其中之时,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那些数不清的窗户?
也许,它们曾是你美美自拍时最佳的背景;你也曾通过它们努力地向室内张望,因为那是一个让你倍感神秘和好奇的世界。历经数百年,故宫的窗沐浴过数不清的朝阳和余晖,如今它们存在的意义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从为人们构筑居住容身的空间,演变为值得细品的历史文化瑰宝,一种不可取代的符号象征。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对应本期策划的主题,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走进了这座皇城,并且邀请到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庄立新作为采访嘉宾。跟着她的脚步边走边看,这种特别的体验成为了我们打开时光之窗的有利契机。
關键词:最隆重
地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赏窗:菱花窗
什么叫作皇家威仪?从午门迈入紫禁城,沿着中轴线一路前行,你就能从建筑空间中深刻体会。
走近耸立在这条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难发现,窗棂上全都有序排列着一朵朵状似梅花的窗格纹样。它们是最高级别的菱花窗,被称作“三交六椀”,次一级的便是“双交四椀”。
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建筑通常都采用这样的窗棂纹样,它们与六抹隔扇门一同构成了大殿高耸的立面,随着建筑整体建造工程一起诞生。按照清代工部刊行的《工程做法》记载,每条棂都有相应的尺寸,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比例,做工务求精细,从而让每个节点都能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
一扇扇整齐的红色油饰菱花窗,让巨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散发出富丽堂皇的气息。而其标准的比例、大面积的铺陈、统一的样式,又赋予了建筑群秩序井然、等级分明的威严气势。
关键词:最特别
地点:坤宁宫
赏窗:直棂吊搭窗
作为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之一,坤宁宫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与三大殿不同,坤宁宫的明间并非开门,而是三扇硕大的窗。它们不是三交六椀的菱花窗,而是外糊窗纸的直棂吊搭窗。而这里也是目前惟一一处专门被吊起来进行展示的窗。此种窗上部边框出头构成两侧轴,由下部开启,再用挂钩支吊,故称吊搭窗。
明代以来,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重新改建,原本的菱花窗也变为如今所见的吊搭窗,极具满族生活习俗特色。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 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而后来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还有“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也都在坤宁宫举行。如今,硕大的窗棂被吊起,我们可透过内层的玻璃向里张望,宫内的陈设一览无余,当时的皇家气象可想而知。可以说,这几扇窗长久地向南开着,也静默地见证了这些历史上重要的仪式与一个王朝的兴衰。
关键词:最多样 地点:东西六宫
赏窗:支摘窗
离开中轴线,来到后妃们生活的东西六宫,在大大小小的殿宇间穿行,似乎可以想像到她们幽居深宫、倚窗凝望的景象。
这里常见的支摘窗,在开启方式上有许多门道。窗为内外两层,分为上下段。外层上段可以向上支开,下段可以摘下。为了室内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宫女太监们每天都会支起上窗、摘下下窗,可以想见耗费的人力之重。另外,在宫内的次要房屋,如库、厨等建筑上,常常能见到在纵列的直棂上下部位各置3根横条的支窗,这种样式被称为“一码三箭”,名称十分有趣。
再细看各宫嫔妃居所的窗格,往往有不同的图案,如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万寿无疆和福寿锦团等,多种多样,这与使用者的审美喜好紧密相关。比如慈禧太后曾居住过的翊坤宫,外窗为步步锦支摘窗,內屉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亦称“步步紧”,窗上棂条上下左右对称排列,愈向心则棂条愈短,颇有步步紧逼之感。仔细想想,其名称真是十分生动,且寓意吉祥。
关键词:最浪漫
地点:慈宁宫、御花园
赏窗:各种纹饰菱花窗、玻璃窗
紫禁城内最惬意的去处,一定是几处花园。感受花园中窗户的浪漫,是我们此行的“压轴”。
其中,慈宁宫花园为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这里的建筑虽仍依照对称而规整的布局安排,但细看宝相楼等双层楼阁的花窗,会发现同样是三交六椀样式,却不同于中轴线所见,而是组成了球纹菱花。这种变化在御花园各处建筑中更为活泼,可见龟背锦线、圆线、花瓣线组成的龟背锦菱花,满天星六椀带艾叶菱花等。
有意思的是,位于御花园西南的养性斋双层楼阁上,还能见到晚清、民国时期西洋风格的玻璃窗样式。清嘉庆、道光皇帝时常来此,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也曾在此居住,因此这儿的窗格充满了西洋风情。
坐落在御花园内西北处的延晖阁,窗则设计为灯笼框样式。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阁赏景,从二层的小窗向北望,可见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还能看到西山的积雪。不难想像,这样的窗外美景有多令人心神舒畅。
故宫啥时候有了玻璃窗
根据建筑学专家杨乃济《玻璃窗引进清宫的小史》一文可知,玻璃窗用于宫廷建筑虽至元代始,但大量地使用并逐渐推广至民间却是清代的事。
据庄立新介绍,从清宫《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可知,玻璃窗的使用始于雍正元年。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一日,即记有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二块”的谕旨。此后,雍、乾二朝的活计档中记载,大内、圆明园等处殿宇的门窗上已越来越多地安装上了玻璃。
据悉,雍正朝及乾隆朝早期使用的窗玻璃尺寸都较小,大概由于当时舶来的平板玻璃为数尚不多,大块的更少,十分珍稀。当时玻璃窗的做法,多在一扇窗中心部位的一两个窗格上安装玻璃,其余窗格仍旧糊纸,档案中称这种做法为“安玻璃窗户眼”。当时西欧舶来的平板玻璃价格十分昂贵,每平方米高达纹银十五两三钱九分,如果一间房屋两个下扇窗满安玻璃,则其价格已接近于房屋本身的价格。除了皇家宫苑和极少数皇亲贵戚的府第能用得起这种西洋奇货外,一般小官吏和寻常百姓家对于玻璃窗是难以问津的。
到清代晚期,宫廷建筑便普遍地使用玻璃窗了。平板玻璃逐渐取代了围护、采光性能都较之逊色的糊窗纸,并逐渐排挤掉密集的窗格,大面积整块明亮的玻璃窗更新了传统建筑的立面外观。
没有玻璃的日子
就像方言的“十里不同音”,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的差异,中国的建筑也是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特色。
窗户的样式因各地建筑的不同而各异,但总归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功能性。所以除了窗棂,还有个部分不能不说,那就是窗纸。尤其是在玻璃被广泛运用之前,从性价比上来看,纸自然是遮光、保护隐私的最佳选择,是窗户的好伴侣。
但是纸是否从被东汉蔡伦发明之后就被立即用于窗上了呢?从相关记载来看,应该没有那么快。而可以确定的是北宋王安石在《纸暖阁》中写道:“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说的就是他用已经写过字的楚地谷皮纸和吴越藤纸糊窗子的事情。
除了比较厚实的文书废纸,防水纸也很适合做窗户纸。《唐宋白孔六帖》里就曾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其甚明”,形容的也就是油纸。选用油纸不但可以防雨雪湿破,而且还能增加透光度。
到了明清,还有一种用茧和桑皮制作的白色綿纸,透光性较好还耐用。但因为成本高昂,唯有宫廷这样的比较神圣、高大上的殿堂方才使用。普通人家多用的还是麻纸。但此时大户人家也有以绢为材质的。比如《红楼梦》中提到的“茜纱窗下”,说的就是绢。
宋代以来,江南地区还有以明瓦为“窗纸”的。但明瓦并不是瓦,而是以蚌壳或贝类磨成的,薄薄一片用在窗上,具备一定的透光性,还会随着光照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