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结局,是指一个人离开舞台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表演,他的感受和思考。
1968年2月,麦克纳马拉黯然离开华盛顿。就像拉姆斯菲尔德之于伊拉克战争一样,麦克纳马拉是越战的代名词,是当时的国防部长。据说这位“越战英雄”一辈子都没想明白,他到底算是辞职还是被解雇。当时他拿这个问题去问《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毫不客气地告诉他:“别傻了,你是被解职的。”
也许拉姆斯菲尔德没有这么傻,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在美国中期选举前夕,布什还希望他能和自己共进退,跟副总统切尼一块血战到底。但选举结果揭晓,共和党失利,布什马上宣布了这位仁兄的辞职。两年前,拉氏就说过:“只要我不再胜任,我马上辞职。”这话其实说得不准确,他这么刚愎自用的人,怎么会认为自己不胜任呢?
拉姆斯菲尔德,虽然外表文质彬彬,却坚强得像钢铁,顽固得像石头,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经历了几次信任危机,还我自岿然不动。前国务卿鲍威尔,那个内心温和的人,在被要求辞职时,咬牙说了一句狠话:“如果我走,他也得走!”他说的就是拉某。结果当然是他走了,而拉某留下。面对被呼吁下台却赖着不走的拉氏,《洛杉矶时报》断言说:“虽然这不是拉氏的结束,但这是他结局的开始。”
当年约翰逊总统受到一部轻歌舞剧中的台词的启迪,毅然抛弃了麦克纳马拉。那句台词是一个军官对一名受罚的飞行员说的:“我希望你做出牺牲,现阶段,我们需要一个徒劳的姿态。”今天的布什总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徒劳的姿态面对选民。
拉姆斯菲尔德在辞职演讲中说,伊拉克战争太复杂了,人们不能理解。也许他说的是对的,不过不能让民众理解本身就是你的错,你自己去担当吧。人们还是认为,这两场战争有一些可比较的地方,尤其是这两场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两位国防部长,相似之处何其多也。
这两个人都当过企业的CEO,都有着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都是目中无人的自大狂,也都喜欢把油亮的头发往后梳,都戴着斯文的眼镜,也都热衷于高科技战争,都把自己当作英雄。当然,最后都被抛弃了。不过现在人们很难想象,在真正的结局上,二人是否会有共同之处。
真正的结局,是指一个人离开喧闹的舞台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表演,他的感受和思考。
被抛弃以后一定是很孤单的。麦克纳马拉离职后的二十多年,在公众面前一言未发,对越战问题保持沉默。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说话了,语惊四座。因为那个越战的鹰派代表,写了一本书,叫《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他承认“一个人很难面对自己的错误”,但是他还是要思考:“我的同事们都是些精英分子,是年轻、精力充沛、聪明和怀着良好愿望的爱国志士,为什么这些人——‘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在越南问题上错了呢?”
这个思考把他带入了更深的层面,他去越南访问了战争的受害者,并向他们道歉。这个强硬的战争爱好者,最后变成了一个在人性中挣扎的老人。
两年前,也就是拉姆斯菲尔德“结局的开始”的时候,麦克纳马拉让人拿他当主角拍了部记录片《战争迷雾》。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记录片奖。
他带着这部片子来到伯克利大学,这里是当年反越战学生运动的发源地。当天晚上,台下坐着麦克纳马拉当年的政敌,激烈的批评者,还有投身反战运动的他的儿子——对政治的激进态度已经换成了对父亲的悲悯情怀,他说全家人都担心老爸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个场面。
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一边听着一个老人的反思,一边想着现实中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他指挥的伊拉克战争。
也许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各不相同,但是当事者的反思本身弥足珍贵。正如麦克纳马拉在他的书中引用的艾略特的几句诗:
我们将不停止探索
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
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
(摘自《人物周刊》)
1968年2月,麦克纳马拉黯然离开华盛顿。就像拉姆斯菲尔德之于伊拉克战争一样,麦克纳马拉是越战的代名词,是当时的国防部长。据说这位“越战英雄”一辈子都没想明白,他到底算是辞职还是被解雇。当时他拿这个问题去问《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毫不客气地告诉他:“别傻了,你是被解职的。”
也许拉姆斯菲尔德没有这么傻,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在美国中期选举前夕,布什还希望他能和自己共进退,跟副总统切尼一块血战到底。但选举结果揭晓,共和党失利,布什马上宣布了这位仁兄的辞职。两年前,拉氏就说过:“只要我不再胜任,我马上辞职。”这话其实说得不准确,他这么刚愎自用的人,怎么会认为自己不胜任呢?
拉姆斯菲尔德,虽然外表文质彬彬,却坚强得像钢铁,顽固得像石头,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经历了几次信任危机,还我自岿然不动。前国务卿鲍威尔,那个内心温和的人,在被要求辞职时,咬牙说了一句狠话:“如果我走,他也得走!”他说的就是拉某。结果当然是他走了,而拉某留下。面对被呼吁下台却赖着不走的拉氏,《洛杉矶时报》断言说:“虽然这不是拉氏的结束,但这是他结局的开始。”
当年约翰逊总统受到一部轻歌舞剧中的台词的启迪,毅然抛弃了麦克纳马拉。那句台词是一个军官对一名受罚的飞行员说的:“我希望你做出牺牲,现阶段,我们需要一个徒劳的姿态。”今天的布什总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徒劳的姿态面对选民。
拉姆斯菲尔德在辞职演讲中说,伊拉克战争太复杂了,人们不能理解。也许他说的是对的,不过不能让民众理解本身就是你的错,你自己去担当吧。人们还是认为,这两场战争有一些可比较的地方,尤其是这两场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两位国防部长,相似之处何其多也。
这两个人都当过企业的CEO,都有着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都是目中无人的自大狂,也都喜欢把油亮的头发往后梳,都戴着斯文的眼镜,也都热衷于高科技战争,都把自己当作英雄。当然,最后都被抛弃了。不过现在人们很难想象,在真正的结局上,二人是否会有共同之处。
真正的结局,是指一个人离开喧闹的舞台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表演,他的感受和思考。
被抛弃以后一定是很孤单的。麦克纳马拉离职后的二十多年,在公众面前一言未发,对越战问题保持沉默。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说话了,语惊四座。因为那个越战的鹰派代表,写了一本书,叫《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他承认“一个人很难面对自己的错误”,但是他还是要思考:“我的同事们都是些精英分子,是年轻、精力充沛、聪明和怀着良好愿望的爱国志士,为什么这些人——‘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在越南问题上错了呢?”
这个思考把他带入了更深的层面,他去越南访问了战争的受害者,并向他们道歉。这个强硬的战争爱好者,最后变成了一个在人性中挣扎的老人。
两年前,也就是拉姆斯菲尔德“结局的开始”的时候,麦克纳马拉让人拿他当主角拍了部记录片《战争迷雾》。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记录片奖。
他带着这部片子来到伯克利大学,这里是当年反越战学生运动的发源地。当天晚上,台下坐着麦克纳马拉当年的政敌,激烈的批评者,还有投身反战运动的他的儿子——对政治的激进态度已经换成了对父亲的悲悯情怀,他说全家人都担心老爸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个场面。
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一边听着一个老人的反思,一边想着现实中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他指挥的伊拉克战争。
也许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各不相同,但是当事者的反思本身弥足珍贵。正如麦克纳马拉在他的书中引用的艾略特的几句诗:
我们将不停止探索
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
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
(摘自《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