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大镜和缩小镜
第一次见小豪,这个一年级新生就让我“大开眼界”。他的眼睛活力四射,能关注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不会放过任何细节,比如一只苍蝇飞进了教室,比如电风扇发出的轻微的摩擦声,比如旁边的小朋友轻声咳嗽了一下……可我又发现,他唯独不把视线投到老师身上。这真的令人沮丧,甚至有点懊恼——难道我对他没有一点吸引力?
糟糕的第一印象足以让我对他格外“关注”。如我所料,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小豪注意力不能集中,行为习惯差,适应起来比别人要慢,要累。
后来,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更让我无法容忍——当他把刚刚发下的作业本弄得面目全非地还给我;当他把一大堆垃圾塞进别人的橱柜;当在一脸从容的他的书包里找到同学“失踪”的橡皮……我的忍耐几乎到了极致。终于,当他为了和同学争抢一段彩绳而剪破对方的手指时,我彻底地爆发了:“你现在马上给我站到旁边反省去!”
当混乱的尘埃落定,我静下心来,找到小豪,准备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当我面对着满脸惊慌、一脸无措的孩子时,我突然意识到,最应该反省的恰恰是我自己。
一直以来,我是否一直错用了“放大镜”?对小豪糟糕的第一印象让我对他“草木皆兵”,认定这个学生必将给班级带来麻烦和混乱。接下来的日子,我一直让小豪处在我的“放大镜”下,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我放大,他的每个过失、错误都被我放大!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及其不公平的。
“放大镜”有助于教师立体、全面地认清学生的情况,也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发现自己缺点并勇于改正的人。
但是,教师在使用“放大镜”时,切忌单一角度、单一方向、单一目标,有时还需要灵活地配合“缩小镜”使用——缩小学生的偶尔失误,不要处处紧逼,不要时时追究,放手让孩子完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
有了这样的体悟,接下来的日子,“放大镜”依然发挥着作用,只要小豪有点滴的进步,良好的表现,它都会及时放大,提醒我不能忽略,不能吝啬,及时慷慨地送出我的表扬和鼓励。而对于他一时的糊涂和失误,则拿出我的“缩小镜”,学会容忍,学会包容……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孩子在我的带动下也都学会了用“放大镜”,他们会为同学的点滴进步来“请愿”,要求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班级充满了积极进取、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发挥着特有的凝聚力。
“放大镜”和“缩小镜”代表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放大镜”下,平时不易察觉的学生的“闪光点”会变得清晰可见;在“缩小镜”下,本应由学生自我“消化”的问题也就不会被教育者“小题大做”了。
哈哈镜和三棱镜
“小蓓,你好!”我带着笑意和她打招呼。没有反应。我又说:“小蓓,你好!”对面的她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把她腮边散落的发丝理顺。小蓓没有动,没有什么表情,但我分明看到她眼中什么东西闪动了一下。这就是小蓓,一个让我揪心的孩子!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父亲,没有人知道这个瘦小的孩子都承受着什么?但我还记得以前她是怎样向我描述自己的父亲的,我相信谁都会被她脸上发散出来的光彩吸引,那是孩子对父亲的终极崇拜,纯粹而真实!我在一旁看着她沉默,像一颗本来流光溢彩的星星,光芒渐渐微弱、黯淡……我小心翼翼地接近她——想用我的温暖温暖她,尽管她总是给我一个个“软钉子”;想用我的快乐感染她,尽管她总是在我面前筑起一个个“壁垒”……
其实,温暖应该由自身自内而外地产生,基于体表的温度是微弱且不长久的,而快乐也要靠自己创造、获取。当我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不再带着一厢情愿的快乐走近小蓓。从此,我的手里多了一个“三棱镜”,透明的阳光里藏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魔法,三棱镜把平凡生活中的美丽折射出来,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发现来自周围的亮点。于是我们的交流不是什么心理的疏导,不再需要言辞闪烁地谈论某些禁忌话题,我们甚至只是一起坐在校园的草坪上观察周围的一切——看看发芽的小树,看看草丛里的小虫,看看嬉戏的同学,看看天空……在我断断续续的话语描述下,小蓓的眼睛里有了变化……她看见了草丛里零星的小花,看见了天空飞机喷气后留下的长长的白色弧线,看见了小河上温柔的涟漪……一天,她跟我说:“陈老师,你看,那棵小树上爬着一只毛毛虫!”我知道,她做到了,她学会了体验生活的多面性,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美,而这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变着她的人生观,或者至少改变了她看待事物原本的灰暗的、消极的视角。
“哈哈镜”则代表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哈哈镜”前的小蓓笑了,笑得那么灿烂!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时刻带着“三棱镜”和“哈哈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领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潜水镜和望远镜
小彤长得明眸皓齿,性格也十分温柔可人,但她的各科成绩实在让人头痛。多次观察后我依然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决定戴上我的“潜水镜”开始第一次潜水。当小彤的家门向我打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家中的豪华!接待我的是小彤的母亲。坐下来后,简单寒暄,我就准备进入正题。但她的母亲抢过了我的话头:“陈老师,你说这孩子该怎么办?你看,我们给她创造了多么好的条件,可她的学习怎么这样不理想?”接着,她开始历数自己是如何为小彤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的,从挤好刷牙的牙膏,到削好铅笔整理好书包,再到课业辅导……一件件一桩桩,真是关怀备至,巨细无遗!我一边静静地听着,一边看着这位母亲把女儿像小猫咪样搂在怀里,感受到一股股的母爱袭来,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把我“淹没”。爱可以有很多种的诠释和表达,而这种恐怕就是所谓的无原则的爱——“溺爱”。我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来的交流是一场关于“母爱”的感性和理性的拉据战。
问题还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我再次披挂,开始了第二次潜水。这一次小彤的爸爸登场了。当他当着孩子的面大讲“女孩子读书没用,将来嫁个好老公就行了,我的千万家产以后还不是留给她”的言论时,我被这赤裸裸的言论惊呆了,同时也被激怒了。我当即正色指出其不当之处!我的言辞是犀利的,语气是严肃的,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家长,我必须首先在气势上震住他,他才有可能听我讲道理。接下来,我慷慨陈词,旁征博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我的感染下,小彤的爸爸也有点为之动容。
我想,动容是因为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谬误,同时也能感觉到我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着想!而我也为自己的这两次潜水之旅而庆幸!“潜水镜”可真是每个班主任必备的魔镜!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些魔镜,或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魔镜,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各位老师,你的手中有几面魔镜呢?
(作者单位: 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王红曼
第一次见小豪,这个一年级新生就让我“大开眼界”。他的眼睛活力四射,能关注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不会放过任何细节,比如一只苍蝇飞进了教室,比如电风扇发出的轻微的摩擦声,比如旁边的小朋友轻声咳嗽了一下……可我又发现,他唯独不把视线投到老师身上。这真的令人沮丧,甚至有点懊恼——难道我对他没有一点吸引力?
糟糕的第一印象足以让我对他格外“关注”。如我所料,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小豪注意力不能集中,行为习惯差,适应起来比别人要慢,要累。
后来,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更让我无法容忍——当他把刚刚发下的作业本弄得面目全非地还给我;当他把一大堆垃圾塞进别人的橱柜;当在一脸从容的他的书包里找到同学“失踪”的橡皮……我的忍耐几乎到了极致。终于,当他为了和同学争抢一段彩绳而剪破对方的手指时,我彻底地爆发了:“你现在马上给我站到旁边反省去!”
当混乱的尘埃落定,我静下心来,找到小豪,准备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当我面对着满脸惊慌、一脸无措的孩子时,我突然意识到,最应该反省的恰恰是我自己。
一直以来,我是否一直错用了“放大镜”?对小豪糟糕的第一印象让我对他“草木皆兵”,认定这个学生必将给班级带来麻烦和混乱。接下来的日子,我一直让小豪处在我的“放大镜”下,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我放大,他的每个过失、错误都被我放大!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及其不公平的。
“放大镜”有助于教师立体、全面地认清学生的情况,也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发现自己缺点并勇于改正的人。
但是,教师在使用“放大镜”时,切忌单一角度、单一方向、单一目标,有时还需要灵活地配合“缩小镜”使用——缩小学生的偶尔失误,不要处处紧逼,不要时时追究,放手让孩子完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
有了这样的体悟,接下来的日子,“放大镜”依然发挥着作用,只要小豪有点滴的进步,良好的表现,它都会及时放大,提醒我不能忽略,不能吝啬,及时慷慨地送出我的表扬和鼓励。而对于他一时的糊涂和失误,则拿出我的“缩小镜”,学会容忍,学会包容……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孩子在我的带动下也都学会了用“放大镜”,他们会为同学的点滴进步来“请愿”,要求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班级充满了积极进取、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发挥着特有的凝聚力。
“放大镜”和“缩小镜”代表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放大镜”下,平时不易察觉的学生的“闪光点”会变得清晰可见;在“缩小镜”下,本应由学生自我“消化”的问题也就不会被教育者“小题大做”了。
哈哈镜和三棱镜
“小蓓,你好!”我带着笑意和她打招呼。没有反应。我又说:“小蓓,你好!”对面的她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把她腮边散落的发丝理顺。小蓓没有动,没有什么表情,但我分明看到她眼中什么东西闪动了一下。这就是小蓓,一个让我揪心的孩子!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父亲,没有人知道这个瘦小的孩子都承受着什么?但我还记得以前她是怎样向我描述自己的父亲的,我相信谁都会被她脸上发散出来的光彩吸引,那是孩子对父亲的终极崇拜,纯粹而真实!我在一旁看着她沉默,像一颗本来流光溢彩的星星,光芒渐渐微弱、黯淡……我小心翼翼地接近她——想用我的温暖温暖她,尽管她总是给我一个个“软钉子”;想用我的快乐感染她,尽管她总是在我面前筑起一个个“壁垒”……
其实,温暖应该由自身自内而外地产生,基于体表的温度是微弱且不长久的,而快乐也要靠自己创造、获取。当我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不再带着一厢情愿的快乐走近小蓓。从此,我的手里多了一个“三棱镜”,透明的阳光里藏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魔法,三棱镜把平凡生活中的美丽折射出来,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发现来自周围的亮点。于是我们的交流不是什么心理的疏导,不再需要言辞闪烁地谈论某些禁忌话题,我们甚至只是一起坐在校园的草坪上观察周围的一切——看看发芽的小树,看看草丛里的小虫,看看嬉戏的同学,看看天空……在我断断续续的话语描述下,小蓓的眼睛里有了变化……她看见了草丛里零星的小花,看见了天空飞机喷气后留下的长长的白色弧线,看见了小河上温柔的涟漪……一天,她跟我说:“陈老师,你看,那棵小树上爬着一只毛毛虫!”我知道,她做到了,她学会了体验生活的多面性,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美,而这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变着她的人生观,或者至少改变了她看待事物原本的灰暗的、消极的视角。
“哈哈镜”则代表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哈哈镜”前的小蓓笑了,笑得那么灿烂!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时刻带着“三棱镜”和“哈哈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领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潜水镜和望远镜
小彤长得明眸皓齿,性格也十分温柔可人,但她的各科成绩实在让人头痛。多次观察后我依然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决定戴上我的“潜水镜”开始第一次潜水。当小彤的家门向我打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家中的豪华!接待我的是小彤的母亲。坐下来后,简单寒暄,我就准备进入正题。但她的母亲抢过了我的话头:“陈老师,你说这孩子该怎么办?你看,我们给她创造了多么好的条件,可她的学习怎么这样不理想?”接着,她开始历数自己是如何为小彤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的,从挤好刷牙的牙膏,到削好铅笔整理好书包,再到课业辅导……一件件一桩桩,真是关怀备至,巨细无遗!我一边静静地听着,一边看着这位母亲把女儿像小猫咪样搂在怀里,感受到一股股的母爱袭来,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把我“淹没”。爱可以有很多种的诠释和表达,而这种恐怕就是所谓的无原则的爱——“溺爱”。我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来的交流是一场关于“母爱”的感性和理性的拉据战。
问题还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我再次披挂,开始了第二次潜水。这一次小彤的爸爸登场了。当他当着孩子的面大讲“女孩子读书没用,将来嫁个好老公就行了,我的千万家产以后还不是留给她”的言论时,我被这赤裸裸的言论惊呆了,同时也被激怒了。我当即正色指出其不当之处!我的言辞是犀利的,语气是严肃的,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家长,我必须首先在气势上震住他,他才有可能听我讲道理。接下来,我慷慨陈词,旁征博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我的感染下,小彤的爸爸也有点为之动容。
我想,动容是因为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谬误,同时也能感觉到我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着想!而我也为自己的这两次潜水之旅而庆幸!“潜水镜”可真是每个班主任必备的魔镜!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些魔镜,或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魔镜,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各位老师,你的手中有几面魔镜呢?
(作者单位: 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