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最经常的一种形式,是教师检验、调控教学过程的依据,语文教师同样必须细致地做好作业的设计、评价和反馈工作。
一、预习作业课内进行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高度强调课前预习,又名“前置性学习”。为了让前置性学习富有实效,有的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前置性学习单”“导学案”“活动单”等,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抓手;有的老师甚至还提出“课前预习不充分的课坚决不上”的口号。然而,老师们是否考虑过学生的负担、课堂学习的真实性和新鲜感?如果把课前预习移至课堂上,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学,这种“学在课堂”的课堂教学是否更高效呢?在笔者看来,取消课前预习保证了每一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推进了课改,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传统教学也布置课堂作业,但常常由于讲授时间过长、内容过多,课堂上所布置的作业是在课后完成。名义上是课堂作业,实际是课后作业,即“课堂作业课后化”。既然是“课堂作业”,就必须当堂完成,并绝对保证课堂作业的时间,做到“千忙万忙,当堂作业不慌不忙”。“当堂作业”的最大好处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实效性。作业的作用之一是反馈,反馈对学习有重要促进作用,且即时反馈效果显然更大。大家耳熟能详的“洋思教学模式”效果之所以特别明显,与当堂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就是从“当堂完成作业,且时间不得低于15分钟”开始的。
三、集体备课研讨作业
集体备课除了备课标、教材、教案、课件等,各类作业的研讨必须纳入备课环节。作业命题人逐条阐述命题意图,划分难易、标注星号,预估学生的完成时间;其他老师质疑,补充,完善。如果使用教辅资料,组内老师同做一遍,删除不切学情的偏题、怪题或过多的难题,同样标注难易星号、统一评分标准、预估完成时间。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当堂训练”题与家庭作业和双休日作业一样,必须“分层”——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激发优等生的上进心。
四、作業布置注重实际
“实事求是”应当成为教师的品性,正所谓“怎么干好就怎么干”。学科特点不同,作业的布置与完成不能一刀切,我以为良好的做法是:利用延时服务时间,在校内完成语文作业,因为语文的文科属性,读、背、默的任务多而繁重,在校内、在老师的关注下完成,效果更佳,也减轻了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甚至家长的负担。在严控作业量的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比如名著阅读这样的非书面作业,如果让学生回家完成,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显然不如在学校统一完成更有效果,且几十名学生一起读书,其浓浓的氛围也非回家完成可比。
五、作业设计科学精致
以“阶段测试”为例,阶段测试绝不能不顾学情,一味从网络、从兄弟学校“拿来”。“阶段测试”是针对一周或一个月所学知识进行的分层次的“拉网”式回顾,“阶段测试题”应当是针对近期所学知识设计的、在数量上和难易度上都有考究的、富有校本化的、针对性极强的检测题。校本训练题的设计应当由备课组组长牵头,组内老师集体精心准备,内容来自书本、作业中的错题或变式题,原则上不超出当前阶段的教学范畴。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阶段测试”尽量采用“智学网”之类的平台阅卷,便于集体备课时结合各项数据逐班分析得失。
六、作业批改建章立制
制度是效益的保障,笔者以为作业的批改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诸如:1.全批全改。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知己知彼,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2.统计分析。一批了事,一批就讲,无异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当要求教师有批改必有批改记录,必须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这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有利于摸清每个学生的学情,为后续评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保证——共性问题课堂集体解决,讲实讲精,力求追根溯源、弄懂弄清、举一反三;个性问题个别解决,利用课余时间面批,以免占用更多学生的时间,降低课堂效率。3.订正复批。作业中的错误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认真、及时订正作业才能让错误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教师正常化的复批既可以养成学生自觉订正的习惯;还有助于弄清哪些学生依然不理解、不会订正,以便进行再次指导。4.及时督查。一方面学校督查教师是否按备课组计划统一作业,是否分层作业,是否全批和复批。另一方面,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资源督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要求重点学生每晚通过微信上传作业照片,教师立即批改反馈;再如要求学生用“小黑板”APP按时打卡。督查严格、及时,师生的自觉性逐渐养成。
总之,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等各个环节要尽可能立足新课标,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力求科学高效。
一、预习作业课内进行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高度强调课前预习,又名“前置性学习”。为了让前置性学习富有实效,有的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前置性学习单”“导学案”“活动单”等,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抓手;有的老师甚至还提出“课前预习不充分的课坚决不上”的口号。然而,老师们是否考虑过学生的负担、课堂学习的真实性和新鲜感?如果把课前预习移至课堂上,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学,这种“学在课堂”的课堂教学是否更高效呢?在笔者看来,取消课前预习保证了每一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推进了课改,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传统教学也布置课堂作业,但常常由于讲授时间过长、内容过多,课堂上所布置的作业是在课后完成。名义上是课堂作业,实际是课后作业,即“课堂作业课后化”。既然是“课堂作业”,就必须当堂完成,并绝对保证课堂作业的时间,做到“千忙万忙,当堂作业不慌不忙”。“当堂作业”的最大好处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实效性。作业的作用之一是反馈,反馈对学习有重要促进作用,且即时反馈效果显然更大。大家耳熟能详的“洋思教学模式”效果之所以特别明显,与当堂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就是从“当堂完成作业,且时间不得低于15分钟”开始的。
三、集体备课研讨作业
集体备课除了备课标、教材、教案、课件等,各类作业的研讨必须纳入备课环节。作业命题人逐条阐述命题意图,划分难易、标注星号,预估学生的完成时间;其他老师质疑,补充,完善。如果使用教辅资料,组内老师同做一遍,删除不切学情的偏题、怪题或过多的难题,同样标注难易星号、统一评分标准、预估完成时间。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当堂训练”题与家庭作业和双休日作业一样,必须“分层”——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激发优等生的上进心。
四、作業布置注重实际
“实事求是”应当成为教师的品性,正所谓“怎么干好就怎么干”。学科特点不同,作业的布置与完成不能一刀切,我以为良好的做法是:利用延时服务时间,在校内完成语文作业,因为语文的文科属性,读、背、默的任务多而繁重,在校内、在老师的关注下完成,效果更佳,也减轻了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甚至家长的负担。在严控作业量的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比如名著阅读这样的非书面作业,如果让学生回家完成,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显然不如在学校统一完成更有效果,且几十名学生一起读书,其浓浓的氛围也非回家完成可比。
五、作业设计科学精致
以“阶段测试”为例,阶段测试绝不能不顾学情,一味从网络、从兄弟学校“拿来”。“阶段测试”是针对一周或一个月所学知识进行的分层次的“拉网”式回顾,“阶段测试题”应当是针对近期所学知识设计的、在数量上和难易度上都有考究的、富有校本化的、针对性极强的检测题。校本训练题的设计应当由备课组组长牵头,组内老师集体精心准备,内容来自书本、作业中的错题或变式题,原则上不超出当前阶段的教学范畴。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阶段测试”尽量采用“智学网”之类的平台阅卷,便于集体备课时结合各项数据逐班分析得失。
六、作业批改建章立制
制度是效益的保障,笔者以为作业的批改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诸如:1.全批全改。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知己知彼,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2.统计分析。一批了事,一批就讲,无异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当要求教师有批改必有批改记录,必须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这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有利于摸清每个学生的学情,为后续评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保证——共性问题课堂集体解决,讲实讲精,力求追根溯源、弄懂弄清、举一反三;个性问题个别解决,利用课余时间面批,以免占用更多学生的时间,降低课堂效率。3.订正复批。作业中的错误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认真、及时订正作业才能让错误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教师正常化的复批既可以养成学生自觉订正的习惯;还有助于弄清哪些学生依然不理解、不会订正,以便进行再次指导。4.及时督查。一方面学校督查教师是否按备课组计划统一作业,是否分层作业,是否全批和复批。另一方面,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资源督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要求重点学生每晚通过微信上传作业照片,教师立即批改反馈;再如要求学生用“小黑板”APP按时打卡。督查严格、及时,师生的自觉性逐渐养成。
总之,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等各个环节要尽可能立足新课标,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力求科学高效。